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一、二年级总共要求认识1800个常用字并采用认写分开的形式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提早阅读。识字量大了,课文篇幅长了,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多了,其它语文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好规定的教学内容,做到会读会写,并能在生活中初步使用。如果时间少了,又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住音形义,点拨构件原字
一般来说,在识字教学的最初阶段,学生识字的主要障碍是字形。因为绝大多数生字是常用的实词,学生对部分字词的音、义是熟悉的,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识字教学应以字形识字为主。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儿童掌握字音、字形的能力提高了,但由于虚词和含义较深的字词不断增多,字义理解逐渐成为学生识字的主要障碍。这里涉及一个教学材料的弹性、针对性、持续性和整合性的问题,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的取舍,都是紧紧围绕字的音形义进行的。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备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遵循学生的识字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抓住汉字的音形义,这为引导学生“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创造了条件。
二、追溯字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实践发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如识记“舞”字,教师是这样追溯字源的:(出示舞的图片)这是“舞”的古文字,小朋友看它像什么?
生:这个字就像一个站着的人,身体两边挂着好看的装饰,张开两只脚跳舞呢!
师: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想象,在古文字中,中间就是站着的一个人,左右两手都要拿着牛尾巴在跳舞。舞蹈当然要用脚了,所以,下面的两只脚画得非常明显。(学生显得非常开心)
师:出示一个双手挥舞长绸跳舞的古代女子图片)小朋友们比一比,这个古文字与图上跳舞的人哪些地方相似?
生:古文字的中间部分就像跳舞的人,两边像挥舞的绸带,下面就像跳舞人的脚。
师:观察真仔细啊!“舞”字的古文字就是根据跳舞人的形状造出来的。它就像一个站着的人两手拿着绸带挥舞的图形。
三、发现汉字规律,激发探究创新意识
汉字数量多,笔画繁,结构复杂,难认、难记、难写,如一个个死学,费时低效,枯燥无趣,但依规律而学,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认识一组“品”字构字法组成的生字:“品”、“晶”、“森”、“众”“鑫”“淼”。以“品”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品是由什么字组成的呀?”答曰:“口。”接着设计体态语,喝茶并喝三口,然后问学生:“刚才老师喝了几口茶?”并告诉学生:“中国字有个特点,就是一个单字重复几次组成一个字,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强一次。汉语里,‘三’表示多,所以‘品’由三个‘口’组成,就表示喝了很多口茶的意思。”凡由三个相同的单字叠加而成的字,就是品字形结构的字。品字形结构的同体会意字规律是一字重复三次,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强一次。以此类推,学生就不难掌握其他几个要学的字了。
要掌握方法,自主认字,创新识记。识字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肩负着开启学生心扉、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挖掘学生大脑中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让学生自己想出认字的办法,如编故事、编谜语等。
四、抓住突出问题字,提高识字效率
课堂教学是提高生字识记效率的重要环节。有限的授课时间与大容量的识字是矛盾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努力做到重点突出、全面检查,才能提高识记效率,才能避免“字字俱到,字字不到”的现象。
教师发现问题字的渠道有三个:一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圈划出的难认字;二是课堂检查时生成的问题字;三是教师备课预设的问题字。对于出现的问题字,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重点识记。
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备课时注意到生字中有两个形近字“渴”和“喝”。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他认为这两个字同时识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如伺有效解决这一难点呢?教师运用了讲解和课件演示的方法。上课时,教师先出示了一幅画:太阳挂在空中,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在太阳伞下乘凉。接着教师描述道:“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人们在伞下,坐着椅子,好热呀,口也感到渴了,有点水喝就好了。”随着教师的描述,课件中的图形“太阳、伞、椅子、人”依次变为字中的“日、勺、L、人”组成了“曷”,随后出现在左边的三个小水珠变为“氵”,教师强调“这是‘渴’,口渴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然后,教师又继续描述、演示:“让我们来痛痛快快地喝吧。”随即“氵”边出现一张含着吸管的嘴,把“氵”吸走,嘴变为“口”。组成“喝”,教师强调“用口喝水”。生动鲜活的描述和课件演示,使这两个预设的问题字,当堂识记率达到了100%。
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的效率,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作者单位:武平县岩前中心学校 福建】
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住音形义,点拨构件原字
一般来说,在识字教学的最初阶段,学生识字的主要障碍是字形。因为绝大多数生字是常用的实词,学生对部分字词的音、义是熟悉的,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识字教学应以字形识字为主。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儿童掌握字音、字形的能力提高了,但由于虚词和含义较深的字词不断增多,字义理解逐渐成为学生识字的主要障碍。这里涉及一个教学材料的弹性、针对性、持续性和整合性的问题,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的取舍,都是紧紧围绕字的音形义进行的。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备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遵循学生的识字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抓住汉字的音形义,这为引导学生“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创造了条件。
二、追溯字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实践发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如识记“舞”字,教师是这样追溯字源的:(出示舞的图片)这是“舞”的古文字,小朋友看它像什么?
