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课程资源顶层设计 发挥育人超叠加效益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9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整体推进,改革现在已经进入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发展的全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重点越来越聚焦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一系列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上。“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之相呼应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立场也“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会交往的需求。”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其在课程育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整合理念被首次提出,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实践多表现在部分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如语文与艺术,STEM项目),或者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相关资源的融合,而对某一门课程资源的系统整合使之发挥出育人的最大化效益的深度研究较少。
  现以成都市华兴小学为例,谈谈学校在开设“民間艺术(面塑)传习课程”中通过做好课程资源的顶层设计,实现育人超叠加效益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做法。
  一、面塑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将课程资源的开发置于学校育人目标的指导与引领之下,重视整体功能的发挥,关注课程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多重作用,注重加强课程各资源之间纵向衔接与横向协调配合,以增强其综合育人功能。
  (一)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面塑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如今这门起源于民间的艺术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步入了世界级艺术殿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希望所在。少年强,则国强。能否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青少年的骨血,能否在其稚嫩的心中树立文化自信,影响着中华文脉的延续传承和发展走向。开发民间艺术(面塑)传习课程资源,正是从娃娃抓起,从小处、细处入手,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培育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为青少年的成长注入正能量。
  (二)遵循儿童天性,促进全面发展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用“面”塑“型”既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又可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脑的协调性。在多感官协同参与的塑“面”成“型”的过程中,既可加深学生对面塑民俗文化和技艺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开发面塑课程资源,通过“民间技艺”进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专注力、造型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面塑活动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表达出来,创作的每件作品都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收获的不仅仅是自信心,更是孩子们心中的一份成就感!这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促进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三)完善课程建构,打造一校一品
  从学校发展层面来看,面塑传习课程的开发,能弥补国家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有效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得千校一面的现象,丰富学校校本课程内容。
  文化传承是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华兴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支点,在开发面塑课程资源伊始,便注重加强与学校地域特点,文化特质、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这一民俗艺术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新时代要求予以继承创新。这有利于打造学校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面塑课程资源优选
  依据课程资源功能特点,学校对深度挖掘出的面塑课程资源运用“淘金式思维”做出优选,不断地与资源进行互动,质疑、验证、甄别、筛选、重组等,有利于最大化发挥课程育人效益。
  (一)契合学校文化,优选课程人力资源
  经过对课程人力资源充分了解和研判,学校选定了两位在本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面塑民间艺人,并深度挖掘了该民间艺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历程。如其中一位艺人幼时因发高烧失聪,在本市聋哑学校读书,后就读于工艺美术职业高中,主攻工笔花卉和仕女,曾在全国少儿书画竞赛中获“银杯奖”,所画牡丹作品,被日本一家美术馆永久收藏。毕业后在某动画公司作背景设计。2003年起与丈夫自学面塑艺术,期间克服重重困难,经过锲而不舍的学习、钻研、揣摩,终于成功常握了这门技艺。此后,为了塑造出更多紧贴百姓生活的艺术作品,这对艺人在秉承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借鉴融合国内外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其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喜爱。其面塑作品参加过省市、全国的工艺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一些知名收藏家收藏。作为民间艺术的传播者,两位艺人均热心参与市残联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目前其自主创业经营的面塑店,已经成为本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相关事迹被多家传媒播报。
