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30日上午八点半,一列世界最先进的列车从北京发出,穿越八达岭长城脚下,驶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太子城站。这就是京张高铁,复兴号动车组的升级版。短短一个世纪,中国的铁路建设已经经历了蒸汽时代、内燃机时代和电气时代,迅速跨入高速铁路时代。当我们再次回望,聚焦京张铁路这段嵌入中国土地上长达200多公里的工業标本时,它的兴衰命运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
时文选读
【素材分析】
京张铁路正在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京张高铁的开通,必将不负人民、祖国的重托,承载那百年的梦想,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华丽篇章。
【适用话题】
民族自强;爱国;基础建设;交通;中国复兴
百年沧桑的京张铁路
○严冰
在中国人心中,“京张”二字有着特殊的分量。
就在同一个起点和终点,从北京到张家口——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成了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10年后的今天,在京张铁路旁边,世界上第一条设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有砟轨道高速铁路,世界上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开启了世界智能高铁的先河。
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京张高铁从北京北到张家口南,全程174公里,只需47分钟。110年的沧桑巨变,京张铁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荣辱,更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詹天佑曾经求学的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市,也建成了中国的高铁研发中心,中国正与世界分享高铁经验。
两年前曾到京张高铁沿线采访,两个发现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是在詹天佑纪念馆,我发现,在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前,中国大地上已有11条铁路,但没有一条是中国人主持修建的;二是在紧邻詹天佑发明的人字形轨道的青龙桥车站,我看到两张泛黄老照片,一是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士兵还背着大刀、扛着步枪,坚守岗位,守卫着车站。另一张是北平沦陷后,日军背着“三八大盖”步枪在车站里巡逻,背后就是詹天佑先生的铜像,京张铁路连同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起被践踏在日寇的铁蹄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京张铁路就见证了这样一段屈辱伤痛的历史。
话题拓展
见证百年荣辱
○李煦
2019年12月30日开出的京张高铁首趟列车上有两位特殊乘客——詹天佑的重孙女詹欣和重孙詹咏。110年前,正是詹天佑主持完成了老京张铁路,这是第一条中国人独立主持设计、建造、运营的干线铁路,他巧妙运用“人”字形设计,克服难关,打破了某些外国人“能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狂言。
在詹天佑那个年代,中国想生产铁路相关装备就是天方夜谭。虽然京张铁路的设计和建造由中国人完成,但铁路的所有部件,甚至每一颗钉子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詹天佑曾写下“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他的理想则是“工程师既有利国之技能,应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中国人不会忘记詹天佑,在武汉也设有他的旧居纪念馆,并且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理想已经实现,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京张高铁在老京张铁路下方穿越而过,百年京张路在此“握手”交汇,从詹天佑时的蒸汽时代,经历了内燃机时代、电气时代,再到高铁时代,这是中国梦的缩影,也是中国复兴之路的象征。
京张铁路,思考与未来同行
○史文义
“随着时代的前进,京张铁路的历史价值已超出了它的使用价值。”一位在铁路边巡视的工作人员这样说。京张铁路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近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和江南制造局、福州马尾船厂,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798”工业区、首钢等不同,京张铁路这一“嵌入”在华北大地上的钢铁长龙,穿越的是长200多公里的路线及其辐射带的开放空间,而且包括众多铁路桥、山洞、站台在内的一些路段至今仍在使用,这使得它的保护工作比其他工业遗产更为复杂。
时代之轮滚滚向前,然而这条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命运究竟将何去何从,却仍然是一个未知教。也许正如清华大学科技史所所长冯立舁教授所言,京张铁路及其他工业遗产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交通规划、景观设计、技术史、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多方人手,开展更多更扎实的实地调查,倾听更多的有创造性的声音。
【小编说】
百年京张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天佑”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它不仅见证了我国铁路百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未来,愿我们开拓创新,一同前行。
时文选读
【素材分析】
京张铁路正在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京张高铁的开通,必将不负人民、祖国的重托,承载那百年的梦想,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华丽篇章。
【适用话题】
民族自强;爱国;基础建设;交通;中国复兴
百年沧桑的京张铁路
○严冰
在中国人心中,“京张”二字有着特殊的分量。
就在同一个起点和终点,从北京到张家口——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成了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10年后的今天,在京张铁路旁边,世界上第一条设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有砟轨道高速铁路,世界上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开启了世界智能高铁的先河。
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京张高铁从北京北到张家口南,全程174公里,只需47分钟。110年的沧桑巨变,京张铁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荣辱,更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詹天佑曾经求学的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市,也建成了中国的高铁研发中心,中国正与世界分享高铁经验。
两年前曾到京张高铁沿线采访,两个发现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是在詹天佑纪念馆,我发现,在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前,中国大地上已有11条铁路,但没有一条是中国人主持修建的;二是在紧邻詹天佑发明的人字形轨道的青龙桥车站,我看到两张泛黄老照片,一是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国士兵还背着大刀、扛着步枪,坚守岗位,守卫着车站。另一张是北平沦陷后,日军背着“三八大盖”步枪在车站里巡逻,背后就是詹天佑先生的铜像,京张铁路连同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起被践踏在日寇的铁蹄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京张铁路就见证了这样一段屈辱伤痛的历史。
话题拓展
见证百年荣辱
○李煦
2019年12月30日开出的京张高铁首趟列车上有两位特殊乘客——詹天佑的重孙女詹欣和重孙詹咏。110年前,正是詹天佑主持完成了老京张铁路,这是第一条中国人独立主持设计、建造、运营的干线铁路,他巧妙运用“人”字形设计,克服难关,打破了某些外国人“能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狂言。
在詹天佑那个年代,中国想生产铁路相关装备就是天方夜谭。虽然京张铁路的设计和建造由中国人完成,但铁路的所有部件,甚至每一颗钉子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詹天佑曾写下“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他的理想则是“工程师既有利国之技能,应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中国人不会忘记詹天佑,在武汉也设有他的旧居纪念馆,并且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理想已经实现,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京张高铁在老京张铁路下方穿越而过,百年京张路在此“握手”交汇,从詹天佑时的蒸汽时代,经历了内燃机时代、电气时代,再到高铁时代,这是中国梦的缩影,也是中国复兴之路的象征。
京张铁路,思考与未来同行
○史文义
“随着时代的前进,京张铁路的历史价值已超出了它的使用价值。”一位在铁路边巡视的工作人员这样说。京张铁路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近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和江南制造局、福州马尾船厂,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798”工业区、首钢等不同,京张铁路这一“嵌入”在华北大地上的钢铁长龙,穿越的是长200多公里的路线及其辐射带的开放空间,而且包括众多铁路桥、山洞、站台在内的一些路段至今仍在使用,这使得它的保护工作比其他工业遗产更为复杂。
时代之轮滚滚向前,然而这条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命运究竟将何去何从,却仍然是一个未知教。也许正如清华大学科技史所所长冯立舁教授所言,京张铁路及其他工业遗产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交通规划、景观设计、技术史、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多方人手,开展更多更扎实的实地调查,倾听更多的有创造性的声音。
【小编说】
百年京张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天佑”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它不仅见证了我国铁路百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未来,愿我们开拓创新,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