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诗园” 悠悠童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fi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诗园”板块,以儿歌的形式,表达感受,指导行为,升华情感。把孩子们在生活中、校园里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需要明白的处事道理蕴涵在儿歌中,简洁明快、童趣盎然。可以说,“诗园”是教材中一块宝贵的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块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品生课就会成为孩子们快乐体验、快乐学习、快乐收获的乐园。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努力尝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准确捕捉教学契机,恰到好处地呈现“诗园”,让儿歌成为品生课堂的乐园。
  一、课始激情情即生
  品生课要求教师以独有的教学思维审读教材,以敏锐的教学机智展开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不断追寻着品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因此,课堂上教师创设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的情境,能使学生体悟到生命的真实。“诗园”中的儿歌意蕴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一边做游戏,一边传唱着带着浓浓童趣的儿歌,在儿歌中学习,在儿歌中探究,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有人称童谣、儿歌是孩子成长期一份重要的“心灵鸡汤”。教材中“诗园”部分的儿歌,言辞简练,朗朗上口,充满童趣和幻想,它对儿童情感的激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儿歌导入新课,能从课堂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1.唤起儿童对自我的认识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品生课堂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感受成长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让我自己来吧》一课时,播放儿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洗衣裳呀,洗手帕呀,补袜子呀,缝纽扣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她说我是个好孩子呀,爸爸他也常常夸奖我。听着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有的还骄傲地举起双手,和着儿歌的歌词做动作,仿佛在说:“瞧,我也有一双万能的手!”在轻快的儿歌中,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教师十分自然地引入了本课:“今天我们就让自己的双手当一次小主角,帮我们更好地完成这堂课,好吗?”
  2.引起儿童对社会的关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在品生课上,应适当地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各种规则,感受文明生活的幸福。
  例如在学习《学校里的一天》这一课时,可以用《上学去》和《放学啦》两首儿歌,把学生的兴趣很快地转移到所学的内容上来。上课伊始,出示这两首儿歌,组织孩子们一边拍手,一边诵读。简单易读、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着孩子们有节奏的击掌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课堂上,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这样游戏式的韵律互动,充满了童趣,让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活泼。孩子们乐于读,乐于玩,对课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热”,为本课时的情感目标达成做好铺垫。
  二、课中悟情情更浓
  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活动性。教师只有巧妙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享受活动的快乐,汲取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动,才能增强学生的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步入人生的领路人、启蒙者。在儿歌的引领下,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如果在课堂上能巧妙地运用儿歌来透视生活的美好,感受活动的快乐,就能将孩子的情感步步引向深化。
  1.循诗意,感亲情
  家庭生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巨大影响。儿童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学校生活离不开家庭生活。通过品生课,指导儿童在了解自己家庭的基础上,体验亲情,爱亲敬长,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唤起儿童对家庭生活的热爱。通过体验,增强生活责任感,掌握一定的家务劳动技能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教学《进厨房》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模拟实践活动:请孩子们来当小厨师,单个或小组合作,为家人配制一日三餐。对于平时“饭来张口”惯了的孩子来说,要罗列出经常吃的瓜果蔬菜的名字,大致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并进行合理搭配,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教材中“诗园”部分的那首儿歌,正好给了孩子们提示:“菠菜绿,萝卜红,西红柿,水灵灵。扁豆角儿像弯月,茄子笑脸紫莹莹。白米饭儿香喷喷,馒头包子热腾腾。蔬菜、粮食营养全,样样都吃不挑拣。”孩子们体会到了学会新本领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平时生活中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地就突破了学习重点和难点,真是乐趣多多。有时候,儿歌就如课堂中的“助燃剂”,让孩子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快乐并收获着。
  2.品诗韵,悟深情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不在于道德概念的演绎,而在于知、情、意、行的统一;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有真实活动的体验。品生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依托,以儿童的实际行动为归宿。我们借由儿童各种真实的活动,加深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了解,深化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培养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您,祖国》一课时,在播放祖国风光的课件后,请孩子们说说感受,体会祖国的大。但是对于这种地域上的巨大跨度,孩子们其实是没有直观感受也无法想象的。此时,听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雪花。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盛开着鲜花。东南西北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再让孩子说说祖国大在哪里,他们便有具体的感受了。齐诵儿歌,通过介绍课前搜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时差、语言、物产、饮食习惯等方面展开研究,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地大物博。此时,祖国在孩子们的心中不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轮廓,而是联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由衷的感叹——我们的祖国,真大!   三、课终谙情情未了
  在课堂中,孩子的情感得到激发,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用儿歌作为课堂结尾,不仅充满人文艺术的情趣和心灵关怀,还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对儿歌的运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材内,还可以进行拓展、创编。生活即教育,“生活(社会)德育”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外延(课程资源)。笔者在教学中,把儿歌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边玩边吟唱,使儿歌真正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并为他们道德品质的升华服务。