  华兴小学是教育部命名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四川省命名的“少年军校示范校”,学校挖掘出的该民间艺人的成长背景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与学校“含英咀华修己达能”的校训,“五自”(自理自学自立自信自强)学生培养目标等学校文化高度契合。学校认为这对民间艺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自立自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残疾人士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其刻苦学习、自强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可近,可亲,可信,可感,可学的最鲜活的课程资源,相较于抽象而遥远的空洞说教,这来自于身边生动形象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思想和心灵带来的触动和影响将更为深刻。
  (二)奠基幸福人生,优选课程物力资源
  华兴小学最早是一所乡村学校,1996年划归区教育局直管,2003年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与区域品牌学校进行捆绑发展,2006年异地迁建后更为现名,走上自主发展之路。当时近15%学生为本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约85%生源为进城务工者子女(现75%为随迁子女)。据前些年所做毕业生去向跟踪调查统计约65%学生初、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或随父母辗转务工成为生活艰辛的城市建设者。   学校以面塑作为切入口开设民间艺术传习课程,正是基于对面塑艺术和学校生源结构的充分调研与理性分析:一,面塑颜色绚丽,造型丰富;二,作品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三,材料易取,成本低廉,且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实践,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成为了旅游者非常喜爱的艺术品和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而学校所在成都市,早已作为全国最受欢迎的网红旅游城市之一,这为面塑作品的市场营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五育并举,优选课程素材资源
  当下教育处于五育失衡的尴尬境地,有人概括为: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因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现实任务,更是未来需求。
  尤其是劳动教育。當前不少学校既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老师,也没有相关课程和场地;即便有学校开设了劳动课,课程内容也往往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脱节,流于形式,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导致我们的孩子不仅不会劳动,而且不懂得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将传统技艺和优秀文化完美结合的面塑作品,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历史民俗,生活信仰,文化艺术,礼仪人伦,劳动技艺等多方面文化、技艺信息。对面塑课程的素材资源加以优选利用,按逻辑关系和难易程度,呈梯次匹配不同年段学生,将有利于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资源整合利用
  学校紧扣“含英咀华修己达能”的校训,将开发与优选出的面塑课程资源加以重组,把它与生命教育,智识教育、公民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相整合,并结合校内各相关联的工作进行嵌入式应用,充分发挥该课程资源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凸显出1 1 1>3的超叠加效益。
  (一)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而积极思考与践行。通过对面塑课程资源的重组、整合与利用,把德育渗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艺术审美与劳动技能相结合,育德于教,育智于心,立志于行,在陶冶学生性情,培育学生“五自”能力和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助残扶残,深入推进全纳教育
  随着全纳教育的全面推进,各校均有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仍旧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有着强烈的“被认同”需求,鲜少具备被社会承认的技术与能力。
  学校通过面塑课程资源的开发、优选、整合利用,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优选,尝试着建立艺术疗法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将传承面塑技艺与帮扶特殊儿童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心理按摩的同频共振,在帮助特殊儿童增进彼此交流、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消极情绪,增强人生自信的同时,让特殊儿童能掌握一技之长,助推他们提高生存发展及今后就业创业能力。
  (三)培师助教,提供课程人力保障
  民俗艺术传习课程实施前,通过与课程教师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学校通过统筹协调与项目任务认领的方式,分人员,分时段安排艺术组老师和对面塑艺术有兴趣的教师,分别参与面塑常态课程和面塑精品社团课程的教学管理与跟课学习,从而为学校培养并储备了一支面塑课程的师资队伍,为该课程可持续性开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丰富生活,实施教师关爱计划
  为实现教师“健康·智慧·幸福”成长,有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在贯彻落实本区域教师“四项关爱计划”推进“五项职业幸福行动”的基础上,将该课程资源与学校关爱教职工的工会活动相整合,让老师们参与到民俗技艺传承中,通过培训学习,制作面塑作品,提升教师审美情趣,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
  除此之外,学校各部门、各学科组整合利用该课程资源,策划了相应活动课程,如“面塑义卖扶贫活动”、“国防利器与面塑创作”、“面塑作品配诗文”、“面塑与历史人物”、“师生面塑精品展”、“面塑与中国民乐器系列”等,还可巧借面塑作品美化丰富校园环境文化与班级文化。班主任们或以面塑课程教师自主创业经历开展励志教育,或与思政课结合围绕“文化自信”开展主题活动……
