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鐎斗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鐎斗,底有三足,旁有持柄,流行于两汉、魏晋时期,至唐宋时期逐渐消失。关于其起源、定名和用途等,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以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物室收藏的鐎斗为例,结合前人对鐎斗的有关研究,试图对鐎斗、熨斗、刁斗的区别和鐎斗的来源及功用等问题做一个简单梳理,以期对鐎斗这一器物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鐎斗;来源;功用
  鐎斗常见于汉至六代的墓葬中,整体呈盆形,下有三足,旁有持柄,质地有铜、铁、陶、瓷之分,但其定名和用途学术界尚有争议。本文对前人有关鐎斗的研究进行总结,试对鐎斗这一器物进行探讨。
  1 鐎斗的形制
  鐎,《急就篇》卷三中记载,“锻铸铅锡镫锭鐎”;《说文解字》中记载,“鐎,鐎斗也。从金焦聲。即消切”。似乎鐎就是指鐎斗,但没有具体特征描述。《玄应音义》卷一引《韵集》,“鐎,温器也,三足有柄”,对鐎斗作简单描述。马衡先生《中国金石学概论》载:“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1]马承源先生[2]在其所著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中认为鐎斗又称刁斗,为盆形,底部有三足,有柄,口部带流,对鐎斗进行了具体的文字描述。除文字描述外,鐎斗的实物形象在图录中有所记载,许多博物馆也收藏了鐎斗的实物。
  北宋年间的《重修宣和博古图》记载有两件汉代铜鐎斗,分别为龙首鐎斗(图1)和熊足鐎斗(图2)。龙首鐎斗腹部呈盆形,腹部一侧有龙首,另一侧为一凤尾,口部有流。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南朝龙柄鐎斗(图3)除足为竹节状外与此件形制基本相同。这种腹部为盆形的鐎斗便是现今学术界习称的鐎斗。熊足鐎斗腹部为扁圆形,有盖,方銎曲柄,三熊形足,鸟首状流。这件器物的器盖上自铭“鐎”,可知此种器物是“鐎”无疑。但其形制与当今学术界习称的“鐎斗”相比,腹部有明显差异。因其腹部形状与壶类似,所以我们现在大多称这种形制的器物为鐎壶[3]。
  至清代,端方所撰《陶斋吉金录》卷六记载有一件汉建始鐎斗(图4),上有铭文“建始二年六月十四日,中尚方造铜鐎斗,重三斤九两,容一斗”。这件器物自铭“鐎斗”,也是龙首曲柄,器下有三足。
  鐎斗的柄除上述已经提到的龙首曲柄、方銎柄外,已出土的还有扁平状实柄(图5)、凫首形柄(图6)等。
  综上可知,鐎斗基本特征为盆形腹,下有三足,旁有持柄,有的有流和耳。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文物室收藏的这件汉代青铜器(图7),素面,敞口折沿,腹部为盆形,平底,下有三竹节状尖足,口部无耳无流,有一方銎柄,无铭文,其与鐎斗基本特征符合,将其命名为鐎斗应是无异议的。
  2 鐎斗与熨斗、刁斗
  一些文献及著录中多误将熨斗、鐎斗、刁斗三者混淆。如《陶斋吉金录》中将汉五凤熨斗(图8)、汉宜子孙熨斗(图9)称为“鐎斗”;《两罍轩彝器图释》中将熨斗称为“刁斗”;马承源先生[2]也认为“鐎斗,又称刁斗”。实际上,三者应为不同器物。
  《贞松堂集古遗文》著录的汉宜衣熨斗,为斗型长柄,平底,但底部无足,与《陶斋吉金录》记载的汉五凤鐎斗、汉宜子孙鐎斗形制相同。汉宜衣熨斗自铭“熨斗”,可知《陶斋吉金录》应是记录有误。
  关于熨斗的用途,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图10)中有一局部,画中部一女子正手持一熨斗在熨烫帛料,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使用熨斗的情景。故认为熨斗使用时内置炭火,余温可用来熨烫布匹、衣物等纺织品。
