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17f117f11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年级处于初中起始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相比有明显差异,对语文阅读思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在阅读方面的目标更重视质疑探究精神的培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如果从7年级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规范且有效地达成目标,预习法是很好的选择。
  预习法指的是规范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流程,并坚持按照此步骤在课前预习。
  步骤:标注节号,方便听课。在课文中圈出“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并给词语注音。朗读两遍课文,划出文中精彩词句。质疑或赏析,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疑问;没有疑问的在划出的精彩词句旁写出词句的好处。
  流程:上课之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按以上步骤进行预习,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教师通过表扬或批评培养并巩固学生的预习习惯,然后依此步骤上课。
  预习法在实施的初期阶段要注重强化规范,比如预习的时间放在早读晚读时段,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预习。步骤的前三步,学生实施起来并没有困难,难点是第四步质疑或赏析。这时候可以降低难度,学生可以参考教辅资料进行赏析,划出精美、有表现力的语言,摘抄出赏析的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因为别的学生可能也用同样的教辅资料进行预习了,所以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其他学生自然会有贬抑的反应,这也促使他下次进行预习赏析时,强化用自己的语言和阅读体验去赏析,也为下一步质疑打好了基础。
  一、质疑要淡化学生的权威意识
  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天接受的是一些不完整的讯息,能够把握的是比较完整、有开头也有结局的故事,剖析解读相对浅层。他们习惯在课堂上服从教师、服从课文,权威意识非常浓厚。初中阶段文本解读不但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感悟,还要掌握适当的言辞,确切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要注意淡化学生的权威意识,包括淡化教材权威、编者权威、作者权威、教师权威。在课文讲解时,有意识地问学生这篇文章好不好?一部分学生会回答:“好啊!不好的话就不会选入到语文课本了。”教师顺势引导:“教材不断改革发展,有些课文的选入,并不见得在文学和实用角度有多突出,而是出于某种原因。我们对课文的解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体悟。”打破是建立的根基,打破是建立的前提,所谓“不破不立”。
  二、质疑要保护学生的探究精神
  质疑探究精神建立起来需要长期循环往复的培养,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质疑兴趣和精神,要多从学生解读的层次和特点出发,肯定之,理解之,让学生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质疑的态势。
  《金色花》课文质疑时,第一个上课的班级有学生提出最后一句话读不懂。这个问题的提出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这篇课文已经教了好几轮了,备课时从未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最后一节原文是:“‘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当时笔者心里的预设是这个学生恐怕是为质疑而质疑的,于是也没有问其他学生有没有读懂这句话,提问的学生究竟读不懂什么,就自己把它解读成了表现孩子的天真调皮,然后那个提问的学生在老师的注视下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这个问题就过去了。到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再次质疑这个句子的时候,笔者明白自己误解了第一个质疑的学生,他是真的读不懂。于是问学生:“这个句子,你不懂什么?”他回答:“‘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句话是孩子讲的,可是为什么后面又说‘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里的‘你’是妈妈,好像又是妈妈讲的话,我不知这句话是谁说的了。”
  原来学生的问题是搞不懂这个内容。笔者连忙自己读了两遍这个句子,心里有了答案,这句话一定是孩子说的没错,“这”还包含了上一段妈妈的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编教材的人如果把这个句子分成3段,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它紧紧接在孩子的话后面,所以学生又误解成妈妈讲了这句话,如果把句子翻译成“这就是那时你同我的对话了”,就不会造成理解的疑难。于是先请其他学生回答,学生也茫然不知。再提示,“那时”指哪时?学生回答,“那时”指黄昏时孩子重新变回人形回到妈妈身边的时候,“你同我”中“同”能不能换成其他词呢?学生回答,可以换成“和”。再把第9段分成两个节次,比较一下,发现了编辑和翻译的不合理。请学生把句子调整一下。把一个自然段分成两个自然段,既当翻译,又当编辑,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
  三、质疑要强化问题的真实性
  质疑的问题应该来自于学生的阅读真实体验,是真阅读、细阅读之后的高层次的阅读疑问,警惕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倾向,警惕无聊问题充斥课堂的现象。
  一开始质疑提问的时候,学生会提出非常浅层而无聊的问题,比如《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是男的女的?李谷一是谁?这些粗浅的问题只要稍微关注一下资料就可以解决,或者不解决也不影响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并没有太大意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散步》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材的第1课,是初中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在质疑时提出的问题最多的是:最后一节中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这个问题关乎主旨,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确实理解有困难,所以这个问题是真实的,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教师肯定问题的价值,先请其他学生回答,结果几个学生都回答出其中包含着对家人的重视和珍视。教师再请学生读全文,试着从文章主旨角度切入,读完后学生依次逐步回答出里面有亲情、爱、孝顺、尊老爱幼、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几个答案中,“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主旨的体现,但学生的理解恐怕还流于浅层,甚至直接从教辅资料中得到的,不是自己的阅读理解。教师再请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再经过讨论,对“我”和“妻子”的角色定位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有学生从“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句话中,得出自己的阅读体悟:“我读这个句子,就感觉‘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就好像母亲以前背起小时候的‘我’,妻子蹲下来背起儿子,就好像以后儿子背起了他的母亲,就像‘我’现在背起母亲一样。”显然,通过这样的质疑和探究,学生对这个句子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了,不再等同于硬搬教辅资料中的答案了。   四、质疑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质疑要强调从语言本身出发,牢牢把握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情感态度倾向,不能姑妄猜度,更不能背道而驰。《我的早年生活》第6节丘吉尔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这是好运还是勤奋?学生在课堂回答时用臆想法判断: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肯定是出于谦虚才说是因为好运的,像他这样的伟大人物不可能不勤奋的。针对这样的回答,教师问学生:“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的?”学生表示找不到时,教师强调:“任何结论的产生应该基于你读到的语言本身,语言或许有言外之意,但必须有迹可循,有据有理。如果有疑问和他见,应该去查阅资料,找到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学生表示信服。
