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应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郑汴一体化”的区域合作问题,把郑州、开封两市行政主体看作博弈的“参与人”,关注其中的“核心”问题———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如何分配合作利益、如何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及协调机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提出包括区域补偿政策、区域协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建立统一市场体系等5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博弈论;囚徒困境
中图分类号: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44-03
2005年,河南省开始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着力推进郑汴一体化。经过4年多的发展,郑汴一体化工作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郑州、开封两市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2003年,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的郑州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达到1102.1亿元。但是,郑州这个中心在中原城市群里所起到的作用却远远赶不上武汉、长沙在其经济圈里的地位。2005年,武汉、长沙、郑州三市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8亿元、1650亿元、1519.5亿元,郑州是最少的。三大城市圈(群)中,武汉、长沙、郑州生产总值首位度分别为6.21、2.89、1.48,武汉和长沙分别是郑州4.2倍和1.9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位度分别为10.60、4.40、2.23,武汉是郑州的4.8倍。郑州的首位度明显偏低,在中原城市群中,并没有形成具有强大主导作用的经济中心。并且开封在河南省18个市中的排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位下滑到第13位,这说明郑州作为经济中心其增长极的辐射作用还很有限,两市的一体化发展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共赢”。归其原因在于郑州和开封两市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维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纷纷追求各自城市的利益最大化,导致两市都出现了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流动困难等问题。本文拟采用博弈论分析“郑汴一体化”中郑州和开封两个行政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探究区域政府间政策取向的内在因素,试图由此探索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
一、博弈论的引入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其所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首次提出“大多数经济行为应该按博弈来分析”的一般博弈论思想,成为经济博弈论发展的基础。随后,纳什提出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纳什均衡”的基本概念,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纳什均衡”理论,博弈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当今,博弈论被广泛应用到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各学科领域。依据于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是否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将博弈论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现代博弈论的研究重点。博弈论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可以从本质上了解郑汴两市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中的动态关系,探求“郑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
二、“郑汴一体化”中两市经济发展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1.区域关系中的“囚徒困境”
我们把区域的地方政府看作是有理性的“参与人”,也就是决策的主体,他可以根据区域的利益要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地方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的经济政策就是“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制定的“策略”。“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制定的具体“政策”实施后获得的报酬就是“收益”。 区域博弈中的“参与人”(即地方政府)制定各种政策作为博弈策略,以期达到区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现作如下的假定,两个参与人,甲地和乙地,双方共同分享既定市场且各自获得相等的收益A(A>0);当一方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时,由于最初阶段创新成本往往大于创新收益,故使其收益减少a(a>0);与此相应,另一方因保持原有策略而使其收益增加a:如果另一方也同样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则双方因共同的创新活动各自使收益增加t,但由于初期的创新活动程度有限且双方共同分享收益,因此t>0而t 其中,行代表甲地的策略空间,列代表乙地的策略空间;收益矩阵中第一个数字代表甲地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代表乙地的收益。通过分析收益矩阵中各方的收益水平可知,在给定甲地发展策略的条件下,乙地选择趋同发展策略比选择创新发展策略的收益大,即A>A-a或A+a>A+t,从而说明趋同发展策略是乙地的最优策略;同理,趋同发展策略也是甲地的最优策略。于是,趋同发展策略构成了该博弈的纳什均衡,(A,A)即为双方相应的均衡收益。从收益矩阵可知,这种情况下的纳什均衡使双方陷入了“囚徒困境”,是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揭示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反映在区域经济关系中就是:每个区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选取占优战略,结果却是互不得利。“郑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状态,正是双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陷入“囚徒困境”的结果。
2.“跨地区协调机制”前提下各地发展策略的选择博弈
现在仍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并继续沿用上述假设,探索在建立“跨地区协调机制”前提下,京津冀三地发展策略的选择过程以及之间的合作可行性。如果假定在跨地区协调机制下对实施创新性发展策略的地区给予减免税收、鼓励商品自由流动等优惠政策,则其创新行为会使收益增加b(b>0),从而形成如下收益矩阵(见图2)。通过分析可知,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创新发展策略,创新发展策略),其均衡收益为(A+b,A+b),且均衡收益明显增加了,即A+ b>A。由此可见,在“跨地区协调机制”的引导下,京津冀各地通过实施创新性的开放发展策略,会获得比最初更大的收益,最终形成“多赢”的理想结局。
三、促进“郑汴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政府、企业协调机制
完善两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建立区域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两市拟推行的重大改革措施、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提前告知对方,力争同步实施、同步推进。鼓励两市所辖县区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对口帮扶或干部互派、交流挂职。从经济一体化入手,积极推进两城市各个层面的合作关系,打破行政区域划分,以产业为主线,以利益为纽带,整体规划,集中开发,滚动发展。省政府要将“郑汴经济一体化”打造成一个品牌,不断提高自身“软实力”。
2.制定区域补偿政策
