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后装放射治疗逆向优化算法的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528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报道三维后装放射治疗中一种可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算法的实现方法和结果。

方法

逆向优化算法(GBPO)使用标准的二次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中增加一个可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项,用驻留时间调制因子(DTMF)调节驻留时间的变化幅度。回顾性研究15例使用了三管施源器(Nucletron part#189.730)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析DTMF与驻留时间标准差的关系,统计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HR-CTV D100%V150%,危及器官D0.1 cm3D1 cm3D2 cm3),评估GBPO计划和商用计划系统(采用IPSA算法)计划之间的差异。

结果

当DTMF<20时,驻留时间标准差迅速减小,在DTMF增加到100之后,驻留时间标准差无明显变化。GBPO计划的D100%(3.63±0.36)高于IPSA计划( 3.53±0.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 P<0.05),两种计划之间其他DVH参数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维后装放射治疗中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方法是可行的,采用GBPO制定的计划在靶区覆盖和危及器官保护方面与IPSA计划相似,GBPO可集成在三维后装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

其他文献
期刊
医学图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放射治疗过程中采用计算机体层成像(CT)进行靶区定位和勾画。为了从多个角度获取病变体信息,需利用医学图像多模态的优势。然而,获取多种模态的医学图像是比较耗费资源的,同时无法保证患者状态的一致性。医学图像跨模态转换,可以利用一种模态图像预测另一种模态图像。本文详细综述了基于CT图像的超声图像、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图像、正
目的设计适用脑转移瘤术中放疗的施照器并评估其剂量学特征。方法施照器设计首先通过模拟计算电子束经过一系列不同厚度散射箔后的散射角和剂量率,确定散射箔厚度;其次,建立散射箔位于不同高度的位置评估模型,通过计算模型表面平均能量方差,确定散射箔位置;最后,建立调节层几何结构特征与施照器表面剂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调制器的内表面特征。使用蒙特卡罗(MC)EGSnrc/BEAMnrc和EGS4/DOSXYZ程序完
目的使用斑马鱼观察中药复方四物汤对辐射损伤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明确斑马鱼是否可应用于中药对血液系统调控的研究。方法72只体重在0.14~0.20 g的4月龄成年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用于全部实验,首先取36只斑马鱼用于照射后血液发育动力学的变化观察,另外36只斑马鱼用于四物汤对照射后血液系统的干预作用研究。采用60Co γ射线照射,辐射剂量20 Gy,吸收剂量率97.33 cG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