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能力”就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能力。”快乐作文,就是学生乐于写作,主动写作,有效写作,并能从中提升自信心,获取阳光的心灵成长。培养快乐作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乃至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笔者所要阐述的是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的再探索,意在引领学生把写作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如果有可能,最终实现美文化,从而实现“快乐作文”的目标。
【关键词】快乐作文;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
2014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所谓“写作能力”就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能力。”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综合展示形式,是学生思想认识、文化知识、价值观念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呈现,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然而,直视当前小学作文的现状,很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之憾,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主要表现在 “不快乐”“不真实”“不自主”“少创新”“少赏识”。我所执教的六一班,从四年级接手已共同走过两个春秋,师生默契,孩子们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开展了《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 的再探索》,围绕“进一步提升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做了深入研究,寻找到了一条提高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的研究得益于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卢梭《爱弥尔》之后最有用、最深刻的教育著作。它的思想曾引起美国的教育革命,“统治”美国教育达30年之久,是一本奠定了美国近百年来人才优势的奇书。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我们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在儿子小的时候,有幸拜读过这本书,并在实践中借鉴过“斯宾塞纸牌”“涂鸦墙”等做法,受益匪浅。在持续一年多的《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的再探索》课题研究中,我以此为纲,立足学生和个人教学实际潜心探索,最终达成了心愿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所谓快乐作文,就是学生乐于写作,主动写作,有效写作,并能从中提升自信心,获取阳光的心灵成长。培养快乐作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乃至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针对小学高年级孩子来讲,快乐作文就是在写作中有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效果。简言之,快乐写作,就是要把写作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最终实现快乐写作的美文化。
一、我的成长我记录,实现写作生活化
要快乐作文,首先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在现实生活中,有孩子闻“作文”而色变,没有提笔心理上就已经认了输。作为引领者,我们要消除写作路上的致命障碍,让孩子认识到写作早在上学之前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说话就是口头作文。如果孩子们能够接受这一点,像吃饭睡觉一样积极地对待作文,那么快乐作文也就指日可待。
1.开拓自由说话空间,“精彩生活我分享”。升入六年级后,我和孩子们重新约定了课前三分钟的使用,由原来的诵读变成了“精彩生活我分享”,也就是利用看似零碎的课前准备时间锻炼学生的口頭交际能力。考虑到不给学生造成压力,最初采用自愿分享的办法,大多是语文科代表、班长等自觉引领。由于分享的内容没有限制,可以是新闻,好书共享,也可以是对某一件事的看法。所以,活动深受欢迎,参与人数也迅速猛增,于是由科代表在大家自愿的基础上制作“我的生活我的精彩”分享表格,保证活动有序高效。一年多来,这个活动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情谊,班级面貌随之上了一个台阶。
2.不拘形式,所思所想随手记。所谓写作就是思想火花的迸发,只有情动于衷才能文思泉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建议孩子们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也就是后来的日记本),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句话,一个小点子,还是一个场景,一个描写,只要感觉有意义,就毫不犹豫地把它记下来,我们称之为“抓住思想的火花”。天长日久,这些生活化的、看字零碎的文字,就成了孩子成长的记忆,也是写作的良好素材,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