生:这个字就像一个站着的人,身体两边挂着好看的装饰,张开两只脚跳舞呢!
师: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想象,在古文字中,中间就是站着的一个人,左右两手都要拿着牛尾巴在跳舞。舞蹈当然要用脚了,所以,下面的两只脚画得非常明显。(学生显得非常开心)
师:出示一个双手挥舞长绸跳舞的古代女子图片)小朋友们比一比,这个古文字与图上跳舞的人哪些地方相似?
生:古文字的中间部分就像跳舞的人,两边像挥舞的绸带,下面就像跳舞人的脚。
师:观察真仔细啊!“舞”字的古文字就是根据跳舞人的形状造出来的。它就像一个站着的人两手拿着绸带挥舞的图形。
三、发现汉字规律,激发探究创新意识
汉字数量多,笔画繁,结构复杂,难认、难记、难写,如一个个死学,费时低效,枯燥无趣,但依规律而学,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认识一组“品”字构字法组成的生字:“品”、“晶”、“森”、“众”“鑫”“淼”。以“品”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品是由什么字组成的呀?”答曰:“口。”接着设计体态语,喝茶并喝三口,然后问学生:“刚才老师喝了几口茶?”并告诉学生:“中国字有个特点,就是一个单字重复几次组成一个字,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强一次。汉语里,‘三’表示多,所以‘品’由三个‘口’组成,就表示喝了很多口茶的意思。”凡由三个相同的单字叠加而成的字,就是品字形结构的字。品字形结构的同体会意字规律是一字重复三次,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强一次。以此类推,学生就不难掌握其他几个要学的字了。
要掌握方法,自主认字,创新识记。识字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肩负着开启学生心扉、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挖掘学生大脑中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让学生自己想出认字的办法,如编故事、编谜语等。
四、抓住突出问题字,提高识字效率
课堂教学是提高生字识记效率的重要环节。有限的授课时间与大容量的识字是矛盾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努力做到重点突出、全面检查,才能提高识记效率,才能避免“字字俱到,字字不到”的现象。
教师发现问题字的渠道有三个:一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圈划出的难认字;二是课堂检查时生成的问题字;三是教师备课预设的问题字。对于出现的问题字,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重点识记。
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备课时注意到生字中有两个形近字“渴”和“喝”。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他认为这两个字同时识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如伺有效解决这一难点呢?教师运用了讲解和课件演示的方法。上课时,教师先出示了一幅画:太阳挂在空中,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在太阳伞下乘凉。接着教师描述道:“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人们在伞下,坐着椅子,好热呀,口也感到渴了,有点水喝就好了。”随着教师的描述,课件中的图形“太阳、伞、椅子、人”依次变为字中的“日、勺、L、人”组成了“曷”,随后出现在左边的三个小水珠变为“氵”,教师强调“这是‘渴’,口渴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然后,教师又继续描述、演示:“让我们来痛痛快快地喝吧。”随即“氵”边出现一张含着吸管的嘴,把“氵”吸走,嘴变为“口”。组成“喝”,教师强调“用口喝水”。生动鲜活的描述和课件演示,使这两个预设的问题字,当堂识记率达到了100%。
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的效率,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作者单位:武平县岩前中心学校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