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高校武术教育中传承武学文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国术,属于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著名体育项目之一。武术包括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攻防格斗功夫和练习。作者结合长期高校教学经验,针对武术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要论述武术文化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不二地位,以及其对系统武术教学的影响,以期引发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者的思考,推动高校武术教学更加系统与完善。
  关键词: 武术 高等教育 武术文化
  一、武术文化简述
  正如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武术文化拥有独一无二的悠久历史。武术除了本身的观赏性外,还用一些其他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功能。习武之人强调尚武宗德,其思想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到了汉代,随着大一统思想的渗透,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开始强调“天人合一”,以维护封建统治。在此背景下的武术文化开始逐渐自成体系。武术文化体系推崇“内外合一”,以期通过武术修炼达到人体的内外兼修,达到自身的整体和谐。
  随着影视传媒技术的不断提高,蕴含武术内容的武侠作品逐渐被搬上银幕,并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涉及真正意义上的武学文化,却很少为人们涉猎。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课堂正在积极建设武术课程,但是,传播真正的武学文化,帮助国人更好地理解武术思想,使武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二、武术文化国内发展状态简述
  1.社会武学发展现状
  纵观国内武学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武术虽然一直为官方推崇,但是在民间的认可度却还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里的“认可度”主要是指民间对传统武学的理解、自觉自发的传播等。大部分人民群众对传统武学的认识还是通过传媒介质实现的,如糅合了武术的影视作品、武术比赛电视直播等,缺少切身体验的直接性,以至于一部分民众对武学的认知还停留在电影艺术表现的“花拳绣腿”上,这无疑有很大局限性。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提上日程的高校武学课程,某种意义上还不能切实达到传播武学、发扬武学的最终目的,各种具体细节还有待文化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商榷和积极实践。
  2.高校武学推广历史
  中国武学作为体育课程在校园开设,始于一九一五年,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历史。武学课程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并得到各方面重视,其历史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早在中国首部全国通行的教育教学大纲颁布之时,就已经收录有关武学课程的相关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也是武学文化教育逐渐自成体系之时,武术开始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走入正轨。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后,全国教育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武术因此成为高校体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课程之一。
  目前,就全国大部分高校而言,武术课程一般选择长拳和太极拳,作为高校初级和中级选修武术学生的学习内容。课程从武术的基本功着手,用一定课时带领学生练习“马步”、“踢腿”等其他武术基本动作,避免出现学生没有基本功,只练习武术的一招半式,无法领略到练习武术的乐趣和精髓所在的情况。在学生练习一段时间的基本功的基础之上,教师分项对学生进行套路、对练乃至器械等方面的教授。在大学期间,选修武术的学生一般可以接受到不低于一百五十课的武术训练,由此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积极有益的影响。
  三、现阶段高校武学教育的局限性
  根据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以老师课程教学为主,学校乃至社会整体上都缺少一个武学传播的有利环境,武学的传承无疑还是要面对一些复杂多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武术传承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两个群体无论从数量还是社会影响力来说,要真正做到传承武术文化,发扬武术精神,其作用力都是有限的。因此,要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发扬传承中华武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对武术的认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营造出尚武宗德的良好风气,让武学传播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
  再者,就高校目前的武术课程而言,相对于其他“主流”学科,武术的课程量和在学生心目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重要性”比重,都是比较低的。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武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习武术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这无疑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在中国目前高压力的就业环境下,学生往往忽视体育锻炼能给人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只关注就业所需要的文凭证书,忽略生活的本质。因此,想要为武术提供一个良好的传承发展道路,社会公认度的提高也是绕不开的环节。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公众对练习武术的认可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传承问题,让传统武术的发展成为广大国人自觉自发的行为。
  另外,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真谛,也是高校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武术不仅仅是一招一式的“花拳绣腿”,也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方式,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岁月的洗礼所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自古以来习武之人强调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武德的记载:“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尚武宗德强调先礼后兵、点到即止,习武之人身上的凛然正气也往往让人折服。最可贵的是,中华习武儿女多有满腔爱国豪情,心系天下危亡,不惜将自己的血肉之躯熔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之下,为祖国河山描绘出一幅幅壮烈的颂图。
  四、完善武学教育的切入点
  中国现阶段的武学教育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那么,如何突破武术教学所面临的瓶颈,改善这一教育现状呢?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出一些建议。
  1.营造全民习武的大氛围