3.激情设景,水到渠成自成文。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情景剧,令人欢笑令人泣。作为一个写作的引领人,我们应该于无声处激情设景,让学生的文字随着真情自然流露。例如,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就是一个很有情感的话题设置,因为演讲者精心准备,可听性强,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下聆听,自然感受深刻。回到班级里,热情洋溢地将话题继续,先是口头表达,接着诉之笔端,往往会收获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的个人见解,也是水到渠成的写作生活化的美妙体现。再如,在为《花开有声》的作文集之“最难忘”收集素材时,我这样激情设景:“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天空明媚,云在自由自在地飘,树在努力地生长,花儿在或远或近的地方尽情绽放。借着这样美好的场景,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进成长的过往,一起去打捞记忆深处最珍贵的贝壳,去采撷成长中最美的花朵,然后集结成我们成长册中的‘最难忘’,纪念岁月、爱与成长。”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孩子们专注地倾听,他们仿佛一下子被点了穴位,几乎保持了同一种姿态:腰挺直,身前倾,眼光聚集在我的身上——四十双眼睛像晨光里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凝聚成一片灵动的光波。我忽然很感动,温暖瞬间漾满心窝。我看到,心灵共鸣的美好;我知道,这节微片段写作指导课的开场白有情有义有诗意有方向……作文收上来的时候,与我所预期的一样美好。在评讲时我用一副对联给予了孩子们极大的奖赏:“举手投足皆有爱,和风细雨总关情。”横批:“与爱同行。”我相信,这次引领也会成为孩子们写作路上的“最难忘”。
二、我手写我心,实现写作人性化
快乐写作是一项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领的时候,应该遵从人性化原则,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笔书我情。” 所谓写作人性化,就是给学生尽可能大的写作自由,让写作成为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让他做的事情。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1.题目命名自由化。传统的命题作文限制太死,给人以硬生生的感觉,缺少自由度,学生不喜欢。人性化写作从自由命题开始。在写作教学中,我尽量避免命题作文,而是在约定好范围的前提下,把题目命名的权力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文章命名的方法。引领得法,自然会收获喜悦。如,同样是写人物,文章的题目就很丰富而各具灵性:《晨光中的倩影》《月光下的叮咛》《爱,不会忘记》《那一缕淡淡茉莉香》《彩色的画屏》……
2.写作内容最大化。写作的意义在于表情达意,如果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自然就不能有效沟通。所以,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诉是快乐作文的关键。比如,以春天为题材来写作,可以写春天的美景,也可以写春天里自我的成长,春天里的活动,春天里美好的相逢 ……多角度的引领会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写作的情意,引领出快乐写作的行云流水。
另外,只写教材作文是很枯燥的。为了写作的生活化和丰富化,我会引领学生把成长中的重要活动和时刻写下来,既是写作的体验,也是成长的纪念。如母亲节,孩子们会写《在五月温暖的空气里,我想说声“我爱你”》;在秋游之后,他们会有《爱在百花洲》的温暖记忆;建队日,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佩戴领巾,他们会回忆自己的入队,写下《光荣与使命》;家长会前,畅谈父母之爱后深情写信,在座位上留下情意殷殷的《致最爱的你》……
3.文无定形,写作形式多样化。小学阶段的写作以记叙文为主,但并不排除诗歌和散文。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拘形式,甚至不想用文字表达的时候,也可以用连环画来表情达意。在我民主的引领下,我班的作文形式呈现出了可喜的多样化:记叙文是主流,也有漫画、散文和连环画,甚至还涌现出了一小批充满童趣的小诗人。这种多形式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一种体验的诱惑,在无形之中大大推进了快乐写作。
三、我的习作我做主,张扬作文个性化
写作个性化是快乐作文的高层次目标,它要求学生在爱写能写的基础上还要擅长写。我的体会是:学以致用,推陈出新。
1.活用语言,巧妙借鉴,丰富鲜活的个性化语言。爱写作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并且有摘录的习惯,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库。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学会在积累大量的词汇的基础上活用语言,引用得当,化他人语言为个人语言,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力。
2.片段仿写,推陈出新,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美文的典范,其中很多片段都可以成为仿写的经典。例如第三段,是作者具体描写时间“逃去如飞”的重点段落。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看似琐琐碎碎,却把时间的稍纵即逝写得触动人心。教学本段时,我首先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前提下,抓住“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动词引领孩子们用心感受,然后越过文本看句式,帮助孩子们建立与该文本相和谐的语感,在师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仿写的明确要求:(1)尽可能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2)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3)有具体场景;(4)有与原文相匹配的诗情画意。由于指导得当,本次仿写收到了预期的惊喜。下面是颜如玉同学的仿写:于是——梳理的时候,时间从发间闪过;写作的时候,时间从文字上跃过;玩耍时,时间从大家的欢悦中溜走。我察觉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阻拦时,他便从指尖划过,天渐渐暗下来时,我站在窗前,他便从我呆滞的目光中走过,从窗子边飞去了。等我睁开双眼,伸出双手与阳光和空气拥抱,这时间又逃离了不少。我哀伤地叹息。但一些新时间又从叹息中过去了。这样的语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谴句写文的能力,同时推陈出新,让学生有了快乐写作的创新体验。
3.把握方法,学以致用,打造文章结构的精巧。《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笔下的一篇精美而富有灵性的散文,其中多种写作方法的运用是使它备受赞赏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把握整体,有目的地进行写法渗透(特点归纳法、正侧面描写法、组合描写法、动静结合法),并及时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思路,由个体到整体,由此及彼,使学生掌握到一种写事物的技法:事物出现的背景——事物的样子——使用的感觉——使用的技巧——事物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流程,学生尝试写作,作文竟有了特别韵味,有了美文的雏形。如陈政贤同学写的《城市小车》就给人以美感:
