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诗园”板块,以儿歌的形式,表达感受,指导行为,升华情感。把孩子们在生活中、校园里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需要明白的处事道理蕴涵在儿歌中,简洁明快、童趣盎然。可以说,“诗园”是教材中一块宝贵的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块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品生课就会成为孩子们快乐体验、快乐学习、快乐收获的乐园。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努力尝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准确捕捉教学契机,恰到好处地呈现“诗园”,让儿歌成为品生课堂的乐园。
一、课始激情情即生
品生课要求教师以独有的教学思维审读教材,以敏锐的教学机智展开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不断追寻着品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因此,课堂上教师创设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的情境,能使学生体悟到生命的真实。“诗园”中的儿歌意蕴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一边做游戏,一边传唱着带着浓浓童趣的儿歌,在儿歌中学习,在儿歌中探究,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有人称童谣、儿歌是孩子成长期一份重要的“心灵鸡汤”。教材中“诗园”部分的儿歌,言辞简练,朗朗上口,充满童趣和幻想,它对儿童情感的激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儿歌导入新课,能从课堂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1.唤起儿童对自我的认识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品生课堂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感受成长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让我自己来吧》一课时,播放儿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洗衣裳呀,洗手帕呀,补袜子呀,缝纽扣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她说我是个好孩子呀,爸爸他也常常夸奖我。听着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有的还骄傲地举起双手,和着儿歌的歌词做动作,仿佛在说:“瞧,我也有一双万能的手!”在轻快的儿歌中,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教师十分自然地引入了本课:“今天我们就让自己的双手当一次小主角,帮我们更好地完成这堂课,好吗?”
2.引起儿童对社会的关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在品生课上,应适当地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各种规则,感受文明生活的幸福。
例如在学习《学校里的一天》这一课时,可以用《上学去》和《放学啦》两首儿歌,把学生的兴趣很快地转移到所学的内容上来。上课伊始,出示这两首儿歌,组织孩子们一边拍手,一边诵读。简单易读、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着孩子们有节奏的击掌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课堂上,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这样游戏式的韵律互动,充满了童趣,让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活泼。孩子们乐于读,乐于玩,对课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热”,为本课时的情感目标达成做好铺垫。
二、课中悟情情更浓
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活动性。教师只有巧妙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享受活动的快乐,汲取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动,才能增强学生的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步入人生的领路人、启蒙者。在儿歌的引领下,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如果在课堂上能巧妙地运用儿歌来透视生活的美好,感受活动的快乐,就能将孩子的情感步步引向深化。
1.循诗意,感亲情
家庭生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巨大影响。儿童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学校生活离不开家庭生活。通过品生课,指导儿童在了解自己家庭的基础上,体验亲情,爱亲敬长,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唤起儿童对家庭生活的热爱。通过体验,增强生活责任感,掌握一定的家务劳动技能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教学《进厨房》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模拟实践活动:请孩子们来当小厨师,单个或小组合作,为家人配制一日三餐。对于平时“饭来张口”惯了的孩子来说,要罗列出经常吃的瓜果蔬菜的名字,大致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并进行合理搭配,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教材中“诗园”部分的那首儿歌,正好给了孩子们提示:“菠菜绿,萝卜红,西红柿,水灵灵。扁豆角儿像弯月,茄子笑脸紫莹莹。白米饭儿香喷喷,馒头包子热腾腾。蔬菜、粮食营养全,样样都吃不挑拣。”孩子们体会到了学会新本领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平时生活中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地就突破了学习重点和难点,真是乐趣多多。有时候,儿歌就如课堂中的“助燃剂”,让孩子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快乐并收获着。