建议成立“郑汴一体化”合作公用基金,目的在于使得任意一方不要因为暂时的利益损失而放弃合作,通过补偿的方式,使得短期利益也得到保障,从而有利于保持合作的持久性。对积极配合“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企业、单位、个人进行利益补偿,减少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统一规划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商议利益补偿问题。可以采用减免税收、鼓励商品自由流动、减免门店租金等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企业投资补偿制度,充分发挥税法的调控作用和政策性银行的扶持作用。
3.转变政府职能
应该逐步把地方政府行政与市场运作分隔开来,保持企业家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与企业形成新的分工关系。通过完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遵循市场秩序公平性,提供各种社会公共品,来间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政府的作用在于当好“规则制订者”和“守夜人”:一方面创造促进竞争的条件;一方面要维护竞争的公平。也就是打造一个能够促进竞争公平、公正、公开、有效进行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此外,政府的作用还在于弥补市场功能的缺失和不足,保持和维护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高效运转。
4.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下转65页)(上接45页)对接,建立共享的个人账户信息档案和账务结算系统,推动人口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二是实行郑汴公交一卡通,推动两市公交实现互通,真正实现公交同城。三是取消两市间长途资费,实行单一区号,真正实现电信同城。四是重点围绕实现票据同城结算、异地贷款、出口企业开立经常性外汇账户、进口付汇备案视为同城业务办理等问题,推进金融同城。五是实行市民待遇均等化,居民所享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不应受户口所在地的限制。六是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科技资源共享程度,包括机构统筹设置、相互间设立分支机构、建设通过资产整合形成的紧密型医院集团或通过合约形成的医疗合作网络等;两市学校均可在对方有条件地开设分校,并在生源调剂、师资共享等近期可以突破的领域率先实现异地合作,以尽可能地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5.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跨地区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
一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如各地车辆收费、车辆管理以及旅游专车管理等事宜,都应标准一致;二是确立双方共认的产品质量认证、技术标准、农副产品检测以及产品检验等标准体系,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打破市场壁垒;三是实现人才流动自由、技术产品、产权市场的统一;四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投资者的商务成本,在区域内真正显现出“洼地效应”。出台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避免区域内两城市之间为吸引外资发生恶性竞争;五是要着力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与竞争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博弈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博弈的理性结局应该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即其中每一个参与人均不能因为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利。换一种说法就是,其中每一个参与人选择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所选策略的最佳反映。在“郑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希望郑州和开封这两个“参与人”能够选择对整体来讲获利最大的决策,通过“郑汴一体化”来达到“共赢”的目标。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张洁.郑州对中原都市圈辐射能力检验及一体化战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7).
[2] 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03).
[3] 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2003,(02).
[4] 谢晓波.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06.
[5] 季燕霞.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博弈论分析[J].江汉论坛, 2004,(11).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博弈论;囚徒困境
中图分类号: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44-03
2005年,河南省开始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着力推进郑汴一体化。经过4年多的发展,郑汴一体化工作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郑州、开封两市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2003年,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的郑州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达到1102.1亿元。但是,郑州这个中心在中原城市群里所起到的作用却远远赶不上武汉、长沙在其经济圈里的地位。2005年,武汉、长沙、郑州三市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8亿元、1650亿元、1519.5亿元,郑州是最少的。三大城市圈(群)中,武汉、长沙、郑州生产总值首位度分别为6.21、2.89、1.48,武汉和长沙分别是郑州4.2倍和1.9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位度分别为10.60、4.40、2.23,武汉是郑州的4.8倍。郑州的首位度明显偏低,在中原城市群中,并没有形成具有强大主导作用的经济中心。并且开封在河南省18个市中的排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位下滑到第13位,这说明郑州作为经济中心其增长极的辐射作用还很有限,两市的一体化发展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共赢”。归其原因在于郑州和开封两市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维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纷纷追求各自城市的利益最大化,导致两市都出现了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流动困难等问题。本文拟采用博弈论分析“郑汴一体化”中郑州和开封两个行政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探究区域政府间政策取向的内在因素,试图由此探索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
一、博弈论的引入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其所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首次提出“大多数经济行为应该按博弈来分析”的一般博弈论思想,成为经济博弈论发展的基础。随后,纳什提出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纳什均衡”的基本概念,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纳什均衡”理论,博弈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当今,博弈论被广泛应用到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各学科领域。依据于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是否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将博弈论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现代博弈论的研究重点。博弈论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可以从本质上了解郑汴两市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中的动态关系,探求“郑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
二、“郑汴一体化”中两市经济发展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1.区域关系中的“囚徒困境”
