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angyun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黑市里卖什么的都有,能读心的代码、能封锁空间的代码、能让人一动不动听你指挥的代码,还有琳琅满目的酒精、迷幻剂代码——主机这个浩大的工程更新缓慢,不少地方都有可乘之机。最近,谢苗又迷上了一种酒精浓度很高、能让人产生幻觉的鸡尾酒。
  
  谢苗昏昏沉沉地从他鬼混的空间晃到街上。他本可以把自己直接传输回家里的,连一秒钟都用不到,但是他想感受一下冬天街道上乱窜的寒风。酒精让他的颅骨像个充满气的氢气球,扯着他虚软的身体飘飘荡荡。所以当几个用了强壮型建模的家伙围过来时,他还以为是幻想世界里的老虎精们在追捕兔子。谢苗大喝一声,伸开双臂挡在幻想的兔子前面,那几个混混反而被吓了一跳。
  但是当那几个人反应过来谢苗是喝高了之后,事情就没那么好办了。他们甚至懒得把空荡荡的街道简单地封锁一下,为首的一个抓起谢苗的衣领,物理引擎忠实地让重力勒得谢苗后颈生疼。
  “我还以为你们代码人喝不醉呢,嗯,没爹娘的小杂种?”
  谢苗还开心得很,快活地盯着那人的额头一起一伏,一下变平又一下变皱。“我没喝酒。”他嘟嘟囔囔地说,“喝酒不好……”然后忍不住咯咯咯地笑起来,伸出一只手去够面前的脸。不料那人不领情,一拳打在谢苗脸上。有那么几秒钟,痛感撕开一层又一层云朵一样轻柔的满足感,让谢苗忘记了老虎精和兔子,那一拳让谢苗的脑子里多了一只振翅的蜜蜂,搅得他的脑浆乱成一团,像是缓慢又巨大的缠结的毛线,一点一点啃噬酒精代码创造的大块愉悦的空白。谢苗心头火起,甩过去一巴掌,但是手臂全然使不上力——只好靠着肩膀甩过去。那人一躲,谢苗重心不稳地摔在地上,他感觉有一只脚踩在他的脊椎骨上,随后更多的脚往他身上招呼。谢苗也说不出来自己是生气还是不生气,他伸舌头舔了舔水泥地面——当年的工程师肯定没有料到还有人会干这种事情,所以地面是粗糙又无味的。他没能及时收回自己的舌头,牙齿磕破了舌尖。谢苗不想玩了,他敷衍地举手投降,想告诉那几个人再打他的话他就要生气了。
  一双手把谢苗拉了起来,虽然极尽粗暴,但谢苗还是道了谢。“还是下手轻点儿吧,他可是卓雅的小杂种呢。”他听见别人说,“等会儿她要是动什么手脚直接把你删除就难办了。”
  谢苗最后被推搡了一下,但没有摔倒,他因此又稍稍高兴了一点儿。黑市买来的酒精插件无法中止进程,所以他直挺挺地站在冷风里。眼皮有点儿发胀,想是肿起来了,喉咙里还泛着甜甜的腥味,最后冷风把建筑物的线条都吹平直了,他往后一头栽倒,咧开嘴角,把自己传送回家里去了。
  谢苗躺着出现在客厅里,刚好迎上卓雅又急又气的目光。
  “你知道那只是代码吧?”谢苗说。
  “就算只是代码,但也会让你精神颓靡。”卓雅说。
  谢苗嗤笑一声,但是赶紧收住了,“精神颓不颓靡也没有什么关系,你们瞒了快一个世纪的秘密,还是被人给挖出来了。”
  卓雅惊讶地发现自己并没有太生气,可能是设定在系统里的疲劳机制仍在发挥作用。但是她有最高权限,她可以关掉它。“这不算是骗。”她解释道,“进入主机之前,人人都签过协议书的,为了社会稳定,必须删除或者修改在外面的记忆。”
  “但是现在所有人都非常愤怒。”
  “这早就是预料之中的反应,我们的设计团队里有足够优秀的社会学家。”
  谢苗总是可以用一句话冷却掉卓雅仅有的那点热情和自豪。他说:“得了吧,反正现在大家都认为你就是个欺骗大众的罪魁祸首,看吧,你很快就会被称作独裁者了。”看卓雅一时没说话,谢苗又补上一句,“而且你是个老古板,要不那些好货个个都该是开源代码了。”
  “你知道我现在一个念头就可以把你删掉。”卓雅说。
  “噢,你不会的。”谢苗的语气甜蜜又恶毒,“因为你是个冷冰冰的、不支持人性插件的幽灵,你才不会干这种以公济私的事情。”
  “幽灵?”卓雅愣在原地,等她回过神来,谢苗早已不知又飘到哪里混了。
  准确地说,谢苗才是冷冰冰的幽灵。谢苗是卓雅的儿子,但不是主机外面带进来的儿子。他是程序的产物,是卓雅的一串代码和另一个人的一串代码被程序相互编织而产生的新东西。
  很久以前,在人类还没有进入主机生活的时代,卓雅是个每天只窝在家里编写软件程序的工程师。她没有社交,几乎不出门,日日沉浸在代码的世界里,不知今夕明日,她甚至讨厌进食,仅仅为了活着而吃下一把一把的合成维生素、蛋白质以及糖类。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自己后颈上装个插口。
  好一段时间里,卓雅以为自己之所以对阳光没有一点儿印象只是昼伏夜出习性的结果,直到有人找上门来才发现不是。当地球资源即将枯竭,而人口大量往外星迁移又不可能的时候,你好像就需要这么一个“铁石心肠”的程序员。
