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马丁·伊登》与《觉醒》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部最具影响力的悲剧小说,书中的两位主人公的极其相似而充满悲剧性的命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平凡人在与社会进行抗争时的渺小且具有超越生命悲剧的勇敢无惧。马丁与埃德娜在与命运做斗争的过程中勇敢地成就自我,做出生命的抉择,最终寻求到心灵中最无畏、最自由的那份净土。二人的命运结局并不是悲剧的独奏而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对悲剧命运超越的勇敢者之歌,尽管这的确是一个时代悲剧的挽歌。
关键词: 马丁·伊登埃德娜悲剧自由
《马丁·伊登》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取材于作者早年特别是1898—1899年间成名的经历。该作品以深刻细腻的描写反映了一个具有超强意志的劳动阶层的水手马丁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名作家的辛酸历程,但是他却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自杀。这部小说的自杀结局奠定了这本小说的悲剧性基调,揭示了主人公马丁注定破灭的美国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麻雀变凤凰、一夕成名、由穷小子到富翁的美梦,他们深信人人都被赋予了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只要不懈努力,奋力拼搏,就一定能获得财富,以及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美国梦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心中,使得大众盲目地乐观,沉醉于一个幻梦之中。杰克·伦敦却以锐利的目光和深刻独到的见解鞭笞了美国梦的虚幻和廉价,剖析了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人应该跟随心底最本真的感受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随波逐流,被世俗的框架限制了行动的自由,遮蔽了自己选择的天空。《觉醒》是美国19世纪末现实主义女作家凯特·肖邦具有“惊世骇俗”的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书中描写了一个拥有令人称羡的家庭的年轻少妇埃德娜,在外界因素和自身反叛性格的促使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走上了一条在当时男权社会中被看成是有违妇德、罪不容恕的不归之路。埃德娜拼命追寻自我、独立、女性的尊严和社会身份的认同,但却在一切无果的绝望和沮丧中自溺于大海。我们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埃德娜美国梦的破灭。马丁和埃德娜最初对自己处境产生不满从而试图改变的外在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爱情的憧憬,然而在他们追寻自己所爱的同时,认识到自我生存的本真状态,认识到生存的有限情境,体味到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追随自己内心所想的那份勇气和自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能动的行为。
杰克·伦敦和凯特·肖邦两位现实主义作家不约而同地为自己笔下的两位斗士式的主人公选择了自溺于大海的死亡性结局,这无疑表现出作者们以死亡的情境为背景对这个看似面带微笑却无比残酷和荒谬的时代和社会所进行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个人渺小的力量注定要湮没在世俗的洪流中,攀岩峭壁的勇士即使会凌当绝顶也一片心寒,那从低处仰望的胜境原来是一场虚空,一个人毕竟不可能完全摆脱他客观生存环境的制约。有人认为肖邦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于时代的一定程度的妥协,埃德娜在离经叛道、违背妇德后的最终下场就是既无法回到过去又无法立身于当前,死亡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在她的心里,对自由、爱情、独立和尊严的强烈渴望已经使她无法再重新沦入到貌合神离的牢狱般的乏味婚姻中,而她所追求的却又不容于男权社会。女性被社会所设定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对自己的丈夫怀有一种仰慕和顺从,给自己的孩子无限的疼爱。生育和操持家务似乎是女性恒定的角色,而这些都是埃德娜所无法忍受的。而马丁·伊登较之埃德娜,其行为似乎可以被人们接受,因为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竭的热情和钢铁般的意志是美国人所推崇的。但是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却是一个如埃德娜一样悖逆传统、离经叛道的美国梦的追寻者,他的梦是追寻自我的自由之梦,与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一夕暴富、万人景仰、地位显赫已经是风马牛不相及了。马丁希望赚到很多的钱是因为他想获得更大的自由,不必为三餐所累。当露丝以勃特勒先生成功的事迹激励他的时候,他却嗤之以鼻,因为对他来说如果成功的代价就是要损毁身体和丧失生活的乐趣,那他宁愿不要这种成功,由此可见,他有他自己对美和生命的理解。正如他自己的宣言一样:“我就是我,即便是全人类一致的意见我也不想服从,不想改变我的审美趣味。如果我不喜欢一件东西,我就是不喜欢。就是这么一句话,我找不到天底下任何理由来假装喜欢它,就因为我的大多数同类喜欢它,或者装作喜欢它。有关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不会跟着时髦走。”