我们把区域的地方政府看作是有理性的“参与人”,也就是决策的主体,他可以根据区域的利益要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地方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的经济政策就是“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制定的“策略”。“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制定的具体“政策”实施后获得的报酬就是“收益”。 区域博弈中的“参与人”(即地方政府)制定各种政策作为博弈策略,以期达到区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现作如下的假定,两个参与人,甲地和乙地,双方共同分享既定市场且各自获得相等的收益A(A>0);当一方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时,由于最初阶段创新成本往往大于创新收益,故使其收益减少a(a>0);与此相应,另一方因保持原有策略而使其收益增加a:如果另一方也同样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则双方因共同的创新活动各自使收益增加t,但由于初期的创新活动程度有限且双方共同分享收益,因此t>0而t 其中,行代表甲地的策略空间,列代表乙地的策略空间;收益矩阵中第一个数字代表甲地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代表乙地的收益。通过分析收益矩阵中各方的收益水平可知,在给定甲地发展策略的条件下,乙地选择趋同发展策略比选择创新发展策略的收益大,即A>A-a或A+a>A+t,从而说明趋同发展策略是乙地的最优策略;同理,趋同发展策略也是甲地的最优策略。于是,趋同发展策略构成了该博弈的纳什均衡,(A,A)即为双方相应的均衡收益。从收益矩阵可知,这种情况下的纳什均衡使双方陷入了“囚徒困境”,是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揭示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反映在区域经济关系中就是:每个区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选取占优战略,结果却是互不得利。“郑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状态,正是双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陷入“囚徒困境”的结果。
2.“跨地区协调机制”前提下各地发展策略的选择博弈
现在仍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并继续沿用上述假设,探索在建立“跨地区协调机制”前提下,京津冀三地发展策略的选择过程以及之间的合作可行性。如果假定在跨地区协调机制下对实施创新性发展策略的地区给予减免税收、鼓励商品自由流动等优惠政策,则其创新行为会使收益增加b(b>0),从而形成如下收益矩阵(见图2)。通过分析可知,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创新发展策略,创新发展策略),其均衡收益为(A+b,A+b),且均衡收益明显增加了,即A+ b>A。由此可见,在“跨地区协调机制”的引导下,京津冀各地通过实施创新性的开放发展策略,会获得比最初更大的收益,最终形成“多赢”的理想结局。
三、促进“郑汴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政府、企业协调机制
完善两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建立区域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两市拟推行的重大改革措施、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提前告知对方,力争同步实施、同步推进。鼓励两市所辖县区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对口帮扶或干部互派、交流挂职。从经济一体化入手,积极推进两城市各个层面的合作关系,打破行政区域划分,以产业为主线,以利益为纽带,整体规划,集中开发,滚动发展。省政府要将“郑汴经济一体化”打造成一个品牌,不断提高自身“软实力”。
2.制定区域补偿政策
建议成立“郑汴一体化”合作公用基金,目的在于使得任意一方不要因为暂时的利益损失而放弃合作,通过补偿的方式,使得短期利益也得到保障,从而有利于保持合作的持久性。对积极配合“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企业、单位、个人进行利益补偿,减少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统一规划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商议利益补偿问题。可以采用减免税收、鼓励商品自由流动、减免门店租金等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企业投资补偿制度,充分发挥税法的调控作用和政策性银行的扶持作用。
3.转变政府职能
应该逐步把地方政府行政与市场运作分隔开来,保持企业家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与企业形成新的分工关系。通过完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遵循市场秩序公平性,提供各种社会公共品,来间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政府的作用在于当好“规则制订者”和“守夜人”:一方面创造促进竞争的条件;一方面要维护竞争的公平。也就是打造一个能够促进竞争公平、公正、公开、有效进行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此外,政府的作用还在于弥补市场功能的缺失和不足,保持和维护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高效运转。
4.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下转65页)(上接45页)对接,建立共享的个人账户信息档案和账务结算系统,推动人口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二是实行郑汴公交一卡通,推动两市公交实现互通,真正实现公交同城。三是取消两市间长途资费,实行单一区号,真正实现电信同城。四是重点围绕实现票据同城结算、异地贷款、出口企业开立经常性外汇账户、进口付汇备案视为同城业务办理等问题,推进金融同城。五是实行市民待遇均等化,居民所享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不应受户口所在地的限制。六是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科技资源共享程度,包括机构统筹设置、相互间设立分支机构、建设通过资产整合形成的紧密型医院集团或通过合约形成的医疗合作网络等;两市学校均可在对方有条件地开设分校,并在生源调剂、师资共享等近期可以突破的领域率先实现异地合作,以尽可能地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5.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跨地区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
一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如各地车辆收费、车辆管理以及旅游专车管理等事宜,都应标准一致;二是确立双方共认的产品质量认证、技术标准、农副产品检测以及产品检验等标准体系,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打破市场壁垒;三是实现人才流动自由、技术产品、产权市场的统一;四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投资者的商务成本,在区域内真正显现出“洼地效应”。出台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避免区域内两城市之间为吸引外资发生恶性竞争;五是要着力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与竞争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博弈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博弈的理性结局应该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即其中每一个参与人均不能因为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利。换一种说法就是,其中每一个参与人选择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所选策略的最佳反映。在“郑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希望郑州和开封这两个“参与人”能够选择对整体来讲获利最大的决策,通过“郑汴一体化”来达到“共赢”的目标。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张洁.郑州对中原都市圈辐射能力检验及一体化战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7).
[2] 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03).
[3] 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2003,(02).
[4] 谢晓波.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06.
[5] 季燕霞.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博弈论分析[J].江汉论坛,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