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逻辑视角下跨国并购整合的创新机理:以并购协同为中介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u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创新绩效的提升机理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谜题.基于制度逻辑视角和跨国并购整合的相关文献,可将跨国并购整合决策界定为制度复杂性战略响应问题,并购企业存在制度适应和制度共创两种响应方式.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在运营整合过程中倾向于选择制度共创来实现运营协同以提升创新绩效,而在财务整合过程中倾向于选择制度适应来实现财务协同以提升创新绩效.运营协同在制度共创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财务协同在制度适应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普外科梅毒初筛阳性患者对梅毒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手术前梅毒初筛阳性的2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基本资料问卷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性取向、职业、月均收入、是否参加过相关宣传活动等,采用自制梅毒传播与防治相关知识问卷调查患者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分为知晓组(n=52)和不知晓组(n=17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对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独立相关因素.结
两宋时期是"出身"一词含义变化的关键时期,其背景是在重文治国政策的影响下,科举变成取士的主渠道."出身"在宋初的含义沿袭唐五代,泛指具有做官资格;太宗朝开始,专指科举出身;经神宗朝科举改革,从徽宗朝至南宋,缩小到仅指进士出身.宋代与"有出身"相对的概念是"无出身"和"杂出身",宋人强调"无出身"主要是针对恩荫.宋代重要职位大都要求进士出身或以进士出身优先,出身成为影响官员仕途的重要资格要素,旨在确保重要官职及权力不世袭,掌握在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手中,唯君主拥有特赐第的特权.以上从身份变化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目的 完善贵州地区特殊儿童性教育内容与方法,建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方法 对贵州地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一线特殊教育教师、家长进行“特殊儿童存在的性相关问题、性教育知识技能需求、性教育干预中存在的困惑”三方面调查、访谈.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性教育的主旨内涵和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对于性教育概念内容的界定来建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结果 贵州地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存在有性冲动管理困难、暴露身体隐私部位、不知道自己被性侵等性问题,以及教师与家长有对特殊儿
宋初,唐以来的科举旧制已很难适应新的政治形势,因此,从太祖开始就着手改革科举制度.太宗朝,随着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崇文教、抑武事,建立以文人为主体的国家管理体系被提上议事日程.太宗基于文官政治的需要,不断增加科举取士人数,吸纳大批读书人经科举考试进入官僚机构,奠定了文官政治的基础.为选拔符合国家管理所需的经世之才,科举考试科目与内容的调整也逐步展开,仁宗朝说书举与明经科的创设,使唐以来重诗赋的选才理念开始向重经义的方向转变.熙宁四年,正式废罢诸科、明经科与诗赋、帖经、墨义,经义取士成为主流.徽宗朝,在王安石
2021年10月22—23日,以"碳中和"背景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题,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和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21年年会暨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丁烈云,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高自友教授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黄丽华教授分别致辞.
期刊
从图像学及诗画融合的角度,可以获知现存六件宋徽宗款画作的蕴意及其赋形之源:《蜡梅山禽图》借意黄庭坚建中靖国元年咏水仙、早梅名作,旨在敦睦宗室;《文会图》托"唐十八学士登瀛"旧事,喻本朝之西园雅集,图中醉者当为一代文雄苏轼,实宣谕崇宁五年星变后的政治调整;《芙蓉锦鸡图》取义《诗经》之《灵台》《凫鹥》篇,自许胜于文王;《五色鹦鹉图》运化唐玄宗五色鹦鹉故事及张说《时乐鸟篇(并序)》,期待臣子报恩护主;《瑞鹤图》融合《西都赋》《西京赋》相关描写及鸾鹤传说,图写盛世大观,不仅是对政和二年群鹤来集端门事件的政治性处理
南宋科举政策演变未如北宋规模之大,然而这一时期是改革经验、教训的总结时期,也是此前各科举政策理念的落实阶段.决策者结合现实情况,从务实与调和原则出发,制定系列政策进行平衡,并深化执行细则以规范与引导.在科目设置上调停诗赋、经义争论,兼顾二科并保障经义录取人数比例;在程文考校权重上,回归重诗赋传统,执行时发挥策论在基层选拔中的作用;在官学培养、选拔上,采用鼓励与管控两种手段,将其建设为常举外补充入仕渠道,达到考前培养、考核预备官员的目的,并避免官学垄断出仕渠道.在政策设计理念与具体规定上,形成完善细致、操作
《老子》八十一章本作为《老子》的标准本,对《老子》的文本形成与思想定型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关于八十一章本的形成,产生了若干争议.北大汉简七十七章本与河上公八十一章本的重要中介是《淮南子》所引据之《老子》,该本《老子》的《道经》部分分章同于(或近于)河上公八十一章本,《德经》部分分章同于(或近于)北大汉简七十七章本.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最有可能的是《老子傅氏经说》,可将该本理解为仅编成了《道经》三十七章(篇).至于宋人所引刘歆《七略》刘向定著《老子》语,当出伪造.
"以案为证"是晚清宣讲小说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凸显了小说的"以案释理"特色,还表明小说深受说理思维及明清圣谕说教、善书"案证"方法的深刻影响,以及时人对故事说理功效的认同.故事或日常生活事件是"案",圣谕、神谕或传统伦理道德是其所"证","以案为证"的宣讲小说主旨明确且劝善性明显."案证"在故事中的长度及在整部书中的比例直接影响了其所在文本的形态.将故事作为"案证",虽导致"案证"类宣讲小说在情节及人物形象上不能与文人拟作的话本小说相媲美,但仍有可取之处.
应钟撰写的《甬言稽诂》是一部考释宁波方言的著作,稿本,藏于宁波天一阁博物院.目前除了《汉语方言大词典》大量征引其手稿外,其人其书,学界几无所知.据考证,应钟(1907—1969)原名应石麟,宁波鄞县下应(今属鄞州区下应街道)人,长期在上海华成烟草公司担任文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通过自学,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甬言稽诂》是应钟用10年时间精心撰写的唯一一部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在考证宁波方言词语的来源和本字方面有不少创获.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方法不够科学,考证不够严谨,许多结论难以采信.《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