①马丁·伊登在成名后感到无限的悲哀,同时感觉自己回不到从前了,因为在他和旧时的同伴之间横亘着成百上千本书,对于他以前的生活方式他已经是一个陌生人了。他的功成名就已经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在无边无际的思想王国里跋涉得太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已经使他既无法回到过去兽性一般但逍遥快活的底层劳动大众的生活中,又无法附和资产阶级空洞、虚伪和庸俗的价值观。阶级身份的跨越并不是简单的,对于那些极度追求物质成功的人似乎是可能的,但是有时却要以精神原则的丧失为代价。而对于那些英雄式的拥有美好的和崇高理念的人来说,这可能是终身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西方社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物质财富极度增长,巨大的物质膨胀使得人类的整个生存领域湮没在物欲横流的浪潮中。物质的追求替代了更高意义上的精神的追求,人类精神的家园遭到无情的放逐,传统的精神理想如纯真、善良、崇高、真诚、爱等都变成物质沙漠中的绿洲。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其《致恰达耶夫》中所写的那样: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就是青春的欢乐,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虽然埃德娜和马丁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但是他们并没有被世俗的恶浪击倒,他们悲剧性地自溺于大海的结局虽然使他们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是他们却通过自己充满勇气的行为和自由的选择完成了自我的追寻和对时代悲剧的超越。“初看起来,以任何代价求取生存的意志似乎表明了生命力的顽强坚执。但是,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不经任何怀疑和问询就顺从于坚持自己被指定的、成为习惯存在的身份的标记。相反,逃避生命最初看来可能像是胆小害怕,但是只要人被迫过着毫无尊严的生活,除了死亡的恐惧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使人眷恋生活,那么追求死亡就可能是无畏无惧的”。②埃德娜和马丁·伊登在生存的世界中感到无比的窒息,自我已经在世俗的礼教和道德评判中丧失殆尽,自由之神遥不可及,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死是不痛苦的。是生,这种可怕的、使人窒息的感觉是生的巨痛;是生给予他的最后一击”。两位作家在描写最后的场景时并没有使用任何清晰直接的词语来直言两位主人公的死亡,从中能够看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个人抗击命运的勇敢行为并不抱悲观绝望的态度。“当新方式逐渐显露,旧方式还仍然存在着。面对尚未消亡的旧生命方式的持久力和内聚力,新方式巨大突进最初注定要失败。过度阶段是一个悲剧地带”,“在最后的狂暴中,旧方式重新集结起全部力量,他所能摧毁的,惟有英雄,那新生命方式的第一个伟大人物。新方式随后的突破就不再是悲剧的了,它将获得成功”。③杰克·伦敦和凯特·肖邦选择主人公自溺于大海的结局揭露的是整个时代命运的悲剧,奏响的却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凯歌,他们对全人类所呐喊的是:“行动吧,勇敢地成为你自己!”
“所有人必须面对他的有限,并从能力的极限回顾反省,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有些限制他能够突破、克服;有些则可以通过心灵的感知并凭借由符号象征而获得的推断去超越;可仍有一些限制他既不能突破,又超越不了。不过,即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重要的。一个人的失败可以为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换取超越性的象征意义”。④马丁·伊登和埃德娜为了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并承担起一切由此带来的后果。埃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罗伯特的追求,使她对爱情有了重新的憧憬,而马丁·伊登也是由于露丝的出现才萌发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他们因为爱情而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不完满性并且勇敢地行动起来以求现状得以改变,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体味到自己生存的有限情境和自我实现的无限可能性。因此,美好的爱情理想只是海市蜃楼或者是镜花水月般的触发点,追求的过程是一条荆棘丛生炼狱般的坎坷之路。“在人穿越煎熬、痛苦、死亡等有限情境时,由于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事实的坦然接受,他得以超越这些情境,体认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但是由于有自由与超越,人的有限性就不同于世上其它事物的有限性,尽管他会在忧惧中经验到空无,人仍然有可能通过选择属于自己的存在而肯定自己”。⑤
注释:
①[美]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16.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易春译.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7:78.
③同上,P78.
④同上,P35.
⑤同上,P17.
