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患者视皮层的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特征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接受不同视差的立体图刺激下大脑皮层激活区域,比较共同性斜视患者与正常人的兴奋体素差异。

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共同性斜视患者12例为斜视组,平均年龄(16.9±3.9)岁;立体视觉正常者10例为正常组,平均年龄(21.2±2.7)岁。对研究对象行组块设计的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刺激任务为非交叉视差的随机点立体图,分别为1 200″、2 400″、3 600″,静止状态为白底黑色"+"号,采用SPM5软件及t检验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分析。

结果

在视差1 200″刺激下,正常组显示右侧枕下回和左侧枕中回(BA18)激活,共同性斜视组激活区域显示左侧枕中回(BA18)激活;在视差2400″刺激下,正常组显示双侧枕中回(BA18)和右侧颞下回(BA37)激活,共同性斜视组激活区域显示双侧枕中回(BA18)激活;在视差3600″刺激下,正常组显示双侧枕中回(BA18)激活,共同性斜视组无激活区。在3种不同视差刺激下,正常组的平均兴奋体素均高于共同性斜视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38、-2.47,P<0.05)。

结论

共同性斜视患者与正常人接受随机点立体图刺激后都出现枕叶激活,正常人还可见右侧颞叶激活;不同视差刺激条件下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兴奋体素均低于正常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改良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限制性内下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1-2014年江苏省中医院6例(8眼)高度近视固定性内下斜视的手术效果。术前CT检查眼外肌位置及组织变化。术前、术后9个诊断眼位检查眼运动功能。术前、术中行被动牵拉试验以评估肌肉的限制程度和功能。以改良Yokoyama+内直肌后徙术对患眼的眼位进行矫正。结果CT显示患眼眼外肌出现移位。术前被动牵拉患眼内直
期刊
目的通过OCT评估羟氯喹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损害。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30例使用羟氯喹治疗少于5年并且没有发生眼底改变的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视力、视野、眼底和OCT的检查。结果治疗期间视力、眼底和视野的检查均无异常。OCT发现服用羟氯喹组患者的内层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内外圈各象限均有显著降低。结论OCT能观察到羟氯喹对视网膜的早期损伤。
期刊
上斜肌麻痹是麻痹性斜视和垂直斜视的最常见类型和病因,也是眼性斜颈的代表性疾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麻痹性斜视,尤其是垂直旋转肌麻痹,会破坏眼球运动系统的平衡。随着病程的延长,眼球运动系统会自发产生一系列代偿反应,从而建立新的运动平衡,逐渐向共同性扩散,这一系列代偿反应涉及到拮抗肌、配偶肌、协同肌等,使得垂直旋转斜视的临床表现多样,手术治疗方案也因型而异。现结合上斜肌麻痹的国际通用分型,拟就上斜肌麻痹
目的研究伴有知觉障碍的成人斜视患者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效果,探讨术后不同时间的眼位变化、成功率及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72例伴有单眼或双眼知觉障碍(BCVA<0.3)的成年斜视患者(知觉障碍组)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的眼位、双眼视功能、生存质量状况,并与同期手术的79例无明显知觉障碍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itic回归分析。
目的研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屈光差值的变化趋势和立体视的发展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对有完整病历资料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和总结。根据初始双眼屈光差值分为低度屈光差异组(双眼SE差≤1.0 D)、中度屈光差异组(1.0 D<双眼SE差<2.5 D)和高度屈光差异组(双眼SE差≥2.5 D);根据初始视力情况分为双眼视力相等组和弱视组。对初始视力与初始屈光差值的关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始
目的评估斜视手术对成人斜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的89例成人斜视患者,分别在其术前1d及术后(83.6±34.0)d采用成人斜视生存质量量表(AS-20)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分析手术前后AS-20分值的变化情况,并评估年龄、性别、斜视类型、双眼视觉和手术前后AS-20分值及其变化值的关系。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S
目的探讨上直肌颞侧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内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11例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斜视度、代偿头位角度、受累眼外转和内转受限的程度。11例患者均行上直肌颞侧转位手术,其中8例同期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内直肌后徙手术采用术中调整缝线方法,根据术中眼位,确定内直肌后徙的位置。平均随访6个月以上。采用配对
目的研究眼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敷贴法治疗近视中小学生持久近距离工作所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1年6-9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患者107例,按治疗方法及时长不同分为治疗2周组、治疗4周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9、38、30例。治疗组采用眼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敷贴法分别治疗2周和4周,对照组采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点眼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