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早期认识,随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人学思想,最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综合考察《手稿》、《提纲》及《形态》这三部经典著作。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然关系;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018 — 03
人的本质思想是历代哲学家不断追问探究的重点问题。人作为通过感官和思维认识客体的主体,只有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然而,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时,较为关注的是《提纲》和《形态》。笔者认为,《手稿》《提纲》和《形态》这三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重要依据,三者间存在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如果割裂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就难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从而无法深刻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从“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转向“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纯粹的思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形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绝对精神”思想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都源自于绝对精神”,“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①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的存在得益于“自我意识”即“绝对精神”。他把人变成了自我意识的人。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开始意识到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不足,不能再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决定具体的现实世界,不能再以“唯心主义”认识人的本质,如果简单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精神的产物”,即人非现实的人而是虚假的人。在批判黑格尔“纯粹的思辨”的过程中,马克思并非全盘否定黑格尔的人本思想,看到了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合理性。但是劳动具有双面性,黑格尔只看到它积极的方面,却没有看到其消极的方面(异化劳动)。
马克思认为,人能动地改造自然是劳动积极方面的体现,通过改造自然维持自身的生存,其消极方面则表现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②人的本质特性正是在劳动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突显了出来。“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③“类特性”在这里是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专业术语。费尔巴哈把人的本性界定为“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等共性特征。但是费尔巴哈并非是唯心主义者,他在自然观上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的存在。在此,马克思虽然也认同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类的存在物。人与动物一样是“有生命的自然物”,生存与发展只能依附于自然界的物质条件,但是在人的类本质的判定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着明确的界限。费尔巴哈从经验自然科学上出发,也就是从当时的生物学分类上对人与动物进行划分,把人所具有的共同自然属性简单归为人的本质;然而,马克思则从劳动出发,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是一个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生产,把自然界改造为人设想的那种作品,享受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显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使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所以,马克思谈到“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①马克思原先是想通过劳动把握住人的本质,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人的劳动发生异化,人无法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本质理论与现实相悖。“如何实现人性的复归”也正是马克思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既批判了黑格尔“抽象精神的劳动”思想,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关于“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等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将劳动看成是实践活动去把握人与动物的区别,还在很大程度上对费尔巴哈的“类特性”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思想的相互抨击,马克思尚未成功突破费尔巴哈关于“人本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对人的影响力,所谈的人非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并未从现实社会关系出发去探索人的本质。
当时,虽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不成熟,但在《手稿》中已涉及“实践”的观点,看到“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比黑格尔仅在精神层面上认识人及费尔巴哈孤立看待人有了较大的超前性,其中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进一步研究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从“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走向“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提纲》中,彻底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开始由自然层面过渡到社会层面探索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在前面《手稿》的论述中,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为人的本质,一种能动改造自然的手段。然而,“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动”可谓是人的本能活动,可以作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作为人的本质的完善论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不可欠缺的重要部分。正因马克思看到了自己思想的缺陷,最终在《提纲》中深入剖析实践,实现了人学的真正转向。
《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开启正面批判的开端,认为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②马克思认为人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实践中必然会与社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因此,把握人的本质必须立足于“感性活动”,把人当作实践的主体认识世界,如果仅从直观的感觉出发,必然脱离认识人性的正确轨迹,无法站在科学立场上认识世界。这也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开始便带有感性直观色彩,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正因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引下,在宗教批判中费尔巴哈并未找到宗教异化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成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③费尔巴哈虽然把宗教从天上拉到地上,但是没有看到宗教自身也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也看不到他所阐述的“抽象的个人”,在现实意义上是归于“一定的社会形式”。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然关系;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018 — 03
人的本质思想是历代哲学家不断追问探究的重点问题。人作为通过感官和思维认识客体的主体,只有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然而,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时,较为关注的是《提纲》和《形态》。笔者认为,《手稿》《提纲》和《形态》这三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重要依据,三者间存在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如果割裂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就难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从而无法深刻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从“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转向“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纯粹的思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形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绝对精神”思想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都源自于绝对精神”,“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①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的存在得益于“自我意识”即“绝对精神”。他把人变成了自我意识的人。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开始意识到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不足,不能再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决定具体的现实世界,不能再以“唯心主义”认识人的本质,如果简单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精神的产物”,即人非现实的人而是虚假的人。在批判黑格尔“纯粹的思辨”的过程中,马克思并非全盘否定黑格尔的人本思想,看到了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合理性。但是劳动具有双面性,黑格尔只看到它积极的方面,却没有看到其消极的方面(异化劳动)。
马克思认为,人能动地改造自然是劳动积极方面的体现,通过改造自然维持自身的生存,其消极方面则表现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②人的本质特性正是在劳动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突显了出来。“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③“类特性”在这里是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专业术语。费尔巴哈把人的本性界定为“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等共性特征。但是费尔巴哈并非是唯心主义者,他在自然观上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的存在。在此,马克思虽然也认同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类的存在物。人与动物一样是“有生命的自然物”,生存与发展只能依附于自然界的物质条件,但是在人的类本质的判定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着明确的界限。费尔巴哈从经验自然科学上出发,也就是从当时的生物学分类上对人与动物进行划分,把人所具有的共同自然属性简单归为人的本质;然而,马克思则从劳动出发,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是一个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生产,把自然界改造为人设想的那种作品,享受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显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使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所以,马克思谈到“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①马克思原先是想通过劳动把握住人的本质,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人的劳动发生异化,人无法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本质理论与现实相悖。“如何实现人性的复归”也正是马克思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既批判了黑格尔“抽象精神的劳动”思想,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关于“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等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将劳动看成是实践活动去把握人与动物的区别,还在很大程度上对费尔巴哈的“类特性”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思想的相互抨击,马克思尚未成功突破费尔巴哈关于“人本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对人的影响力,所谈的人非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并未从现实社会关系出发去探索人的本质。
当时,虽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不成熟,但在《手稿》中已涉及“实践”的观点,看到“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比黑格尔仅在精神层面上认识人及费尔巴哈孤立看待人有了较大的超前性,其中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进一步研究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从“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走向“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提纲》中,彻底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开始由自然层面过渡到社会层面探索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在前面《手稿》的论述中,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为人的本质,一种能动改造自然的手段。然而,“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动”可谓是人的本能活动,可以作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作为人的本质的完善论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不可欠缺的重要部分。正因马克思看到了自己思想的缺陷,最终在《提纲》中深入剖析实践,实现了人学的真正转向。
《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开启正面批判的开端,认为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②马克思认为人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实践中必然会与社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因此,把握人的本质必须立足于“感性活动”,把人当作实践的主体认识世界,如果仅从直观的感觉出发,必然脱离认识人性的正确轨迹,无法站在科学立场上认识世界。这也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开始便带有感性直观色彩,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正因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引下,在宗教批判中费尔巴哈并未找到宗教异化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成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③费尔巴哈虽然把宗教从天上拉到地上,但是没有看到宗教自身也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也看不到他所阐述的“抽象的个人”,在现实意义上是归于“一定的社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