⑥同上,P157.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易春译.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7.
[2]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美]凯特·肖邦.觉醒.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司有仑.生命·意志·美.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6]毛崇杰.存在主义美学与现代派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7]萨特.萨特文集·文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柳鸣九主编.[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西方文艺思潮论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关键词: 马丁·伊登埃德娜悲剧自由
《马丁·伊登》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取材于作者早年特别是1898—1899年间成名的经历。该作品以深刻细腻的描写反映了一个具有超强意志的劳动阶层的水手马丁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名作家的辛酸历程,但是他却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自杀。这部小说的自杀结局奠定了这本小说的悲剧性基调,揭示了主人公马丁注定破灭的美国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麻雀变凤凰、一夕成名、由穷小子到富翁的美梦,他们深信人人都被赋予了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只要不懈努力,奋力拼搏,就一定能获得财富,以及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美国梦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心中,使得大众盲目地乐观,沉醉于一个幻梦之中。杰克·伦敦却以锐利的目光和深刻独到的见解鞭笞了美国梦的虚幻和廉价,剖析了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人应该跟随心底最本真的感受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随波逐流,被世俗的框架限制了行动的自由,遮蔽了自己选择的天空。《觉醒》是美国19世纪末现实主义女作家凯特·肖邦具有“惊世骇俗”的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书中描写了一个拥有令人称羡的家庭的年轻少妇埃德娜,在外界因素和自身反叛性格的促使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走上了一条在当时男权社会中被看成是有违妇德、罪不容恕的不归之路。埃德娜拼命追寻自我、独立、女性的尊严和社会身份的认同,但却在一切无果的绝望和沮丧中自溺于大海。我们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埃德娜美国梦的破灭。马丁和埃德娜最初对自己处境产生不满从而试图改变的外在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爱情的憧憬,然而在他们追寻自己所爱的同时,认识到自我生存的本真状态,认识到生存的有限情境,体味到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追随自己内心所想的那份勇气和自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能动的行为。
杰克·伦敦和凯特·肖邦两位现实主义作家不约而同地为自己笔下的两位斗士式的主人公选择了自溺于大海的死亡性结局,这无疑表现出作者们以死亡的情境为背景对这个看似面带微笑却无比残酷和荒谬的时代和社会所进行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个人渺小的力量注定要湮没在世俗的洪流中,攀岩峭壁的勇士即使会凌当绝顶也一片心寒,那从低处仰望的胜境原来是一场虚空,一个人毕竟不可能完全摆脱他客观生存环境的制约。有人认为肖邦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于时代的一定程度的妥协,埃德娜在离经叛道、违背妇德后的最终下场就是既无法回到过去又无法立身于当前,死亡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在她的心里,对自由、爱情、独立和尊严的强烈渴望已经使她无法再重新沦入到貌合神离的牢狱般的乏味婚姻中,而她所追求的却又不容于男权社会。女性被社会所设定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对自己的丈夫怀有一种仰慕和顺从,给自己的孩子无限的疼爱。生育和操持家务似乎是女性恒定的角色,而这些都是埃德娜所无法忍受的。而马丁·伊登较之埃德娜,其行为似乎可以被人们接受,因为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竭的热情和钢铁般的意志是美国人所推崇的。但是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却是一个如埃德娜一样悖逆传统、离经叛道的美国梦的追寻者,他的梦是追寻自我的自由之梦,与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一夕暴富、万人景仰、地位显赫已经是风马牛不相及了。马丁希望赚到很多的钱是因为他想获得更大的自由,不必为三餐所累。当露丝以勃特勒先生成功的事迹激励他的时候,他却嗤之以鼻,因为对他来说如果成功的代价就是要损毁身体和丧失生活的乐趣,那他宁愿不要这种成功,由此可见,他有他自己对美和生命的理解。正如他自己的宣言一样:“我就是我,即便是全人类一致的意见我也不想服从,不想改变我的审美趣味。如果我不喜欢一件东西,我就是不喜欢。就是这么一句话,我找不到天底下任何理由来假装喜欢它,就因为我的大多数同类喜欢它,或者装作喜欢它。有关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不会跟着时髦走。”①马丁·伊登在成名后感到无限的悲哀,同时感觉自己回不到从前了,因为在他和旧时的同伴之间横亘着成百上千本书,对于他以前的生活方式他已经是一个陌生人了。