  中国国人从内心来说,对武术练习的认可度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换言之,当前整个社会普遍缺少对包括武术在内的体育锻炼的重视,生存的压力让形形色色的人无法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锻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目前这种全民不运动的情况,这种情况必然对武术的传承不利。就高校武术教学而言,如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除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外,习武氛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软件条件。只有在全校范围内,先创造出良好的练习武术的环境,才能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对武术知之甚少的情况,才能扭转学生心目中重专业课程、轻体育课程的思维定势。   2.适当提高武术学分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是学分,学分与综合测评挂钩,与奖学金等种种荣誉证书挂钩,这是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改变的现状,有利有弊。在这样的教学机制下,要想引起学生对武术学科的注意,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比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武术在学生学习课程中所占的学分。前一段时间有网友对中国足球的调侃称:“国足为什么踢不好,是因为高考没有足球的项目,高考加了足球的项目,国足必定能在几年之内踢出世界杯。”虽是调侃,但细想之,也不无道理。中国社会的大背景就是让这些读书的孩子们努力通过形形色色的考试,与考试无关的内容都受到普遍无情的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武术的传承发扬无疑要面对一系列困难,其过程可以参见其他一些民族文化技艺的逐渐流失。值得欣慰的是武术已经加入学校学习课程,社会各方面对武术学习已有了初步认识,在这个时候,适当提高武术在所有课程中所占比重,有利无害,清华大学学生所要经历的三千米考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应该积极汲取这些优秀范例,在全国高校的大范围内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程度、热爱程度与接触程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中华传统武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3.鼓励学生创办武术俱乐部
  新型师生关系是目前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建设的一种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以朋友关系相处的模式,让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如果能以一种亦师亦友的方式,与学生不断“切磋”互补,而不只是“教学”,则可以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随着学生兴趣社团的不断发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自行组织武术俱乐部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学生自觉自发的组织形式,可以在学生内部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引起更多更年轻有活力的学生群体的关注。其次,学生自主创办,教师帮助规制指导,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从侧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获益。另外,以武术俱乐部的形式弘扬武学文化,如制定俱乐部集体口号、宣传语等,可以让更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武学文化熏陶。随着俱乐部的发展壮大,可以鼓励学生组织俱乐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如举办一些公益演出等,吸引更多社会群体参与到武术练习中,以在整个社会上营造出尚武宗德的良好风气,进一步传承发扬武学文化。
  五、在武术教学中渗透武学文化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项目,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载体,是中华数千年发展传承下来不可多得的传统文明之一。武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练习武术,还要求教育者和学习者一起,共同领悟武学精神。久而久之,练习武术就不再是小范围人群的事,武术传承会一步步走出校园体育教学,走近全民健身的舞台。随着武学文化的不断渗透,练习武术可以在很大意义上帮助提高练习者的个人修养。高校武术教学面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教育受体,应主动将武学文化的地位放在武术学习的首位,积极传授传统尚武宗德的精神,通过武术练习切磋,帮助练习者自己感悟武学精神对个人精神面貌思想素养的重要影响,提高未来民族的中坚力量的整体素质和修养。
  六、结语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体的关注。练习武术可以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促进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方方面面推动国家社会发展。武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个人职责,而且是所有武术练习者的职责,更是所有中华儿女的职责。传承武学文化,从点点滴滴做起,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开拓思维,积极实践,用自己的力量,动员身边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武学,理解武学,传承发展武学。让武术不再是群众感到陌生的领域,更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尽心尽力。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Daxx对Chol:MβCD诱导RAW264.7细胞荷脂与凋亡的影响,为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源性Daxx基因重组质粒稳定转染RAW264.7细胞,应用RT-PCR和West
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香烟在燃烧时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各种化合物共4700多种,其中主要毒性物质有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砷、铅、汞以及钋、氡等
摘 要: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有世界声誉的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本文通过对亨伯特的不可靠的自我辩护的分析,看出他对洛丽塔的摧残和伤害,以及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 纳博科夫 亨伯特 自我辩护 创作意图  1.引言  里蒙·凯南曾说:“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或对故事的议论,读者有理由怀疑。”“(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主要源于叙述者有限
期刊
目的:本课题以三七总皂苷(PNS)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实验性Alzheimer’s病(AD)动物模型,分别从实验动物记忆行为学指标和大脑神经生化组织学及血液生化酶学等相关指标来探讨PNS对
含N、S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抗精神病、抗组胺和心脑血管等治疗药物中占有重要位置.含N、S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研
摘 要: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问题,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翻译的实质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最终目的除了信息传递外,更进行文化传递,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了解语篇中不同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蕴意。只有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翻译,才是有效的翻译。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