中山是座落在珠江三角洲上的南方小城,道路交叉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小车就成了我们重要的交通工具。
小车约长两米长,又宽又高,它们有的身上会被涂上各种的“妆”,有时候摇身一变就是从迪士尼走出来的“米奇老鼠”,有的称得起总裁的“大黄蜂”,还有炫彩无比的“变色龙”。
大人们总会在不同的月份举办不同的车赛季。赛车手的技术高超,速度极快,像风一般地从车流中间穿梭着,就如同闪电一般。有的赛车手做出高难度动作,突然来一个三百六十度大旋转,吓得观赏的人尖叫着急忙后退;还有的鼓足了劲向前冲,是一种低调的奢华……赛场上热闹非凡,看得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不留神,他们又回到了起点。我的眼睛忙极了,不知该看哪一辆好。
清晨,白领们提着行李箱,匆匆地从车上下来,准备去机场坐飞机到纽约商谈事务;青年妇女坐在车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爷爷奶奶伴着坐车去野外野炊;作家坐着专车去会场和热情的粉丝见面;明星坐着加长版“高富帅”去戏场拍戏……
半夜,电影院最后一场电影放完了。一大群人拥出来纷纷走上各自的小车。原来簇拥的小车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了弯弯曲曲的道路尽头。川流不息的道路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明如玻璃的路面上闪烁。大大小小的车子停在自家门口旁边,宁静笼罩着可爱的城市,美丽的南方小城优雅地甜甜入睡了。
斯宾塞曾说,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如果一个人要使自己的表达要更吸引人,就应该经常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我理解为这是个性化写作的前提。好的文章一定是有情景有生命有个性的。千篇一律的文章注定是无趣而没有光彩。所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我鼓励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并在作文交流课上大力推荐有个性有灵性的文章,一起分享喝彩。于是,擅长叙事的龙梓霖的《别开生面的祝福》发表在《小学作文素材报》;以抒情见长的颜如玉以《悠悠桂花情》获得了《冰心少年文学》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杂志上;善于议论的罗崇尧的《同一间茶室》获得第十二届“新人杯”全国中小学生校园文学大赛的一等奖,并在2014年6月《梦如夏花》一书中发表;善于从读书中捕捉成長感悟的陈浩明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中,以《其实,爱一直都在》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这些成长的荣光是学生个性的骄傲张扬,也是快乐作文的成果,更是对后来者热情地召唤与引领。
一年多的《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 的再探索》研究使我和我的学生受益匪浅。我很欣喜地看到,作文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教与学都能体现习作的人文化和个性化。我相信,假以时日,作文教学的美文化也将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作文三化,妙笔生花”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4.
[2]语文新课程标准[S].
【关键词】快乐作文;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
2014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所谓“写作能力”就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能力。”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综合展示形式,是学生思想认识、文化知识、价值观念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呈现,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然而,直视当前小学作文的现状,很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之憾,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主要表现在 “不快乐”“不真实”“不自主”“少创新”“少赏识”。我所执教的六一班,从四年级接手已共同走过两个春秋,师生默契,孩子们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开展了《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 的再探索》,围绕“进一步提升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做了深入研究,寻找到了一条提高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的研究得益于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卢梭《爱弥尔》之后最有用、最深刻的教育著作。它的思想曾引起美国的教育革命,“统治”美国教育达30年之久,是一本奠定了美国近百年来人才优势的奇书。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我们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在儿子小的时候,有幸拜读过这本书,并在实践中借鉴过“斯宾塞纸牌”“涂鸦墙”等做法,受益匪浅。在持续一年多的《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的再探索》课题研究中,我以此为纲,立足学生和个人教学实际潜心探索,最终达成了心愿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所谓快乐作文,就是学生乐于写作,主动写作,有效写作,并能从中提升自信心,获取阳光的心灵成长。培养快乐作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乃至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针对小学高年级孩子来讲,快乐作文就是在写作中有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效果。简言之,快乐写作,就是要把写作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最终实现快乐写作的美文化。