他的功成名就已经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在无边无际的思想王国里跋涉得太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已经使他既无法回到过去兽性一般但逍遥快活的底层劳动大众的生活中,又无法附和资产阶级空洞、虚伪和庸俗的价值观。阶级身份的跨越并不是简单的,对于那些极度追求物质成功的人似乎是可能的,但是有时却要以精神原则的丧失为代价。而对于那些英雄式的拥有美好的和崇高理念的人来说,这可能是终身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西方社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物质财富极度增长,巨大的物质膨胀使得人类的整个生存领域湮没在物欲横流的浪潮中。物质的追求替代了更高意义上的精神的追求,人类精神的家园遭到无情的放逐,传统的精神理想如纯真、善良、崇高、真诚、爱等都变成物质沙漠中的绿洲。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其《致恰达耶夫》中所写的那样: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就是青春的欢乐,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虽然埃德娜和马丁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但是他们并没有被世俗的恶浪击倒,他们悲剧性地自溺于大海的结局虽然使他们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是他们却通过自己充满勇气的行为和自由的选择完成了自我的追寻和对时代悲剧的超越。“初看起来,以任何代价求取生存的意志似乎表明了生命力的顽强坚执。但是,它也可以被看成是不经任何怀疑和问询就顺从于坚持自己被指定的、成为习惯存在的身份的标记。相反,逃避生命最初看来可能像是胆小害怕,但是只要人被迫过着毫无尊严的生活,除了死亡的恐惧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使人眷恋生活,那么追求死亡就可能是无畏无惧的”。②埃德娜和马丁·伊登在生存的世界中感到无比的窒息,自我已经在世俗的礼教和道德评判中丧失殆尽,自由之神遥不可及,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死是不痛苦的。是生,这种可怕的、使人窒息的感觉是生的巨痛;是生给予他的最后一击”。两位作家在描写最后的场景时并没有使用任何清晰直接的词语来直言两位主人公的死亡,从中能够看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个人抗击命运的勇敢行为并不抱悲观绝望的态度。“当新方式逐渐显露,旧方式还仍然存在着。面对尚未消亡的旧生命方式的持久力和内聚力,新方式巨大突进最初注定要失败。过度阶段是一个悲剧地带”,“在最后的狂暴中,旧方式重新集结起全部力量,他所能摧毁的,惟有英雄,那新生命方式的第一个伟大人物。新方式随后的突破就不再是悲剧的了,它将获得成功”。③杰克·伦敦和凯特·肖邦选择主人公自溺于大海的结局揭露的是整个时代命运的悲剧,奏响的却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凯歌,他们对全人类所呐喊的是:“行动吧,勇敢地成为你自己!”
“所有人必须面对他的有限,并从能力的极限回顾反省,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有些限制他能够突破、克服;有些则可以通过心灵的感知并凭借由符号象征而获得的推断去超越;可仍有一些限制他既不能突破,又超越不了。不过,即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重要的。一个人的失败可以为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换取超越性的象征意义”。④马丁·伊登和埃德娜为了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并承担起一切由此带来的后果。埃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罗伯特的追求,使她对爱情有了重新的憧憬,而马丁·伊登也是由于露丝的出现才萌发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他们因为爱情而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不完满性并且勇敢地行动起来以求现状得以改变,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体味到自己生存的有限情境和自我实现的无限可能性。因此,美好的爱情理想只是海市蜃楼或者是镜花水月般的触发点,追求的过程是一条荆棘丛生炼狱般的坎坷之路。“在人穿越煎熬、痛苦、死亡等有限情境时,由于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事实的坦然接受,他得以超越这些情境,体认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但是由于有自由与超越,人的有限性就不同于世上其它事物的有限性,尽管他会在忧惧中经验到空无,人仍然有可能通过选择属于自己的存在而肯定自己”。⑤
注释:
①[美]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16.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易春译.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7:78.
③同上,P78.
④同上,P35.
⑤同上,P17.
⑥同上,P157.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易春译.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7.
[2]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美]凯特·肖邦.觉醒.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司有仑.生命·意志·美.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6]毛崇杰.存在主义美学与现代派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7]萨特.萨特文集·文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柳鸣九主编.[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西方文艺思潮论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