  首先,卓雅不会反对给自己加个接口,不会反对变成一串“0”和“1”,也不会反對对其他人做相同的事情;再者,她是一个极有天赋的程序员——用意念控制键盘的类型。接下来的时间,全人类最优秀的程序员、工程师、社会学家、数学家和生物学家集结在一起。他们穷尽一生列公式、编程序,要为人类建立一个“美丽新世界”。
  天才们每日挤在会议室里高声叫嚷,然后又涌去实验室。
  “我们应该保留一些便利,”年轻人说,“比如我们可以在主机里面瞬移,这样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计算内存,而且只要删掉他们的记忆,他们会以为人类从来都能够瞬间移动。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地方,比如改变外貌,还有不吃东西……”
  老年人从来都不同意这种革新的做法,他们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世界,但是时代总是由隐隐的、向前的浪潮推进,基地里不时有人死掉,又有新的人加进来,有些人头发花白、满脸褶子,也有些人青春年少,刚好是叛逆又张扬的年纪,他们会在值班时偷用实验室的设备玩游戏。   不管怎么说,这个项目肯定不是卓雅出生之后才开始的。他们早已有些很有成效的进度了,卓雅这一代人只是填补上了最后的空缺。等到卓雅也满脸褶子的时候,她在生命的暮年赶上了新生的首班车。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卓雅凭着自己的功勋与才能,成了最高权限的拥有者,她拥有打开这个世界所有大门的钥匙。这是她梦寐以求的生活——抛弃沉重的肉身,得到最“自由”的灵魂。
  在主机里,卓雅没有保持自己白发苍苍的样子,她给自己创造的形象和她二十五六岁时一模一样。过高的颧骨让整个轮廓显得崎岖坚硬,鼻梁不夠挺直,眼睛再下来点才好——这些缺点卓雅十三四岁时就发现了。当时她太小,不适合整容,长大之后又忙于工作,而在主机建好之后,她还是神使鬼差地保留了这副相貌。
  而谢苗和她大不一样,他更像他另一个妈妈。谢苗是她们俩短暂的爱情的结晶、意志的融合。主机把她们的思想各挖出一块,经过严密又复杂的算法,发成了谢苗这块蛋糕。从他能够独立思考开始,谢苗就懂得迎合潮流改变自己的长相。今天的谢苗看起来纤细精巧,就连眉毛也长长弯弯的,和他另一个妈妈颇为神似。
  谢苗的另一个妈妈在他还没开始把自己变成一条竹竿粗细之前就离开了。主机里的感情总是维系不了太长时间,她彻底断绝了和卓雅的联系。卓雅心里明白她们常常会在真实世界的两根电线里擦肩而过,但是在这个“尽如人意”的虚拟空间里,她早就远走高飞,隔着虚假的大洋和山脉忘记了卓雅。自她从卓雅的生活里消失后,卓雅开始觉得这个世界不再那么完美了,连自由也没那么飞扬了,剩下的便是无尽的虚妄和对存在的渴望。
  她想,也许是时候回去了。
  自从人类是从地球迁移进主机的消息被主张回到地球的保守派公布以后,就有许多人意识到那些主机里出生的孩子确实和人类没有一星半点关系了。他们不是从活生生的生物身上剥离出来的意识,他们只是拼凑起来的代码,也许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没有。新的种族主义浪潮像火焰一样席卷而来,好像所有人都急于把自己和他们区分开来。
  谢苗被围殴的事情查得很快,她的权限使她听到别人的想法就像听别人说话一样简单,也许她确实有点儿独裁的潜力。
  “这些所谓的下一代为什么要享有人权呢?”卓雅检索了一下,看见一个胖子在街上演讲,有十几个人围着他,偶尔鼓掌和叫喊。他就是围殴谢苗的人之一。
  “为什么要在他们身上浪费资源呢?他们和我们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没什么不同。”演讲的胖子举起手挥挥拳头,“更别提我们要把所有的这些机器人都带出去,我们之所以搬进主机来,正因为地球人口过多、资源枯竭。现在好不容易环境有了缓解,却又把他们带出去增大环境压力,这不是重蹈覆辙吗?”观众稀稀拉拉地鼓起掌来。
  胖子从旁边拖出一个呆若木鸡的男孩,说要把他就地处决。男孩子的代码显然是被病毒入侵了,一个恶意插件简单粗暴地隔绝了他和外界的联系,所以他毫无知觉,一动不动地任凭别人拉扯,大大的眼睛依频率一眨一眨。卓雅感觉胃酸止不住地泛上喉咙口,她通知了警察,关掉画面。
