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教师培训,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实用性不强、脱离学校教育现场、增加教师的培训成本和负担等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青海是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省会西宁市与上海市浦东区结成友好城区,实施了“一百、三百”工程,即在上海挂职培训100个校长、300个骨干教师。这项工程确实为西宁教育增加了助推力,影响深远,但是要使广大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最根本的是立足本地实际,走以校为本之路。因此,西宁四中充分挖掘当地高校资源,与高校“联姻”,使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踏实。
总结发展经验,
成立教师发展学校
几年前,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西宁四中这所昔日辉煌无比的重点中学滑入了历史发展的低谷。在初步解决了班子问题、建设问题、管理问题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2001年9月,新课程全面推开后,教师们在新教材与老教法、新理念与旧思维、高要求与低水平的矛盾中苦苦挣扎,评价机制的滞后更让教师们无所适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师自身素质如何提升、校本教研如何开展、如何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等问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专家的“走穴”式培训或召开现场会,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寻求专家的长期支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应时而生。
2004年6月,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正式成立。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依托以青海师大教授为主的专家队伍,办学方向是“为四中的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价值,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其主要任务是:(1)强化新课程理念,优化校本教研。(2)通过课题带动,提高教研水平,实现科研兴校。(3)帮助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4)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改良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现代化。(5)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编辑出版校刊《四中新视窗》。(6)专家引领挖掘教育资源,拓宽发展平台。(7)建立实习基地,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8)启动名师工程。
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把教师的教学跟踪评价、教师培训进修、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学科竞赛、成果管理,以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育新秀评选管理等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机构,日常管理挂靠教研处。学校专门制定了《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每学期依据《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由教研处行使日常管理职能。
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共聘请青海师大各系著名教授、青海省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外地专家学者共16人作为客座教授。同时,青海师范大学聘请西宁四中校领导为青海师大兼职教授。这为中学、高校互动建立了保障机制。
依托专家资源,
促进校本教研
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紧紧依托专家资源,从以下几方面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联席会议:《方案》中规定,每学期初,在西宁四中召开学校与各位专家的联席会议。会议重点内容是审核讨论本学期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的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校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及时修改计划并向专家反馈,保障实施。在联席会议上,还讨论有关学校深层次发展的问题,请专家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专家诊断:学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和开展教研活动的需要,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来校,现场听课或参加主题教研活动。然后,专家和教师坐在一起,由专家进行诊断,教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专家进行讨论。
●课题引领:教师们平时忙于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对课题研究有些陌生。于是,我们就从最贴近教师教育教学需求的课题,让专家“承包”相应课题的引领工作,学校保障课题经费,并逐渐增加课题的数量和参与课题的人数。2006年,在专家的帮助与支持下,我校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的研究任务。
●教学互动:每学期,青海师范大学和西宁四中都有对方教师到本校进行讲课或讲座的计划。根据计划,我校每学期安排3名~5名教师登上大学讲坛,介绍“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实践指导”等实践经验。大学教授则到四中开设“如何做课题研究”、“写作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心理学辅导”等专题讲座。这种互动促进了四中“名师工程”的实施。
●办刊交流:教师发展学校成立后,为了给广大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校拨出专项经费,出版《四中新视窗》,成立由专人负责的编委会,每季一册。该刊的办刊宗旨是“为教师发展而创,为校本教研而生,为校园文化而辟,为学生成长而办”。《四中新视窗》开办以来,兄弟学校师生纷纷投稿,该刊现已成为反映四中特色的一个窗口。
互动合作,双赢发展
中学与大学、教师与教授有着互动与合作的愿望,中学、大学互动是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双方成为教育研究的共同体势在必行,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现实结合。一方面,中学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平时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的理论修养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现在,师范大学的教育目标与基础教育的实践要求似乎越来越远,师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太适应中小学的需求。大学闭门造车、教授做书斋学问的现象依然存在,理论脱离现实的土壤。这就需要双方互动合作,双赢发展。