  立足实际,创意思考,华兴小学通过做好面塑课程资源的顶层设计,引传统文化的“守艺人”,育民间技艺的“传承人”。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民间传统技艺,丰富师生文化生活的同时,发挥出课程育人的超叠加效益,不仅仅是塑“面”,更是着眼未来,重在塑“人”塑“心”,塑出生命的神韵、厚度与意义。
  (作者单位:成都市华兴小学)
其他文献
我校是一所半山区民族小学,学校坐落在有着悠久歷史和满族文化的十三陵镇涧头满族村。学校于2012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师生450余人,满族师生占10%左右。多年来我校一直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整体谋划、积极挖掘、有效利用各方面的因素并结合地域特点,以满族文化为核心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总结了一套小学进行满族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学
“欢喜冤家”是什么?主持人李响给出这样的答案:婚姻没有零摩擦的理想状态,也不能要求两个人完全丢弃个性。婚姻就像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水星的人,在地球相遇,擦出情意火花,但终究无法改变两人不同的性格“欢喜冤家”就是那种“床头吵架床尾合”的小夫妻,包容大度、相互理解依然是“主旋律”,两人均不失个性,有点小摩擦、小矛盾,则是生活的调味品,会让彼此更亲密,因为只有最亲的人才不会计较得失。    《欢喜冤家
小学生的英语教学不同于初、高中的英语语言教学。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形式要活泼、生动、形象并且多元化。新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对多媒体进行合理的应用,而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为我们教师探索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好的媒介。  一、运用现代技术营造原生英文环境  “语言”,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在江西九江,有一所享有“千载学府、百年名校”之美誉的学校,它就是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学校正式立校于 1902 年,直接历史 115 年;前身为宋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所创办的濂溪书院,间接历史近千年。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幸福教师队伍,培养健康阳光、全面发展的优质学生,濡染日深,影响日远,成果显著。  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师能效感  教师是学校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保证,而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程度决定
【摘要】MOOC将开放精神和资源共享的概念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实践阐释,远程教育通过MOOC获取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培育了民众的远程学习方式,也促进了远程教育机构的自我反思。由于精英高校组团投入MOOC建设,进入远程教育市场,品牌竞争成为了远程教育的市场焦点,品牌营销与扩散成为远程教育机构扩大自身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MOOC时代的远程教育机构品牌营销与扩散需要以个性设计促进品牌价值提升,以合
【摘 要】职业教育的“短、平、快、准”及其对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作用,决定了它在教育脱贫中的特殊地位。基于大石山区“精准扶贫”构建定向农村职业教育,以脱贫能力为核心、自我发展能力为导向,着眼“培训谁、培训什么、怎样培训”,采用“弹性自主、灵活多样”的多途径教学方式,建立“多方合作”的定向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与培养模式等,以此提升广西大石山区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更好地推进定向农村职业教育
【摘 要】成人教育政策在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分配、导向、控制和协调的重要功能。通过对《第三份成人学习与教育全球报告》的解读,文章探究了全球成人教育的官方定义及成人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目标群体和内容;重点关注了全球成人教育政策的新进展,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纷纷出台了认证政策。以上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成人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成人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目标群
“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一个团体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毕业班中难免会面对一些相对顽固的“后进生”。所谓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今天的“后进生”,不一定永远后进,也许会成为明日的“栋梁之才”。如果老师对后进生关注不够,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如果在一个班级中对“后进生”群体视而不见,将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学
二十一世纪,社会是否还需要雷锋?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2年。如今,人们对这个道德楷模,产生了各种疑惑:雷锋不计报酬的做事,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伦理;真实的雷锋是什么样子。  另一方面,中国正历经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依赖消费,重金重利,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于是现在探讨“雷锋精神”,有种特别的意义。  避开雷锋光环,以平常心去重读,会发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现阶段,我国的民办高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的独特性质赋予了民办高校一定的非限制性发展空间,却也引发了层出不穷的受教育权纠纷。本文试图从受教育权概念的界定出发,在厘清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性质类型和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