2.品诗韵,悟深情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不在于道德概念的演绎,而在于知、情、意、行的统一;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有真实活动的体验。品生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依托,以儿童的实际行动为归宿。我们借由儿童各种真实的活动,加深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了解,深化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培养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您,祖国》一课时,在播放祖国风光的课件后,请孩子们说说感受,体会祖国的大。但是对于这种地域上的巨大跨度,孩子们其实是没有直观感受也无法想象的。此时,听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雪花。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盛开着鲜花。东南西北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再让孩子说说祖国大在哪里,他们便有具体的感受了。齐诵儿歌,通过介绍课前搜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时差、语言、物产、饮食习惯等方面展开研究,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地大物博。此时,祖国在孩子们的心中不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轮廓,而是联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由衷的感叹——我们的祖国,真大! 三、课终谙情情未了
在课堂中,孩子的情感得到激发,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用儿歌作为课堂结尾,不仅充满人文艺术的情趣和心灵关怀,还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对儿歌的运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材内,还可以进行拓展、创编。生活即教育,“生活(社会)德育”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外延(课程资源)。笔者在教学中,把儿歌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边玩边吟唱,使儿歌真正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并为他们道德品质的升华服务。
1.巧借儿歌,升华情感
教材中的儿歌,语言简洁明白又不失形象生动,处处包含着真善美,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戛然而止,在饱含童真的歌谣中,孩子们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促进明理,从而更好地引导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爱秋天》一课,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色,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课的最后,出示“诗园”里的儿歌《果实说》,请孩子们读一读。“没有那滋养我的大地母亲,就没有我;没有那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就没有我;没有那辛勤劳作的人们,就没有我。漫长的春和夏孕育了我,只为送给人们,一个丰收的秋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语言中赞美了秋天,赞美了神奇的大自然,也赞美了辛勤的劳动者,激起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这堂课也在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中结束。
2.巧编儿歌,启迪拓展
教学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以便让他们参与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儿歌、童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编一编,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提升,又是对学生能力的拓展提高。
例如在教学《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时,在学习了书本上的儿歌《新年到》后,笔者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过年时的活动编进儿歌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稍加修改,一首首韵味盎然、内容鲜活的儿歌就诞生了:
新年到
新年到,真热闹, 新年到,真热闹,
小朋友们穿新袄。 小朋友们穿新袄。
贴春联,送红包, 团圆饭,拜大年,
噼里啪啦放鞭炮。 噼里啪啦放鞭炮。
全家一起乐陶陶。 全家一起乐陶陶。
编着儿歌,孩子们仿佛沉浸在了过新年的热闹氛围中,也感受到了不同地区各有特色的民风民俗。
小小“诗园”,悠悠童心。孩子的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而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为孩子们的成长插上翅膀,让一颗颗童心展翅飞翔!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 310012)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努力尝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准确捕捉教学契机,恰到好处地呈现“诗园”,让儿歌成为品生课堂的乐园。
一、课始激情情即生
品生课要求教师以独有的教学思维审读教材,以敏锐的教学机智展开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不断追寻着品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因此,课堂上教师创设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的情境,能使学生体悟到生命的真实。“诗园”中的儿歌意蕴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一边做游戏,一边传唱着带着浓浓童趣的儿歌,在儿歌中学习,在儿歌中探究,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有人称童谣、儿歌是孩子成长期一份重要的“心灵鸡汤”。教材中“诗园”部分的儿歌,言辞简练,朗朗上口,充满童趣和幻想,它对儿童情感的激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儿歌导入新课,能从课堂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1.唤起儿童对自我的认识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品生课堂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感受成长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让我自己来吧》一课时,播放儿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洗衣裳呀,洗手帕呀,补袜子呀,缝纽扣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她说我是个好孩子呀,爸爸他也常常夸奖我。听着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有的还骄傲地举起双手,和着儿歌的歌词做动作,仿佛在说:“瞧,我也有一双万能的手!”在轻快的儿歌中,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教师十分自然地引入了本课:“今天我们就让自己的双手当一次小主角,帮我们更好地完成这堂课,好吗?”