为了促进师范生的快速成长,使这些“准教师”更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我们将四中作为青海师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师大和四中共同开发了“师大学生发展性实习”课题研究项目,让师大在校生在整个大学阶段跟踪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实践证明,这些学生毕业后,比较熟悉基础教育的改革情况,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缩短了到学校后的成长周期,此项实验得到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
(编辑许丽艳)
总结发展经验,
成立教师发展学校
几年前,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西宁四中这所昔日辉煌无比的重点中学滑入了历史发展的低谷。在初步解决了班子问题、建设问题、管理问题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2001年9月,新课程全面推开后,教师们在新教材与老教法、新理念与旧思维、高要求与低水平的矛盾中苦苦挣扎,评价机制的滞后更让教师们无所适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师自身素质如何提升、校本教研如何开展、如何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等问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专家的“走穴”式培训或召开现场会,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寻求专家的长期支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应时而生。
2004年6月,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正式成立。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依托以青海师大教授为主的专家队伍,办学方向是“为四中的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价值,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其主要任务是:(1)强化新课程理念,优化校本教研。(2)通过课题带动,提高教研水平,实现科研兴校。(3)帮助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4)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改良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现代化。(5)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编辑出版校刊《四中新视窗》。(6)专家引领挖掘教育资源,拓宽发展平台。(7)建立实习基地,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8)启动名师工程。
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把教师的教学跟踪评价、教师培训进修、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学科竞赛、成果管理,以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育新秀评选管理等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机构,日常管理挂靠教研处。学校专门制定了《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每学期依据《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由教研处行使日常管理职能。
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共聘请青海师大各系著名教授、青海省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外地专家学者共16人作为客座教授。同时,青海师范大学聘请西宁四中校领导为青海师大兼职教授。这为中学、高校互动建立了保障机制。
依托专家资源,
促进校本教研
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紧紧依托专家资源,从以下几方面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联席会议:《方案》中规定,每学期初,在西宁四中召开学校与各位专家的联席会议。会议重点内容是审核讨论本学期西宁四中教师发展学校的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校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及时修改计划并向专家反馈,保障实施。在联席会议上,还讨论有关学校深层次发展的问题,请专家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专家诊断:学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和开展教研活动的需要,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来校,现场听课或参加主题教研活动。然后,专家和教师坐在一起,由专家进行诊断,教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专家进行讨论。
●课题引领:教师们平时忙于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对课题研究有些陌生。于是,我们就从最贴近教师教育教学需求的课题,让专家“承包”相应课题的引领工作,学校保障课题经费,并逐渐增加课题的数量和参与课题的人数。2006年,在专家的帮助与支持下,我校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的研究任务。
●教学互动:每学期,青海师范大学和西宁四中都有对方教师到本校进行讲课或讲座的计划。根据计划,我校每学期安排3名~5名教师登上大学讲坛,介绍“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实践指导”等实践经验。大学教授则到四中开设“如何做课题研究”、“写作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心理学辅导”等专题讲座。这种互动促进了四中“名师工程”的实施。
●办刊交流:教师发展学校成立后,为了给广大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校拨出专项经费,出版《四中新视窗》,成立由专人负责的编委会,每季一册。该刊的办刊宗旨是“为教师发展而创,为校本教研而生,为校园文化而辟,为学生成长而办”。《四中新视窗》开办以来,兄弟学校师生纷纷投稿,该刊现已成为反映四中特色的一个窗口。
互动合作,双赢发展
中学与大学、教师与教授有着互动与合作的愿望,中学、大学互动是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双方成为教育研究的共同体势在必行,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现实结合。一方面,中学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平时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的理论修养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现在,师范大学的教育目标与基础教育的实践要求似乎越来越远,师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太适应中小学的需求。大学闭门造车、教授做书斋学问的现象依然存在,理论脱离现实的土壤。这就需要双方互动合作,双赢发展。
为了促进师范生的快速成长,使这些“准教师”更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我们将四中作为青海师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师大和四中共同开发了“师大学生发展性实习”课题研究项目,让师大在校生在整个大学阶段跟踪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实践证明,这些学生毕业后,比较熟悉基础教育的改革情况,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缩短了到学校后的成长周期,此项实验得到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
(编辑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