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性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观点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哲学家们纷纷对其进行研究,既肯定了现代性积极的一面,也批判了现代性消极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比较亲密,马克思既是现代性的追随者,也是现代性的批判者,他对现代性合理的一面进行了继承,对不合理的一面进行了批判,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现代性的超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超越
现代性思潮自产生之日起就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哲学家们对现代性的涵义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可见,现代性一词颇有分歧,无法从单一层面上对其进行界定和理解。现代性在产生之初也代表了新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也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和超越,但20世纪六七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现代性危机,众哲学家们纷纷开始批判现代性,掀起了反思现代性的思潮,使其成为学术界的焦点。
一、现代性的概念及特征
1、现代性概念
现代性概念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出现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众学者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性概念进行了研究和界定,如英国学者吉登斯从社会学意义上将现代性的概念界定为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工业化的世界;美国学者伯曼则把现代性概念界定为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具有的一种全新体验;而后现代主义者福柯认为现代性并不是指的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而是某种特定的态度。众学者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虽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性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时代及其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为不同层面的社会历史变迁。
2、现代性的特征
从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种种界定,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1)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现代性起源于启蒙运动之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启蒙思想的表达,因此,探讨现代性就离不开启蒙精神。理性又是启蒙精神所倡导的主要批判标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启蒙运动既是现代性产生的背景又是现代性的核心体现。自从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十分追崇理性主义,将理性作为批判一切事物对错的绝对标准,事物是否合理需要经过理性法庭的承认和授权。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既促进了现代社会及现代性研究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理性主义本应该具有批判精神,它可以对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不理性的事物进行批判和改造,但经过启蒙精神的熏陶,理性主义却演变成了专制,由批判蜕变为专制,这是理性主义的退化,将自己置身于被批判的境地。这种专制的理性忽略了人的情感和意志,抹杀了人的人性,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时期,一切被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演变成了理性的囚笼,理性成了资产阶级控制人们的帮凶;2)对人的神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经过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彻底解放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人的精神观念,使人类进入了科学理性的新时代。在人性解放的运动中,人类发挥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个时代不仅解放了人的人性和精神观念,而且使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深受宗教影响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夸大了人性的这种力量,导致人们盲目相信人类的力量,认为人是无所不能的,大大神化了人的人性,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
1、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建立的基础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宗教和政治法律等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的逻辑,是一种理性形而上学的现代性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这种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理性形而上学的,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这种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歪曲了现实和事物,是对真实事物的虚幻的反映,被资产阶级加以利用成为统治人们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从批判宗教开始的,他认为宗教只是人们对苦难世界的一种无声的抗议,是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真实苦难的反映,在这些苦难面前,人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的压迫,只能求助于宗教,将精神寄托于宗教,因此,宗教是对现实世界颠倒黑白现象的反映,而不是外在于社会的超然存在物。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克服宗教的局限性必须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的解放,将宗教神化了的问题转化成世俗化的问题,从社会实践出发,来积极改变资本主义现存的社会关系,以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2、对现代性本体论的批判
现代性本体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形而上学,沿袭了以往传统哲学的主题,在理解事物的本性时总是从“终极存在”的观点出发,它关注的是抽象的本体的存在。现代理性精神追求的目标是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为此,现代性学者们积极寻找现代性存在的前提,并从这个前提出发来演绎现代性的哲学范畴。现代性哲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消除矛盾,追求无矛盾的社会,他们认为如果现实社会中存在矛盾,那是不完美的,可以通过释放主体的力量并通过完美的演绎可以化解矛盾,使社会到达无矛盾的状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到现代性存在的悖论,马克思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分析,对现代性本体论进行清算,他认为,自我意识是感性人的生活世界,而不是抽象的精神世界,使得现代性哲学的本体论从自然世界转向了感性人的生活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
1、外在超越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首先表现在对现代性话语和观念的外在超越上,现代性学者们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试图在话语和观念上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但其实他们本质上同黑格尔哲学一样将思想、观念、话语等是他们独立意识的一种产物,他们需要借助于其他解释来承认哲学意识的存在。现代性学者们总希望通过某些哲学性话语或观念来震撼世界,以此来超越黑格尔哲学,但他们同黑格尔哲学一样,只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里假想着对其他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超越途径只能是被现代性哲学话语式地接纳,但现代性哲学家们依然没有迈出改革和超越的步伐,他们仍然是最大的保守派,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对现代性在话语和观念上的外在超越。
2、内在性超越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主要指的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也可以叫做改造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源自于资本利润的趋势,在这种利润的趋势下,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并通过各种扩张、压榨等手段使得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强大,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不发达国家被压迫的血泪史,但无论怎样,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并在很大程度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积累了经验和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共产主义目前来看,还只能是一个宏伟蓝图,但这却是人们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者们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榨,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步入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逆转的社会规律,是一种现实性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内在性超越。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进行超越,可以使资本主义社会摆脱现代性危机和困境,从而使社会步入社会主义,为后续者加深对资本的认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非凡魅力。
参考文献:
[1]丁虹匀.现代性的内涵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的批判[J].知识经济,2009(6).
[2]沈丽.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D].安徽大学,2003.
[3]王鹏娟.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席静.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J].青春岁月,2013(21).
[5]袁梅,钟兴明.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本体论批判[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6]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7]李忠红,胡辉华.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现代性的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0(3).
