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景与日常生活:西藏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书写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电视纪录片历经4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专题、译制、栏目等类型.以"新旧西藏对比"为框架,西藏电视纪录片以旧西藏的"时代悲剧",反衬并谱写新西藏的"时代喜剧",绘制了西藏大美自然景观、伟大的西藏历史变迁和建设成就,以及西藏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奋斗美、和谐美,形成了国家治藏"大传统"与西藏日常生活"小传统"交融相生的媒介景观.
其他文献
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就需要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提升,在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中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农村初中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紧密联系和交织.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全媒体传播体系是数字交往体系的中国化体现.综合对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认识,基于数字交往体系所建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具有两种特质:一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应以新型主流媒体、政务新平台等为主流交往主体,并重个体化交往;二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在重视内容主导性基础上,应兼顾不同平台间协同进行舆论引导的阵地主导性,进而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整体化、系统化地发挥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曾经表示,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不
新课标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针对高中教育体系方面也促进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主旨就是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针对学科理论基础知识进行传授,还要营造核心素养氛围,促进学
视觉化、碎片化、形象直观的短视频迎合了商业盈利、政治传播和日常沟通的需求而广为流行.短视频的发展之"径"呈现出狂欢与沉寂并存的动态演化.短视狂欢之"源"是政府的大力宣扬和运用、商业资本的注入和塑造、多元化文化氛围的包容、移动信息技术的支撑、受众多样需求的迎合.短视频的沉寂之"因"在于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在微观层面是文本良莠不齐与侵犯用户隐私,在中观层面是虚拟弱关系的入侵与受众消费异化,在宏观层面是短视频商品化与结构化导致的消费文化盛行、公共领域式微、阶层分化与固化、不可逆转的垄断趋势.应该采纳传播政治经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并不囿于狭义的女性问题,虽基于存在主义但做出部分修正,对于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等亦有独到的认识和新见."第二性"在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的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多元和流动的特质,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不同群体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基于贸易争端中刘欣与翠西·里根的话语往返,阐释从"约辩"到"对话"的"第二性"超越.超越"第二性"、差异中的平等和互为主体的共在,对于我国对外传播和更广阔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或有别样启示.
中国节日影像志是围绕众多中国传统节日而产生的一批样态新颖的人类学纪录片.以"深描"的方式打开时间的褶皱,以戏剧观进入节日的假定时空,以记录的身体和节日的身体形成创作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回到"节日本身",即立足节日固有的文化属性和特有的社会结构的理论自觉.
电视与互联网媒介之间的更新迭代遵循着媒介演进规律.研究采用媒介环境学的视角,结合国内外案例以及对电视内容和社交平台话题之间相关性的长期观测、记录,重新审视电视社交功能的变化.依据"媒介四定律",当互联网技术重构了媒介环境、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交往革命时,消弭时空的"脱域交往"获得"提升",从而战胜了传统的"在场交往"并导致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社交功能"过时".未来,智能传播技术的出现将成为破解电视与社交之间矛盾谜题的可能答案,以场景化媒体"逆转"人们的交往形式,推动电视社交功能"再现",将人机分离推向
两次世界大战中,大众传媒与现代战争互相塑造,研究者开始反思传统新闻的流弊,之后转向和平新闻倡导.创造性、非暴力、冲突转化的和平新闻理论与降级导向、解决导向的和平新闻理论的热烈讨论,协同和平新闻与好新闻的认识论哲学分歧,共同形成一个多元多重的思辨空间.和平新闻的研究应于比较视野中解决理论跨界问题,开拓符合我国国情的和平新闻理论.
网络修辞正走向公共修辞,却存在公共性缺失问题.发展伦理视阈下,网络修辞公共性缺失是技术理性超越政治理性和伦理理性,成为统治理性而发生作用的结果.因而我们要诉诸政治理性,保证网络话语秩序和社会权力秩序的同构性;诉诸伦理理性,还原修辞的认同性、实在性与公共性本质,以提升公众的公共修辞意识.只有技术理性、政治理性和伦理理性循环互动,才能使网络修辞公共性的实现得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