2.引起儿童对社会的关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在品生课上,应适当地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各种规则,感受文明生活的幸福。
例如在学习《学校里的一天》这一课时,可以用《上学去》和《放学啦》两首儿歌,把学生的兴趣很快地转移到所学的内容上来。上课伊始,出示这两首儿歌,组织孩子们一边拍手,一边诵读。简单易读、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着孩子们有节奏的击掌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课堂上,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这样游戏式的韵律互动,充满了童趣,让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活泼。孩子们乐于读,乐于玩,对课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热”,为本课时的情感目标达成做好铺垫。
二、课中悟情情更浓
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活动性。教师只有巧妙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享受活动的快乐,汲取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动,才能增强学生的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步入人生的领路人、启蒙者。在儿歌的引领下,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如果在课堂上能巧妙地运用儿歌来透视生活的美好,感受活动的快乐,就能将孩子的情感步步引向深化。
1.循诗意,感亲情
家庭生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巨大影响。儿童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学校生活离不开家庭生活。通过品生课,指导儿童在了解自己家庭的基础上,体验亲情,爱亲敬长,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唤起儿童对家庭生活的热爱。通过体验,增强生活责任感,掌握一定的家务劳动技能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教学《进厨房》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模拟实践活动:请孩子们来当小厨师,单个或小组合作,为家人配制一日三餐。对于平时“饭来张口”惯了的孩子来说,要罗列出经常吃的瓜果蔬菜的名字,大致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并进行合理搭配,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教材中“诗园”部分的那首儿歌,正好给了孩子们提示:“菠菜绿,萝卜红,西红柿,水灵灵。扁豆角儿像弯月,茄子笑脸紫莹莹。白米饭儿香喷喷,馒头包子热腾腾。蔬菜、粮食营养全,样样都吃不挑拣。”孩子们体会到了学会新本领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平时生活中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地就突破了学习重点和难点,真是乐趣多多。有时候,儿歌就如课堂中的“助燃剂”,让孩子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快乐并收获着。
2.品诗韵,悟深情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不在于道德概念的演绎,而在于知、情、意、行的统一;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有真实活动的体验。品生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依托,以儿童的实际行动为归宿。我们借由儿童各种真实的活动,加深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了解,深化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培养儿童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您,祖国》一课时,在播放祖国风光的课件后,请孩子们说说感受,体会祖国的大。但是对于这种地域上的巨大跨度,孩子们其实是没有直观感受也无法想象的。此时,听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雪花。我们的祖国真大,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盛开着鲜花。东南西北的孩子,在同一个时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再让孩子说说祖国大在哪里,他们便有具体的感受了。齐诵儿歌,通过介绍课前搜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时差、语言、物产、饮食习惯等方面展开研究,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地大物博。此时,祖国在孩子们的心中不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轮廓,而是联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由衷的感叹——我们的祖国,真大! 三、课终谙情情未了
在课堂中,孩子的情感得到激发,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用儿歌作为课堂结尾,不仅充满人文艺术的情趣和心灵关怀,还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对儿歌的运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材内,还可以进行拓展、创编。生活即教育,“生活(社会)德育”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外延(课程资源)。笔者在教学中,把儿歌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边玩边吟唱,使儿歌真正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并为他们道德品质的升华服务。
1.巧借儿歌,升华情感
教材中的儿歌,语言简洁明白又不失形象生动,处处包含着真善美,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戛然而止,在饱含童真的歌谣中,孩子们的情感进一步深化,促进明理,从而更好地引导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爱秋天》一课,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色,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课的最后,出示“诗园”里的儿歌《果实说》,请孩子们读一读。“没有那滋养我的大地母亲,就没有我;没有那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就没有我;没有那辛勤劳作的人们,就没有我。漫长的春和夏孕育了我,只为送给人们,一个丰收的秋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语言中赞美了秋天,赞美了神奇的大自然,也赞美了辛勤的劳动者,激起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这堂课也在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中结束。
2.巧编儿歌,启迪拓展
教学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以便让他们参与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儿歌、童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编一编,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提升,又是对学生能力的拓展提高。
例如在教学《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时,在学习了书本上的儿歌《新年到》后,笔者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过年时的活动编进儿歌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稍加修改,一首首韵味盎然、内容鲜活的儿歌就诞生了:
新年到
新年到,真热闹, 新年到,真热闹,
小朋友们穿新袄。 小朋友们穿新袄。
贴春联,送红包, 团圆饭,拜大年,
噼里啪啦放鞭炮。 噼里啪啦放鞭炮。
全家一起乐陶陶。 全家一起乐陶陶。
编着儿歌,孩子们仿佛沉浸在了过新年的热闹氛围中,也感受到了不同地区各有特色的民风民俗。
小小“诗园”,悠悠童心。孩子的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而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为孩子们的成长插上翅膀,让一颗颗童心展翅飞翔!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