[8]李长成.论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D].安徽师范大学,2004.
[9]孙美晖.关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关系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7.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超越
现代性思潮自产生之日起就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哲学家们对现代性的涵义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可见,现代性一词颇有分歧,无法从单一层面上对其进行界定和理解。现代性在产生之初也代表了新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也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和超越,但20世纪六七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现代性危机,众哲学家们纷纷开始批判现代性,掀起了反思现代性的思潮,使其成为学术界的焦点。
一、现代性的概念及特征
1、现代性概念
现代性概念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出现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众学者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性概念进行了研究和界定,如英国学者吉登斯从社会学意义上将现代性的概念界定为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工业化的世界;美国学者伯曼则把现代性概念界定为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具有的一种全新体验;而后现代主义者福柯认为现代性并不是指的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而是某种特定的态度。众学者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虽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性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时代及其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为不同层面的社会历史变迁。
2、现代性的特征
从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种种界定,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1)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现代性起源于启蒙运动之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启蒙思想的表达,因此,探讨现代性就离不开启蒙精神。理性又是启蒙精神所倡导的主要批判标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启蒙运动既是现代性产生的背景又是现代性的核心体现。自从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十分追崇理性主义,将理性作为批判一切事物对错的绝对标准,事物是否合理需要经过理性法庭的承认和授权。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既促进了现代社会及现代性研究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理性主义本应该具有批判精神,它可以对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不理性的事物进行批判和改造,但经过启蒙精神的熏陶,理性主义却演变成了专制,由批判蜕变为专制,这是理性主义的退化,将自己置身于被批判的境地。这种专制的理性忽略了人的情感和意志,抹杀了人的人性,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时期,一切被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演变成了理性的囚笼,理性成了资产阶级控制人们的帮凶;2)对人的神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经过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彻底解放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人的精神观念,使人类进入了科学理性的新时代。在人性解放的运动中,人类发挥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个时代不仅解放了人的人性和精神观念,而且使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深受宗教影响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夸大了人性的这种力量,导致人们盲目相信人类的力量,认为人是无所不能的,大大神化了人的人性,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
1、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建立的基础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宗教和政治法律等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的逻辑,是一种理性形而上学的现代性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这种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理性形而上学的,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这种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歪曲了现实和事物,是对真实事物的虚幻的反映,被资产阶级加以利用成为统治人们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从批判宗教开始的,他认为宗教只是人们对苦难世界的一种无声的抗议,是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真实苦难的反映,在这些苦难面前,人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的压迫,只能求助于宗教,将精神寄托于宗教,因此,宗教是对现实世界颠倒黑白现象的反映,而不是外在于社会的超然存在物。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克服宗教的局限性必须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的解放,将宗教神化了的问题转化成世俗化的问题,从社会实践出发,来积极改变资本主义现存的社会关系,以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2、对现代性本体论的批判
现代性本体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形而上学,沿袭了以往传统哲学的主题,在理解事物的本性时总是从“终极存在”的观点出发,它关注的是抽象的本体的存在。现代理性精神追求的目标是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为此,现代性学者们积极寻找现代性存在的前提,并从这个前提出发来演绎现代性的哲学范畴。现代性哲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消除矛盾,追求无矛盾的社会,他们认为如果现实社会中存在矛盾,那是不完美的,可以通过释放主体的力量并通过完美的演绎可以化解矛盾,使社会到达无矛盾的状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到现代性存在的悖论,马克思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分析,对现代性本体论进行清算,他认为,自我意识是感性人的生活世界,而不是抽象的精神世界,使得现代性哲学的本体论从自然世界转向了感性人的生活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
1、外在超越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首先表现在对现代性话语和观念的外在超越上,现代性学者们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试图在话语和观念上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但其实他们本质上同黑格尔哲学一样将思想、观念、话语等是他们独立意识的一种产物,他们需要借助于其他解释来承认哲学意识的存在。现代性学者们总希望通过某些哲学性话语或观念来震撼世界,以此来超越黑格尔哲学,但他们同黑格尔哲学一样,只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里假想着对其他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超越途径只能是被现代性哲学话语式地接纳,但现代性哲学家们依然没有迈出改革和超越的步伐,他们仍然是最大的保守派,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对现代性在话语和观念上的外在超越。
2、内在性超越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主要指的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也可以叫做改造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源自于资本利润的趋势,在这种利润的趋势下,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并通过各种扩张、压榨等手段使得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强大,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不发达国家被压迫的血泪史,但无论怎样,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并在很大程度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积累了经验和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共产主义目前来看,还只能是一个宏伟蓝图,但这却是人们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者们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榨,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步入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逆转的社会规律,是一种现实性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内在性超越。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进行超越,可以使资本主义社会摆脱现代性危机和困境,从而使社会步入社会主义,为后续者加深对资本的认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非凡魅力。
参考文献:
[1]丁虹匀.现代性的内涵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的批判[J].知识经济,2009(6).
[2]沈丽.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D].安徽大学,2003.
[3]王鹏娟.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席静.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J].青春岁月,2013(21).
[5]袁梅,钟兴明.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本体论批判[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6]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7]李忠红,胡辉华.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现代性的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0(3).
[8]李长成.论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D].安徽师范大学,2004.
[9]孙美晖.关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关系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