一、我的成长我记录,实现写作生活化
要快乐作文,首先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在现实生活中,有孩子闻“作文”而色变,没有提笔心理上就已经认了输。作为引领者,我们要消除写作路上的致命障碍,让孩子认识到写作早在上学之前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说话就是口头作文。如果孩子们能够接受这一点,像吃饭睡觉一样积极地对待作文,那么快乐作文也就指日可待。
1.开拓自由说话空间,“精彩生活我分享”。升入六年级后,我和孩子们重新约定了课前三分钟的使用,由原来的诵读变成了“精彩生活我分享”,也就是利用看似零碎的课前准备时间锻炼学生的口頭交际能力。考虑到不给学生造成压力,最初采用自愿分享的办法,大多是语文科代表、班长等自觉引领。由于分享的内容没有限制,可以是新闻,好书共享,也可以是对某一件事的看法。所以,活动深受欢迎,参与人数也迅速猛增,于是由科代表在大家自愿的基础上制作“我的生活我的精彩”分享表格,保证活动有序高效。一年多来,这个活动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情谊,班级面貌随之上了一个台阶。
2.不拘形式,所思所想随手记。所谓写作就是思想火花的迸发,只有情动于衷才能文思泉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建议孩子们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也就是后来的日记本),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句话,一个小点子,还是一个场景,一个描写,只要感觉有意义,就毫不犹豫地把它记下来,我们称之为“抓住思想的火花”。天长日久,这些生活化的、看字零碎的文字,就成了孩子成长的记忆,也是写作的良好素材,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
3.激情设景,水到渠成自成文。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情景剧,令人欢笑令人泣。作为一个写作的引领人,我们应该于无声处激情设景,让学生的文字随着真情自然流露。例如,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就是一个很有情感的话题设置,因为演讲者精心准备,可听性强,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下聆听,自然感受深刻。回到班级里,热情洋溢地将话题继续,先是口头表达,接着诉之笔端,往往会收获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的个人见解,也是水到渠成的写作生活化的美妙体现。再如,在为《花开有声》的作文集之“最难忘”收集素材时,我这样激情设景:“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天空明媚,云在自由自在地飘,树在努力地生长,花儿在或远或近的地方尽情绽放。借着这样美好的场景,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进成长的过往,一起去打捞记忆深处最珍贵的贝壳,去采撷成长中最美的花朵,然后集结成我们成长册中的‘最难忘’,纪念岁月、爱与成长。”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孩子们专注地倾听,他们仿佛一下子被点了穴位,几乎保持了同一种姿态:腰挺直,身前倾,眼光聚集在我的身上——四十双眼睛像晨光里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凝聚成一片灵动的光波。我忽然很感动,温暖瞬间漾满心窝。我看到,心灵共鸣的美好;我知道,这节微片段写作指导课的开场白有情有义有诗意有方向……作文收上来的时候,与我所预期的一样美好。在评讲时我用一副对联给予了孩子们极大的奖赏:“举手投足皆有爱,和风细雨总关情。”横批:“与爱同行。”我相信,这次引领也会成为孩子们写作路上的“最难忘”。
二、我手写我心,实现写作人性化
快乐写作是一项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领的时候,应该遵从人性化原则,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笔书我情。” 所谓写作人性化,就是给学生尽可能大的写作自由,让写作成为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让他做的事情。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1.题目命名自由化。传统的命题作文限制太死,给人以硬生生的感觉,缺少自由度,学生不喜欢。人性化写作从自由命题开始。在写作教学中,我尽量避免命题作文,而是在约定好范围的前提下,把题目命名的权力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文章命名的方法。引领得法,自然会收获喜悦。如,同样是写人物,文章的题目就很丰富而各具灵性:《晨光中的倩影》《月光下的叮咛》《爱,不会忘记》《那一缕淡淡茉莉香》《彩色的画屏》……
2.写作内容最大化。写作的意义在于表情达意,如果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自然就不能有效沟通。所以,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诉是快乐作文的关键。比如,以春天为题材来写作,可以写春天的美景,也可以写春天里自我的成长,春天里的活动,春天里美好的相逢 ……多角度的引领会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写作的情意,引领出快乐写作的行云流水。
另外,只写教材作文是很枯燥的。为了写作的生活化和丰富化,我会引领学生把成长中的重要活动和时刻写下来,既是写作的体验,也是成长的纪念。如母亲节,孩子们会写《在五月温暖的空气里,我想说声“我爱你”》;在秋游之后,他们会有《爱在百花洲》的温暖记忆;建队日,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佩戴领巾,他们会回忆自己的入队,写下《光荣与使命》;家长会前,畅谈父母之爱后深情写信,在座位上留下情意殷殷的《致最爱的你》……
3.文无定形,写作形式多样化。小学阶段的写作以记叙文为主,但并不排除诗歌和散文。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拘形式,甚至不想用文字表达的时候,也可以用连环画来表情达意。在我民主的引领下,我班的作文形式呈现出了可喜的多样化:记叙文是主流,也有漫画、散文和连环画,甚至还涌现出了一小批充满童趣的小诗人。这种多形式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一种体验的诱惑,在无形之中大大推进了快乐写作。
三、我的习作我做主,张扬作文个性化
写作个性化是快乐作文的高层次目标,它要求学生在爱写能写的基础上还要擅长写。我的体会是:学以致用,推陈出新。