  卓雅知道那个男人很快就会被放出来。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犯罪后果最小,因而法律效力也最弱的一个时代。这个漫长的时代让她太疲倦了,她还要再撑几个月,等外面所有的人类躯体都培育完成,然后把这上百亿个自私又罪恶的灵魂填充进那些空空如也的大脑,她就可以回到她老而疲惫、走不动路、为她专门而造的躯体里,度过最后的几个月或者几年。而谢苗,她的儿子,会陪在她身边。
  谢苗再次回来的时候又是深夜一两点了。
  卓雅冷着脸,“我告诉过你不准碰那些东西。”
  “真的,你设计主机的时候绝对才华横溢,”谢苗翻出一袋薯片,一边咀嚼一边言不由衷地夸奖,“但是你现在就是个榆木脑袋。你肯定只是没有意识到主机代表了什么。主机释放了全人类。”这点甜言蜜语还打动不了卓雅,她死死瞪着谢苗的脸,想要看穿他口腔里爆裂的薯片咸味。谢苗被迫继续说:“我们得到了绝对的自由,你们说的那种‘自由是相对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那种绝对自由。”
  “那要是出去以后呢?你也能这么过日子吗?”卓雅问。谢苗几乎被她语气里的镇静吓坏了。
  “我不想出去,”谢苗笑嘻嘻地说,“要是你们还留着主机,说不定我还能做一个史上最颓废的人工智能。”
  “那如果我死了,你还得给我办葬礼,还得自己处理一大堆事情,还得社交。”卓雅说。
  谢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把手里的包装袋揉成一团,“所以你最好别死,留在这儿算了。”
  卓雅从来不知道谢苗有一串能读心的代码,买来玩的。今晚她有点儿诡异,他就读了她的心。
  主机对权限的保护极为严密,但是它却多少受感情模块的影响。卓雅的感情模块几乎滴水不漏,但是谢苗想要入侵进去就相对简单得多,趁着她睡觉的时候,谢苗登进去把自己连同上亿个主机里出生的孩子删得一点儿不剩——干净得让卓雅一下就忘记了谢苗,忘记了街头的演讲和小巷。也许谢苗天生是一个杀人犯,毫无罪恶感地抹杀了上亿个在电子世界里活蹦乱跳,还期待着在真实世界里降生的意识,也许他只是个不小心搅浑了盐水的草履虫,自己也死得不明不白。
  卓雅从主机里出去的那一天恰好是初春,而主机周围的草地已经是一副盛夏景象。她并没能做回老奶奶,因为主机很是耽误了人类的繁衍,他们需要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和繁殖力。
  那天晚上,卓雅做了一个世纪以来的第一场梦——她将一把蔬菜扔进水盆里,水盆里爬出一只刺猬来……
  【责任编辑:曹凌艳】
  小雪说文
  嗯,是的,你们没有看错,小雪也没有写错,这期上刊的作品篇名依然还是《归途》。这篇作品的语言很有个人风格,小作者韦语桐是一个喜欢摇滚、很有范儿的少女,她的语言自由松散,颇有些灵气。
  “意识上传”并不是一个多有新意的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还蛮容易落入俗套的危险题材,而且还有刘宇昆的《奇点遗民》《全都在别处,大群的驯鹿》等作品珠玉在前,但小作者还是用挺新鲜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味道。谢苗这个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很鲜活,他玩世不恭、嬉皮范儿,甚至还有一种很放肆的自由意味,同时又是一个空虚、颓废、无处安放的灵魂。他让小雪开始怀念自己曾经的自以为很漫长的青春期,就像那个拒绝长大的小飞侠,而主机就是他的Neverland。
其他文献
Xenobot?你在说什么?你确定你说的不是Xenomorph(异形)?  前段时间,活体机器人Xenobot论文的发表,曾一度引发了话题热度,仿佛科幻世界的大门离我们又近了一步。“人类终于创造了电影中的异形。”“潘多拉魔盒终于被打开,人类在作大死的方向上又进了一步。”“太好了,我的‘五竹叔’终于来了!”  打住! 我们承认《异形》里的外星生物会引发人的身心战栗,而《庆余年》里皮肤吹弹可破、战斗力
【编者按】捷克科幻历史悠久,独树一帜,名家甚多,市场广泛。捷克科幻杂志的发行量和科幻图书出版量非常大,最大科幻杂志《XB-1》每期发行5000-8000册左右,对人口一千万的小国来说实属难得。参考美国三亿人口,三大传统科幻杂志每期也就两万左右,充分说明捷克科幻粉丝群的强大和活跃。国内比较熟悉的捷克科幻作家只有卡雷尔·恰佩克,因语言隔阂和东欧国家的文化并不太流行等种种原因,其他科幻作品少有中译本。本
