科学课教学以“追问”手段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而在小学阶段,科学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学生在生活中虽然也能耳濡目染地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但是明显不够全面,不够完整,因此,有必要进行科学引导。“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既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要求,因此以“追问”的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性,学会发现问题
  学生最好的学习状态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判断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不仅是衡量教师课堂效果、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于这样的思考,要创设与科学知识匹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空气”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创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当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摸底时,“追问”就成了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层层递进地追问学生“空气是什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空气吗”“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等。提出的这些问题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是基于学生平时生活中对周围生活观察和理解而提出来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是互相匹配的。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空气是所有学生都接触到的,关于空气的学习,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浅显易学的。因此,就学生日常接触的事物启发其进一步思考,使之深化对事物的认识,进一步从科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以为,无论什么样的引导方法,都应该基于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兴趣”的有效激发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以不断地追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这既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
  二、目的性,引导深度探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过程和目的。小学生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准确,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小学科学课程,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追问”,以启发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并不断丰富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科学知识的领域里深度探究。
  例如在教学“研究土壤”这一单元时,教师根据教材中所涉及的“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类型”“肥沃的土壤”等知识为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和每日的饮食都离不开土壤的滋养,明确土壤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目的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追问学生土壤的成分、类型和作用,促使学生在目的性的指引下展开思考,针对现实环境和社会实况进行剖析,知道如今的土壤存在污染状况,使他们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以及思考如何保护土壤。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科学知识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中的趣味性,借此明确学习目的性,教导学生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学习,深度探究科学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表层,还要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不仅能满足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更能科学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的重要性,对科学世界进行深度探究,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品质。
  三、方向性,强化证据意识
  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其具有的原理性能够充分地被认同。每一种科学现象都具有科学原理,每一种原理都设计一定的方向,这就使得科学的“证据性”成为特点。“追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根植证据的意识,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周围的事物。但“追问”不是教师一味地提问,而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方向指引学生在此框架下进行有目的地提问,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力”这一单元时,教师根据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力”和由“力”引发的运动现象。科学重视证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演示“力的运动”实验的全过程,根据学习的方向追问学生生活中关于“力”存在哪些现象。根据学生“弹力珠掉在地上会不停地弹起落下直至停止”“木块会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行人、自行车、汽车在路上行走和行驶”等回答,教师进行分析和讲解: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都属于力的表现形式,而力主要分为“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几种,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作用的力,而每一种力都有其作用的证据。教师以“讲故事”“做实验”“阐述日常现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证据,例如“地面结冰的地方容易使人滑倒,是因为冰面更加光滑使摩擦力减小,从而导致行人滑倒”。
  每一种科学现象的背后都有一种科学原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更要注重其对原理的学习,这折射出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方向,通过有目的地追问实现对目标的把控,在知识的框架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四、衔接性,引导逻辑推理
  “追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科学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经常会出现涉及范围广、学习难度大的现象。因此,教师的“追问”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难度较小的问题在“追问”时注意内容的衔接,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将其分解成难度较小的几个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逻辑推理,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的呼吸与消化”这一单元时,教师首先根据学生对“呼吸”“消化”的过程进行理解并回答“呼吸的过程”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而“消化的过程”则产生于对食物分解的过程。小学生虽然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进行“追问”,将生活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更好地进行衔接。不仅如此,学生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发展思考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食物的旅行过程是怎样的”,并可将其分解成学生能够理解的小问题,在问题之间进行规范回答,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逻辑推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新课标注重对课程内容进行规范,对课程逻辑进行衔接。对此,教师的“追问”教学要结合课程的排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追问”时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有难度的题目分解成简单的小问题,既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规律性,形成认知体系
  不仅教学过程具有规律,学科知识的排布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就小学科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握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依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更要注重学科知识所隐含的规律,在教学时帮助学生将认识形成正确的体系,指导学生更好地進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时,教师根据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有规律的运动”这一概念。教师“追问”学生“运动与位置存在怎样的关系”“不同的运动产生怎样的效果”“运动的节奏存在哪些方式”等,使得“规律”成为学生思考点。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个性差异、思考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追问”教学,也能够体现规律性的教学方式。
  很多的时候,小学生无法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他们的认识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品质的认知体系。笔者认为,这在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科学具有规律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规律,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和思考方式,明确规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指导和改造世界。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针对小学科学这一课程进行探讨分析,以“追问”教学为基础,从学会发现问题、引导深度探究、根植证据意识、鼓励逻辑推理、形成认知体系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最终有效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和自我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述过程,也是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将习作教学与科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语文习作教学中随文练笔存在的问题  随文练笔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的写作训练的一种形式,是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寻找习作的突破口,把
李渔白话小说中辞书未收,或虽有收录但释义未尽的一些词语的考释对李渔小说的阅读、理解、翻译及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可以提供借鉴和参考。"薄刀""领""肉采""窟豚""龌龊""备卷
音乐思政教育,即以音乐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音乐思政作为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正在全国各高校推广开来。在实施音乐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协
农村教师是教育均衡而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因素,而获得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农村教师现实情况分析,发现农村教师出现
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炭黑——现在有许多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研发项目,但这些项目大多是从烟囱开始的。现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与Power to X技术专家和流程工业工程师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技能培训的继续,更要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做足功课,使之有更深广的内涵。教学反思作为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已经受到了广大中小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中重要的一环。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文本理解和学习,而是向着培养拥有优秀文学底蕴的人才迈进。相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也发生改变,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构建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观念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必须关注的教育问题。将语文教学同合作模式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鼓励学生
现在是时候摆脱围绕“数字化”一词的传统观念了吗?——2020年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大会的发言人描述了一系列保留意见,他们希望能够回归到数字化本身去看待问题。目前事实依然是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教师在开展完相应的活动后,就认为没有什么事要做了,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有开始、有过程,却没有结尾,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那么什么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尾呢?笔者从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尾为:评价。教师应高度重视评价分析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空间,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可以有效地释放学生的创造性
渣油加氢循环氢压缩机止推瓦块测温探头失效情况以及改进措施——渣油加氢循环氢压缩机342K102频繁出现止推瓦块测温探头失效的情况,利用装置检修换剂机会,多次采取措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