  《风雨》授课时,一生首先质疑:“老师,我要质疑。题目是‘风雨’,为什么只写风没有写雨呢?”马上又很多学生反驳并找出3处侧面写雨的句子:“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学生对前两处没有疑议,但对于第3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讨论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说是辩论。一种意见是此段写风,不是写雨。另一方意见雨如果不大,池塘不满,再大的风也不会把鱼儿吹上池塘岸。
  教师耐心倾听双方评说,提醒学生从主旨角度出发印证观点:课文作者对风雨是赞颂还是贬抑?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句子“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读出作者对风雨的赞颂。但马上学生又找到上句“老头在使劲儿捶着腰腿”,反驳说:“风雨给老人带来了病痛,足见作者不喜欢风雨。”又有学生找到“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和“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两个句子,提出作者对风雨还是赞颂的情感态度,因为作者写风雨带来的破坏时程度还是轻微的,尤其是写风雨给人带来的麻烦甚至是具有喜感的,如果是对风雨感到恐惧,作者在选材上就会写山洪暴发、房屋倒塌、人被刮倒压死。
  师生都表示赞同,然后再回到起初的问题,学生轻易得出作者写“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心情轻松愉悦,也是表现对风雨的赞颂,因而此处争论到底写风还是写雨没有太大意义,既有写风,也有写雨,都是作者从侧面表现自然的威力,其中融入了作者细致独特的观察体验和精妙描写。
  学生真正从文本语言出发,关注并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课堂上处处有生成、有惊喜。
  学习《羚羊木雕》时学生质疑:万芳妈妈说不能拿别人的贵重的东西,她怎能说是重财轻义呢?此时教师提示,课文主要批判大人世界的重利轻义,可以尝试用换位法思考,如果换成是万芳把东西送给“我”,万芳妈妈肯定会索要回羚羊木雕,因此万芳妈妈是基于道德教育讲这句话,本质上是重财轻义的,但必须明确万芳妈妈不是坏人,她只是小市民。
  《论语》第12章拓展时讲到孔子父亲叔梁纥,为何父子不同姓,照搬王力《古代文化常识》孔子先祖宋国公孙嘉字孔父,古人有以祖先字为姓的。学生又问:“为什么叔梁纥不姓孔?”学生的探究精神已经通过潜移默化的预习质疑培养起来了,课堂上“我来反驳他的话”,这样的语言就多起来了。
  用预习法质疑探究,在课前自然生问,在课中呈现、生成,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使课堂更有针对性,更灵动更有张力。同时对教师的进步提升也有积极意义,教师对学生疑问的解决程度,决定于教师对课文更到位的解读、更精细的备课和更高明的课堂机智。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国人双腔起搏中心房电极、心室电极的实际使用长度,为适合国人的导线长度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59例永久性起搏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检查.所有患
目的:探讨HA型中性大孔树脂血液灌流技术联合传统方法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ASOP)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ASOP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灌流组26例及对照组22例,两组病例均按传统经典方法
经典名著作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觑。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初中阶段开展名著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写作能力又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有哪些可行性策略呢?  一、客观认知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阅读精品,必然与其自身的文学性、历史性、社会性等综合因素有关。对于名著阅读教学,有的教师认为可有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与写作是极其重要的两部分,二者是相互影响又互为促进的。阅读是从外而内的吸收,写作是从内而外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都在试图让学生从读中悟,从悟中写,在写中发展思维,提升作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呢?  一、发展想象,写在调动体验、兴趣浓厚时  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想象力的关系很大,所以阅读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写作欲
众所周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大难题。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这两个难题,语文教师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还要引导他们更多的进行课外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功效,作为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感悟出文章中的经典之处和写作技巧,这样持久地坚持下去,他们的读写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相关实例谈谈在阅读中怎样找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着眼点。  一、让学生在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语文教師探讨和研究,现就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谈一下看法。  一、让学生明确写作的重要性  作文是反应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尺,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一个人,离开学校教育后,在工作生活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显得非常重要,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映,主要是作文。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写作
近年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很多教师都对创建和谐课堂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从目前来看,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基于此,本文在此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思路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注重对和谐课堂氛围的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写作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写作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教学情境感染学生,激发写作欲望  一些学生之所以会感觉到写作练习比较难,是因为学生没有感受到作文情境的魅力,只觉得没什么话可说。写作时思维受到了限制,又谈何
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目前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