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化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nj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早期认识,随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人学思想,最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综合考察《手稿》、《提纲》及《形态》这三部经典著作。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然关系;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018 — 03
   人的本质思想是历代哲学家不断追问探究的重点问题。人作为通过感官和思维认识客体的主体,只有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然而,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时,较为关注的是《提纲》和《形态》。笔者认为,《手稿》《提纲》和《形态》这三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重要依据,三者间存在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如果割裂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就难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从而无法深刻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从“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转向“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纯粹的思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形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认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绝对精神”思想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都源自于绝对精神”,“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①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的存在得益于“自我意识”即“绝对精神”。他把人变成了自我意识的人。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开始意识到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不足,不能再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决定具体的现实世界,不能再以“唯心主义”认识人的本质,如果简单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精神的产物”,即人非现实的人而是虚假的人。在批判黑格尔“纯粹的思辨”的过程中,马克思并非全盘否定黑格尔的人本思想,看到了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合理性。但是劳动具有双面性,黑格尔只看到它积极的方面,却没有看到其消极的方面(异化劳动)。
   马克思认为,人能动地改造自然是劳动积极方面的体现,通过改造自然维持自身的生存,其消极方面则表现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②人的本质特性正是在劳动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突显了出来。“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③“类特性”在这里是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专业术语。费尔巴哈把人的本性界定为“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等共性特征。但是费尔巴哈并非是唯心主义者,他在自然观上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的存在。在此,马克思虽然也认同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类的存在物。人与动物一样是“有生命的自然物”,生存与发展只能依附于自然界的物质条件,但是在人的类本质的判定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有着明确的界限。费尔巴哈从经验自然科学上出发,也就是从当时的生物学分类上对人与动物进行划分,把人所具有的共同自然属性简单归为人的本质;然而,马克思则从劳动出发,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是一个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通过生产,把自然界改造为人设想的那种作品,享受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显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使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所以,马克思谈到“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①马克思原先是想通过劳动把握住人的本质,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人的劳动发生异化,人无法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本质理论与现实相悖。“如何实现人性的复归”也正是马克思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既批判了黑格尔“抽象精神的劳动”思想,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关于“理性、意志力和(爱)心等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将劳动看成是实践活动去把握人与动物的区别,还在很大程度上对费尔巴哈的“类特性”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思想的相互抨击,马克思尚未成功突破费尔巴哈关于“人本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对人的影响力,所谈的人非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人,并未从现实社会关系出发去探索人的本质。
   当时,虽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不成熟,但在《手稿》中已涉及“实践”的观点,看到“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比黑格尔仅在精神层面上认识人及费尔巴哈孤立看待人有了较大的超前性,其中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进一步研究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从“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走向“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提纲》中,彻底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开始由自然层面过渡到社会层面探索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在前面《手稿》的论述中,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为人的本质,一种能动改造自然的手段。然而,“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动”可谓是人的本能活动,可以作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作为人的本质的完善论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不可欠缺的重要部分。正因马克思看到了自己思想的缺陷,最终在《提纲》中深入剖析实践,实现了人学的真正转向。