共享经济(分享经济)  互联网 (万物互联:共享)  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品质革命,工匠精神)  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崛起、文化复兴)  河长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  乡村振兴(城乡差距)  报告原文  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
我的高中生涯,是我迄今走得最艰难的一段旅途。  农村家庭的极端贫困,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内因外因组合在一起,使我成了一头笼中的困兽,虽有冲出去的强烈意愿,但每每重重地撞到笼壁上,鲜血淋漓,却不得破笼而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高中时的我,活成了一个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那时,课外书成了我唯一的慰藉。我躲在从各种途径费力得到的书刊中,窥视或想象远在天边的文明世界,以及那里更美
孔子向来温良恭俭让,行事如此,说话也是。他擅长以问句收结,《论语》全书总共20篇492章,其中有54章以问句作为结尾。问句,不管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很少有强迫命令态势,仿佛提供了一个相对温和的语言支架,答案不明晰,却又自在问句中,留待对话者自揣得之。正如孔子自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说自己无知,是圣人虚心之语,但由此可见孔子日常
6:30,闹钟准时响起。  陈东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拍灭了床头柜上的闹钟,在床上做了一个舒适伸展的“大”字形,吼出一长串几近撕心裂肺的“啊”——  陈东努力让自己清醒过来。  起床,洗脸,刷牙,从门上的信筒里取出当天配送来的饼干和能量饮料后,陈东坐在餐桌前一边听着电视里循环播放的实时天气、交通状况和当日工作安排,一边略显机械地咀嚼着饼干。早晨生活对陈东来说如固定仪式,几乎可以在二十五分钟里下意识地重
它第一次体会到混沌的感觉,仿佛无数个自己浑浑噩噩地挤在一起。它努力去辨识四周环境,但感觉到的只有一片漆黑,就像瞎子用力去看,聋子用力去听。  怎么回事?它開始回忆,虽然念头转得很慢,但记忆却莫名地清晰。若时光倒流,那无数细碎的小意识逐渐消失,一个依然迟缓,但相对完整的意识浮出水面。视觉和触觉回归了,它观察自己,用了三分钟,终于得出结论。我是一只蟑螂?  这个发现令它震惊,比看着菌团从自己身上蒸发更
“你见过大海吗?”  她直视着我的眼睛,目光闪烁,仿佛又开启了某段回忆,仿佛期待着某个回答。  我透过她身体不连续的半透明投影望见了那片海,独属于她的海,海面平静地映出城的另一边的虚影。在海的那一边,仍是这里寻常的灰白墙屏。  我被手环上的细小电流击醒的时候,时间已经晚了五分钟。这五分钟我只能尽力在起床整理的过程去弥补,在手忙脚乱一番后,总算是赶上了手环上数字的不息跳动。很快,这间居所将被另一个人
在这个流行怀旧的年代,谈论青春,总离不开梦想与疼痛之类的话题:有人执持梦想,渴望借此抚慰现实;有人眷恋疼痛,期冀从中激活魂灵。然而,我的青春记忆却无关梦想、不知疼痛。  说起来,这一切或许都与故乡偏远闭塞有关。当山峦限制了想象、河流阻碍了梦想,谁还会念念不忘于诗和远方?对我来说,学习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而考上一个好大学的念头,完全替代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想。在这种刻板的生活方式下,激情飞扬或感伤颓唐
“坏学校也出好学生”是胡适先生晚年形容曾经偷听他上课的安徽老乡黄晖之言。事见胡颂平编著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60年1月22日的记载:  先生今天谈起黄晖,说:黄晖是北京中国大学的学生,他曾到北大偷听我的课,但他毕业后写了一部《论衡校释》,算是很标准的著作。坏学校也出好学生。这个人现在不知去向,可能是去世了,也许跟刘叔雅在云南呢。(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第38页,新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