1.活用语言,巧妙借鉴,丰富鲜活的个性化语言。爱写作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并且有摘录的习惯,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库。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学会在积累大量的词汇的基础上活用语言,引用得当,化他人语言为个人语言,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力。
2.片段仿写,推陈出新,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美文的典范,其中很多片段都可以成为仿写的经典。例如第三段,是作者具体描写时间“逃去如飞”的重点段落。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看似琐琐碎碎,却把时间的稍纵即逝写得触动人心。教学本段时,我首先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前提下,抓住“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动词引领孩子们用心感受,然后越过文本看句式,帮助孩子们建立与该文本相和谐的语感,在师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炼出仿写的明确要求:(1)尽可能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2)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3)有具体场景;(4)有与原文相匹配的诗情画意。由于指导得当,本次仿写收到了预期的惊喜。下面是颜如玉同学的仿写:于是——梳理的时候,时间从发间闪过;写作的时候,时间从文字上跃过;玩耍时,时间从大家的欢悦中溜走。我察觉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阻拦时,他便从指尖划过,天渐渐暗下来时,我站在窗前,他便从我呆滞的目光中走过,从窗子边飞去了。等我睁开双眼,伸出双手与阳光和空气拥抱,这时间又逃离了不少。我哀伤地叹息。但一些新时间又从叹息中过去了。这样的语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谴句写文的能力,同时推陈出新,让学生有了快乐写作的创新体验。
3.把握方法,学以致用,打造文章结构的精巧。《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笔下的一篇精美而富有灵性的散文,其中多种写作方法的运用是使它备受赞赏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把握整体,有目的地进行写法渗透(特点归纳法、正侧面描写法、组合描写法、动静结合法),并及时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思路,由个体到整体,由此及彼,使学生掌握到一种写事物的技法:事物出现的背景——事物的样子——使用的感觉——使用的技巧——事物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流程,学生尝试写作,作文竟有了特别韵味,有了美文的雏形。如陈政贤同学写的《城市小车》就给人以美感:
中山是座落在珠江三角洲上的南方小城,道路交叉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小车就成了我们重要的交通工具。
小车约长两米长,又宽又高,它们有的身上会被涂上各种的“妆”,有时候摇身一变就是从迪士尼走出来的“米奇老鼠”,有的称得起总裁的“大黄蜂”,还有炫彩无比的“变色龙”。
大人们总会在不同的月份举办不同的车赛季。赛车手的技术高超,速度极快,像风一般地从车流中间穿梭着,就如同闪电一般。有的赛车手做出高难度动作,突然来一个三百六十度大旋转,吓得观赏的人尖叫着急忙后退;还有的鼓足了劲向前冲,是一种低调的奢华……赛场上热闹非凡,看得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不留神,他们又回到了起点。我的眼睛忙极了,不知该看哪一辆好。
清晨,白领们提着行李箱,匆匆地从车上下来,准备去机场坐飞机到纽约商谈事务;青年妇女坐在车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爷爷奶奶伴着坐车去野外野炊;作家坐着专车去会场和热情的粉丝见面;明星坐着加长版“高富帅”去戏场拍戏……
半夜,电影院最后一场电影放完了。一大群人拥出来纷纷走上各自的小车。原来簇拥的小车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了弯弯曲曲的道路尽头。川流不息的道路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明如玻璃的路面上闪烁。大大小小的车子停在自家门口旁边,宁静笼罩着可爱的城市,美丽的南方小城优雅地甜甜入睡了。
斯宾塞曾说,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如果一个人要使自己的表达要更吸引人,就应该经常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我理解为这是个性化写作的前提。好的文章一定是有情景有生命有个性的。千篇一律的文章注定是无趣而没有光彩。所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我鼓励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并在作文交流课上大力推荐有个性有灵性的文章,一起分享喝彩。于是,擅长叙事的龙梓霖的《别开生面的祝福》发表在《小学作文素材报》;以抒情见长的颜如玉以《悠悠桂花情》获得了《冰心少年文学》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杂志上;善于议论的罗崇尧的《同一间茶室》获得第十二届“新人杯”全国中小学生校园文学大赛的一等奖,并在2014年6月《梦如夏花》一书中发表;善于从读书中捕捉成長感悟的陈浩明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中,以《其实,爱一直都在》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这些成长的荣光是学生个性的骄傲张扬,也是快乐作文的成果,更是对后来者热情地召唤与引领。
一年多的《小学高年级“快乐作文” 的再探索》研究使我和我的学生受益匪浅。我很欣喜地看到,作文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教与学都能体现习作的人文化和个性化。我相信,假以时日,作文教学的美文化也将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作文三化,妙笔生花”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4.
[2]语文新课程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