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fall_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主流需求。对于高校而言,跨学科教育就成了必须正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及现有问题,提出高校跨学科教育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高校跨学科教育 现存问题 对策
  一、跨学科教育的相关概念
  “跨学科”一词在英文中译为“Interdisciplinary”,与“交叉(学科)”是同一个单词,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跨学科”称作“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的文献中,指的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进行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教学或科研活动,既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各自学科领域的自身的交叉,又包含以上三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跨学科教育”,是指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作为理论依据,以解决综合性质的各类问题作为现实目标,进行具有应用问题定向性质和理论研究纵深性质的多学科教育。这种以学科群为教学单位的跨学科的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多元思维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高校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
  1.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都实行的是“专才”教育,高校专业在设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专业划分过细、各学科之間交流较少、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教学基础薄弱。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高学历人才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跨学科教育的出现,正好能弥补“专才”教育中的这些不足,有利于学生获取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在熟知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相邻学科领域,形成多样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2.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一的“专才”早已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对求职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认清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形势,变革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导理念,引入跨学科教学体系,由教学层面的变革深入到学校整体层面的全方位变革,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火需求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
  3.是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基于整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学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在不断更新,从而能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因此,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升自我。
  三、当前我国高校跨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专业发展观念制约改革步伐。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均是以学科专业体系为基础的单科专才培养模式为主,尤其是在理工科高校,这一问题更明显。学校基本按照传统的学科、专业来设立院系部门,这种细致的划分使得各学科、各专业之间资源划分过细,专业之间相互竞争大于合作。
  2.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想要获得较好的跨学科教育成果,教师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现阶段高校教师的知识较为局限,除了本专业内的知识掌握较好之外,对跨学科的相邻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这就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无法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的教学指导,学生无法在高校课堂教学环节学到全方位的知识。
  3.跨学科教学资源缺乏合理利用。目前,我国的高校跨学科教育依然处于初步尝试的阶段,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实施跨学科教育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4.跨学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相较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依然相对较少。学校的教学经费来源单一,除了每年国家的固定投入之外,高校自身在筹集经费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跨学科教学的开展受到了牵制。
  四、促进高校跨学科教育发展的对策
  1.专业设置权限下放。要想实现跨专业教育的全面成果,首先必须将过去统一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设置权限进行下放,这也是高校自主办学权的体现。逐步实现将专业设置权限下放到各高校手中,让高校获得更多的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释放高校能动性。只有学习能够自主面向全社会的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和学科发展特性设置专业,跨学科教育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2.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学校应为教师创造自我提升的空间,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项跨学科的实验、项目、协会等,拓宽教师专业视野,鼓励教师组成团队参与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同时积极引进高新人才扩充现有教师队伍,优化教师整体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团队协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跨学科教学水平。
  3.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促进专业间合作。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各专业间应打破过去层层分明的壁垒,促进专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因此,高校应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调整或合作,拓宽现有的专业口径,增加相邻专业的课程设置。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需求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教材使用上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改革一些已经不适合现实需求的教材,为学生的跨专业培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4.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应在保障其自身原有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校际、院际合作,充分利用相互间的仪器、设备、教学资源等。另外,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补充,比如“慕课”、“微课”等形式,都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还可更多地引入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校企合作,将人才直接与目标企业进行对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钱佩忠,李俊杰.高校跨学科教育组织的建立及其运行[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李文鑫,黄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急性、亚急性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ST)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及临床预防和治疗。 实验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到2004年12月导管室共行冠状动脉介入(PC
摘 要: 作者提出转化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变通,从“重教”转化为重视学生的“发现”,引导中学生在生物的海洋里遨游,在生物的世界里成长。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生物 教学艺术 变与通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但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却滞后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把握住初中生的心理组织初中生物教学,是构建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无止境,在知识的海洋里,有很多
目的:心脏病的死亡率在我国跃居前列,室速、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根本原因。CAST(心律失常抑制试验)和SWORD(口服d-索他洛尔试验)等提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
目的:膜迷路积水是梅尼埃病的病理基础,能由醛固酮诱导产生,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研究组蛋白H3K79甲基化转移酶Dot1l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模式及醛固酮对Dot1l在豚鼠耳
摘 要: “学案”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材料依据,“学案”的编写质量关乎教学效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从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学案编写的具体步骤及要求等方面阐述观点。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学案 编写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案”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下,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编写的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的学习材料。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强
摘 要: 化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初中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国内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主要以书面题目的解答为主,化学教学涉及的知识需要很多抽象的理解,如反应的现象、反应的条件、反应的机理、反应的操作等方面,这一系列抽象知识在化学中都可以通过同一种方法表达出来,这就是——化学方程式。由此可见化学方程式对于整个初中化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甚至不只是初中,高中化学教学中方程式的重要性也有增
摘 要: 速录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对人才有着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本文主要对速录专业进行研究,对速录专业“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 速录专业 “三个一”人才培养  根据众多市场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众多中大型企业或机关等都对速录人才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保证速度不低于每分钟200字。就目前来看,速录专业的人员的就职岗位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