  关于刁斗,古诗中曾多次出现。南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唐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李颀《从军行》“行人刁斗风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等诗句中均出现了“刁斗”。这些诗句多为边塞军旅题材,推测刁斗应是一种古代的军用炊具,也可敲打出声以作警戒。关于其形制,赵希鹄著《洞天清录集》明确记载,“刁斗无足,鐎斗有足”;孙机先生[4]推测刁斗是器身像釜、无足、有柄的一种炊具;王淑梅、于盛庭[5]则认为刁斗应是如鋗似铫,无足、无柄,可能有耳的军用炊具。其他文献中关于刁斗的介绍也均未明确提到其有足,结合其在军中使用,有足携带起来不方便,推测其应无足,与鐎斗不是一物。熨斗和刁斗同样是无足,但用途差别较大,也应是不同的器物。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自铭“刁斗”的器物,无实物作证,故具体什么形制迄今未有定论。期待以后能出土自铭“刁斗”的实物,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鐎斗、刁斗、熨斗应是三种不同的器物。
  3 关于来源
  鐎斗的来源主要有鐎壶来源说和刁斗来源说两种说法。
  张小东先生[6]认为鐎斗由早期鐎壶演变而来。鐎壶在战国时期流行,为温器,但因其只能温煮液体,用途较单一,至汉代逐渐被鐎斗所替代。但鐎斗与鐎壶一为盆形,一为壶型,器形相差较大,兹认为此说法应值得商榷。
  孙机先生认为刁斗是由鐎斗而来[4]。吴小平先生则提出鐎斗应由刁斗演变而来[7]。就出现时间而言,刁斗出现时间较早,在西汉早中期的墓葬中便已有发现,如河北满城汉墓便出土了数件。而鐎斗则出现较晚,就目前的发现来看约西汉晚期才出现。两者的器形相似,大小也相差不大,因而鐎斗由刁斗变化而来的可能性很大。但笔者觉得刁斗在唐诗中多次出现,按理说从汉到唐战事频繁,作为行军中使用的刁斗遗存应比较常见,但至今传世和出土品均极少见,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也待更深入讨论。鐎斗到底来自何物也待商榷。
  4 用途考证
  关于鐎斗的功能学界争论也较多。马承源先生[2]认为鐎斗是汉晋时期的一种炊器,可能用于军旅,意思就是鐎斗是古代打仗时行军中用的炊器,这可能是与刁斗用途的混淆。于吉平[8]等人认为汉代的铜鐎斗是最早的单人炊具,容量大约为1斗,刚好够1名士兵使用。罗劲松[9]认为鐎斗是饮酒时的用具,可以用来温酒。吴小平[10]则考证鐎斗与饮茶有关,是一种煮茶的器具。王连根、王权[11]认为铜鐎斗是具有多种功能的饮食器具。此外还有人认为鐎斗是温浓液食品的羹器、火锅的雏形等。综合来看,将鐎斗定为饮食所用的温煮器应是没有问题的,但其到底用来煮什么东西,则难有定论。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将鐎斗用途定为温器也是没问题的。
  5 结语
  综合来看,鐎斗、刁斗、熨斗应是三种不同的器物。但已有的关于鐎斗的文章不是很多,很多问题仍需进一步讨论,期待能有更多的实物发现,以便对鐎斗这一器物有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66.
  [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99-301.
  [3]宾娟.鐎斗小考[J].福建文博,2013(3):59-62.
  [4]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25.
  [5]王淑梅,于盛庭.刁斗与鐎斗[J].华夏考古,2014(1):103-109.
  [6]張小东.鐎斗考[J].故宫博物馆院刊,1992(2):82-85.
  [7]吴小平,何国俊.汉唐时期的铜鐎斗及相关问题研究[J].南方文物,2004(1):38-42.
  [8]于吉平,苏喜生,黄进.中国军队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J].军事历史,2011(5):36-40.