   《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开启正面批判的开端,认为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②马克思认为人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实践中必然会与社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因此,把握人的本质必须立足于“感性活动”,把人当作实践的主体认识世界,如果仅从直观的感觉出发,必然脱离认识人性的正确轨迹,无法站在科学立场上认识世界。这也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开始便带有感性直观色彩,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正因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引下,在宗教批判中费尔巴哈并未找到宗教异化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成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③费尔巴哈虽然把宗教从天上拉到地上,但是没有看到宗教自身也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也看不到他所阐述的“抽象的个人”,在现实意义上是归于“一定的社会形式”。
其他文献
2008年江苏省高考改革给所有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最大亮点就是取消了“对话填空”,新增了“任务型阅读”题。这种题型是对文章的理解与在归纳概括文中信息基础上综合知识的考查。它的设置完全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是对阅读考试题型的革命性的改革。    一、“任务型阅读”(Task-based reading)的基本理据    在读的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的难易度,还取决于
湖南是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她气候宜人,水秀山青,是我国古人类重要的发源地和繁衍地。自古就有钟灵毓秀之说,雕塑艺术家罗泽仁,就生于斯长于斯。在这块厚土上,自古就多才俊人杰。湖南域内四十一个民族,多元的文化形态,异彩纷呈。“傩”系文化十分兴盛。即便是现代生活中,仍然保存并延续着。在祭祀、庆典、节假风俗、风土人情中,巫文明所衍生的“傩”系文化,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傩”系文化而产生的许
摘 要: 教学语言是体现教学功能的渠道之一,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要上好一堂生物课,教师应当集中展示其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科学的生动的课堂语言、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启迪思维的课堂提问和“画龙点睛”的结课等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 生物课 教学语言 课堂导入 课堂提问    前几个月,赣州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次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这次公开课。经过两三天的认真备课,我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被置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中,提到“文化立国”的战略高度,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上升到引领文明进步的高度。  文艺座谈会,当首推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一次座谈会,开启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
落魄编剧找到恐怖灵感  迈克尔·罗斯是美国北卡莱罗那州的恐怖片编剧,2006年的《游客止步》上映后票房惨淡,从此沉寂萎靡。他每天都在酒吧买醉,接触三教九流,希望能找到灵感,创作一部惊世名作,一举成名。  这天,他在酒吧邀约金发美女,共度良宵,刚告成功,突然看见她垫酒杯的报纸露出一个标题,立即被吸引,他给美女重买了杯酒,顺手将报纸拿在手里。  那是3月24日的《华尔街日报》,纽约长岛一栋因谋杀案而成
赵灵均[东北师范大学] 《E小调的随想》 综合材料40×180cm 导师:李东江  作品点评:作品以拉长的人体四肢。增强了舞蹈动作“支条”般的运动感。在简洁的几何式造型语言中,使这组作品的主题表达得富有节奏,体现出作者在当下造型语言趋于某种雷同化状态下的独到视觉思考。  赵文[湖北美术学院] 《潮》 木85cm×24cm×20cm 导师:项金国作品点评:作品造型简洁,概括,作者以大的块
编者按:  2020对于每一位中国人都是刻骨铭心的。一进人年初就与新型冠状病毒遭遇,随即,一场人类针对新冠病毒的阻击战、总体战全面打响:成千上万身着白衣的英雄儿女,奔赴救治战场,迎面而上;背对着他们,则是干家万户中每一位中国人的疫情防控战。在这场总体战中,没有前后方的界限,前方的行动是战斗,后方“呆着别动”同样是战斗!所有的中国人背靠着背,肩并着肩,正共渡难关。  自从防控总体战打响以来,我们的广
内容摘要:本文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形神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中国雕塑家在塑造城市雕塑人物形体时从“形似”向“神似”转变,用中国文化概括的“写意”手法表现高度的意象之美。无论是“以形塑神”还是“重意略形”均没有重神轻形之意,雕塑家的目的是让人物雕塑更好的融入城市空间,既能显现时代文化气息,又能引发公众的互动与共鸣。  关键词:以形塑神、重意略形、人物雕塑、城市空间  雕塑在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
1978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开启了中国雕塑发展的新世代。  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通过高考, 年中招收了77.78两级近百名雕塑专业新生。这批入校年龄跨度15岁到30岁的雕塑新军,40年来,伴随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大潮,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事业的代中坚!  2017年在青岛的雕塑展上,与广美的吴雅琳教授等同道聊到18年是我们高考入校四十年,可以此契机筹办从雕塑角度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雕塑展。后
摘要: 本文从“养不教,父之过 ”引出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必然性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家庭教育父性教育必然性特点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无数的文化教育典籍,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农耕文化“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重任完全落在了母性的肩上。南宋至今流传了700多年的《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