  1.巧借儿歌,升华情感
  教材中的儿歌,语言简洁明白又不失形象生动,处处包含着真善美,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戛然而止,在饱含童真的歌谣中,孩子们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促进明理,从而更好地引导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爱秋天》一课,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色,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课的最后,出示“诗园”里的儿歌《果实说》,请孩子们读一读。“没有那滋养我的大地母亲,就没有我;没有那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就没有我;没有那辛勤劳作的人们,就没有我。漫长的春和夏孕育了我,只为送给人们,一个丰收的秋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语言中赞美了秋天,赞美了神奇的大自然,也赞美了辛勤的劳动者,激起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这堂课也在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中结束。
  2.巧编儿歌,启迪拓展
  教学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以便让他们参与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儿歌、童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编一编,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提升,又是对学生能力的拓展提高。
  例如在教学《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时,在学习了书本上的儿歌《新年到》后,笔者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过年时的活动编进儿歌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稍加修改,一首首韵味盎然、内容鲜活的儿歌就诞生了:
  新年到
  新年到,真热闹, 新年到,真热闹,
  小朋友们穿新袄。 小朋友们穿新袄。
  贴春联,送红包, 团圆饭,拜大年,
  噼里啪啦放鞭炮。 噼里啪啦放鞭炮。
  全家一起乐陶陶。 全家一起乐陶陶。
  编着儿歌,孩子们仿佛沉浸在了过新年的热闹氛围中,也感受到了不同地区各有特色的民风民俗。
  小小“诗园”,悠悠童心。孩子的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而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为孩子们的成长插上翅膀,让一颗颗童心展翅飞翔!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 310012)
其他文献
该车由法国雷诺卡车防务公司和比利时CMI防务公司联合研制,能执行侦察、巡逻、监视、指挥和通信等任务。它为4×4底盘,最大公路速度11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高达1 000千米。但該车最显著的特点是火力强大:车顶有一座CMI防务公司研制的CPWS武器站,配装一门3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炮携弹量为150发。在4×4的底盘配备口径达到30毫米的机关炮,这非常少见,因为炮塔本身重量和后坐力
近年来,小学生死亡率明显上升,意外死亡的事件常见诸报端。父母唠叨了几句,老师批评了几句……便负气离家、离校,更甚者跳楼自杀,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在惋惜之余,不禁思考: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如同一层薄薄的“蛋壳”那样不堪一击呢?  在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对小学生“蛋壳”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简要谈一下小学生“蛋壳”心理的成因,并就“蛋壳”如何加“钙”谈几点对策。  一、造成“蛋壳心理
一、课堂上的发现  这是笔者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看到的。在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学生发现一个奇怪的实验现象。  经典实验:把一个平底烧瓶灌满水,用一个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子盖住烧瓶。当烧瓶置于热水中后,玻璃管中的液柱上升;当烧瓶置于冷水中后,液柱下降。  奇怪的现象: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在烧瓶置于热水中的最初阶段,液面下降,然后才慢慢上升,当烧瓶置于冷水中的最初阶段,液面上升,然后才慢慢下降。  课上,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工涌入到城市的建设当中来。随之而来的民工子女人数也急剧上升,截止2011年5月,瑞安市共有35162名流动儿童就读于塘下、莘塍等公办小学。对于这个庞大的城市弱势群体,重视他们的教育、学习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笔者以温州瑞安市莘塍学区4所学校的民工子弟为例,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进
超空泡反鱼雷鱼雷  前篇讲了,在反鱼雷作战中,用鱼雷拦截鱼雷的难度极高,这使德国研发的反鱼雷鱼雷系统盯上了一种特殊的技术——超空泡技术。超空泡鱼雷技术可以在鱼雷表面和海水之间产生一个气体空腔,鱼雷在气体空腔中前进,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鱼雷的水下航行阻力,使鱼雷能够在水中“飞行”。德国人利用这种技术研发出了“梭鱼”超空泡反鱼雷鱼雷。超空泡鱼雷虽然水下航速很快,但存在一大弱点——射程太近。俄罗斯著名的“暴
【摘 要】通过观察课堂教学、查阅学生课前调查表和课后实践情况表、学生问卷、教师访谈等方面进行的随堂调研,在强调“课堂转型”、提倡“学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课堂必须“课堂转型”,构建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新常态。其中,首要的是课堂形态要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其次要注重让学生在开放与活动中感悟。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开拓多种渠道指导学生于延伸和拓展中实践。  【关键词】课堂转型 学为中心 无
轮式战斗车辆在快节奏的动态演示现场南部戰区海军航空兵某防空旅实弹对抗演练
【摘 要】班主任工作看起来很平凡,但要做好却并非易事。因为班主任所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富有个性的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所以,当学生心理发生偏差时,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克服偏见,真诚地接纳学生,和这些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合理利用表扬、反馈等效应,及时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个案研究 班主任 问题学生 化茧成蝶  一、问题学生的个案呈现  笔者
【摘 要】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具体而言,作为教师应该改变观念和习惯,摒弃捆绑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应改传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方法。其中,教师意识上的定位与扎实的指导功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定位 引导 方法 能力  与其他课堂教学相比,综合实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设计素养培养,改变传统‘模仿秀’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去设计与探究。”基于此,笔者对劳技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也做了一定的梳理。一般可以按以下的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氛围、激趣导入—自主探究、感受体验—合作交流、实践体验—展示评价、拓展延伸。从教学流程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主探究、感受体验、合作交流、实践体验”这些环节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