  [9]罗劲松.江西出土六朝青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习俗[J].南方文物,2005(4):76-79.
  [10]吴小平.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J].考古,2008(3):62-72.
  [11]王连根,王权.贵族青铜炊器[J].检察风云,2012(3):88-89.
  【作者简介】胡佳佳(1994—),女,河南漯河人,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研究生。
  ①图片拍自《重修宣和博古图》。
  ②图片拍自《重修宣和博古图》。
  ③图片来自《鐎斗:古代军队的多用炊具》新浪收藏_新浪网http://collection.sina.com.cn/tqfx/20140722/0934158030.s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山西寿阳竹马戏是流传于罕山一带的一种融高跷、竹马、武打、戏剧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成熟。文章结合之前对山西寿阳竹马戏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有关寿阳竹马戏的文献记录以及一些报道,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推动其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寿阳竹马戏;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保护与传承  1 山西寿阳竹马戏的发展历程  “竹马”一词最早在《后汉书·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区的记忆,包含着一个民族、地区的智慧。文章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为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措施与案例,说明产业化模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
期刊
摘 要: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于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承担着传播伟人事迹、弘扬爱国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近几年来,纪念馆着力打造集宣传、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新型爱国主义基地,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素质。文章从人才队伍建设、藏品内涵挖掘、宣教形式创新、服务触角延伸四个方面来阐述纪念馆在基地建设提升与拓展方面的经验总结,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名人纪念馆基
期刊
摘 要:秀山花灯被列入第一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自从秀山花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对秀山当地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与其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艰难情况一样,如今秀山花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也出现了许多较为严峻的问题。作者前往秀山个别花灯村寨,在对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田野調查后,撰以此文,以期让更多人了解
期刊
摘 要:新時代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迈入了新起点,博物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与管理上要做到科学规划,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特点,打造品牌和精品,不断开拓创新。文章以百色起义纪念馆近年来的建设发展为例,探索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必将成为以文促旅的先行者、以旅彰文的目的地。博物馆要基于各自的文旅IP,定位新角色,承担新使命,成为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文化传播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国家本着实现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从顶层设计层
期刊
摘 要:林纾是活跃在清末民初北京画坛的重要传统画家。在当时一部分艺术家倡导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历史语境下,林纾的山水画坚守传统,进行了大量的“仿古”艺术实践,并提出了“法律需尊古人”的“仿古”创作思想,主张“画固肖古,尤能变古”,注重山水画在深耕传统之下的内在创新。文章就林纾的仿古山水创作活动,结合其画跋、画论,对林纾山水画中的“仿古”思想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林纾;肖古;变古;山水画 
期刊
摘 要:文章表现了林则徐与林树梅之间的深厚友谊。林则徐非常器重林树梅,称他为金门奇士、南方杰出人才,既是将门之子,学养又极为深厚,对其终究未能受清政府重视而感慨不已。在此,林公的礼贤下士可见一斑。另外,林树梅十分钦佩林则徐的为人和抗英爱国的精神。文章表述了二位志士的命运相近、惺惺相惜,又壮志未酬的悲怆心情。  关键词:林则徐;林树梅;抗英爱国  “深负平生国士知,盐车老驾欲何之,归来化作孤山鹤,犹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在博物馆工作体系中,青少年教育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传统青少年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不断暴露。如何从思维和方式两个方面入手,探寻科学的青少年教育工作体系,提升青少年教育工作水平,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博物馆工作实践中,要提升对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认知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高效的青少年课程,提升青少年教育的综合效能,提升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规范
期刊
摘 要:“南海I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主要为江西、浙江、福建出产的以外销为主的器物,因长期受海水浸润、侵蚀,器物普遍存在病害损害。文章从“南海I号”出水瓷器病害成因的探析着手,以龙泉窑和景德镇瓷为例,结合瓷器烧制工艺的缺欠及辨识的讨论,提出在保护修复中对瓷器的病害与烧造缺欠应加以鉴别区分,最大限度地除掉危害文物病害的同时,又要注意保留器物的本体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南海I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