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到底有多了不起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yangkai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昂纳多又一次优雅地沉殁在了水里——只是这一次不是在《坦塔尼克号》出事的冰凉的大洋里,而是倒在了自家海边别墅的泳池里──这个角色名叫盖茨比。
  3D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奢华──原来别墅是可以盖这么大、花园是可以这么漂亮、摆设是可以这么讲究的,原来住家是可以像“天上人间”那样,夜夜笙歌艳舞而且来者不拒的。
  乐队、美女、舞池,还有无数不请自来、喜欢一醉方休的宾客,几乎将这栋庞大的海边别墅变成了酒池肉林的不夜城。好玩的是,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却几乎都不知道房主盖茨比到底是谁,很多人连见也没见过,有的只是关于盖茨比的种种谣传。然而,无论官谣还是民谣,盖茨比却始终云遮雾绕,真人不露相──也真让人们长了见识,原来人物出场居然也是可以这么铺张的。
  以为盖茨比亮相的一刻,会是佳丽簇拥、鼓乐齐鸣,所有的灯光都聚焦他一个人身上。可是,他偏偏微服私访似地早就潜伏在那些红男绿女之中。遇到他,纯粹像一次意外,哪里知道仍是来自主人盖茨比的精心安排。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盖茨比,让人们对他的“了不起”的背景充满了期待。他是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的将军,还是富可敌国的商人?是身世煊赫的官二代,还是血统高贵的名门之后?抑或是杀人越货、血债累累的黑社会头子?
  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身世越是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时候,疑点也就越大。因此,当盖茨比的情敌──戴西的丈夫汤姆说要对他的背景查个究竟的时候,我们那一刻的心情就像看到《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再次遇到了那个可恨的警长沙威,知道大事不妙。
  果然,盖茨比不堪一查。原来他出身低微,一文不名,后来靠着贩卖私酒发迹,才日渐坐大,成了如今这个貌似有头有脸的人物。
  1920年1月17日,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生效。根据这项禁酒令,凡是制造、售卖乃至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禁酒令意在遏止酗酒闹事、保护妇女儿童不受家庭暴力的伤害,但是却也给一些人带来巨大商机,他们通过贩卖私酒,从中渔利,发财致富,盖茨比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像他这样靠违禁走私发横财的人,不说一定会吃官司,至少并不光彩,应该低调慎行才是。怎么就那么张扬呢?
  事情很快有了答案,他是暴发户,但并不只为显摆。之所以宾客盈门、夜夜笙歌,原来只为了设一个局:吸引海岸对面东卵的前女友戴西的目光。这种筑巢引凤、曲线抱美的策略,可谓煞费苦心,也只有像他这样的大佬才能动出这样的脑筋。不过他大费周折的结果只是捞到和戴西几次肌肤相亲的幽会,最后非但没有完成和戴西正经八百成婚的夙愿,反而连自己的命也搭上,而戴西竟然一走了之,连他的葬礼也不来参加。
  盖茨比显然很失败。有人因此抱怨,实在看不出盖茨比到底了不起在哪里。
  3D《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自同名小说,批评者责备电影没有改编好。这话也许永远没错,尤其因为这是部得到艾略特和海明威首肯的作品,挑剔者永远掌握着主动权。就像后人画《蒙娜丽莎》,画得再好,也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大家一致认定,再没人能画出《蒙娜丽莎》原作所特有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改编总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在我看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改编已经非常成功了,不仅紧凑,而且人物的思想脉络也基本清晰,尽可能地照搬了原作。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要涵盖10万字小说,总得有所舍弃。实在放不下心,只有看了原作再看电影,或者看了电影再看原作。
  再回到“盖茨比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话题。
  这得从盖茨比认识戴西开始说起。可以这么说,五年前,当盖茨比还是个泰勒军营里的尉官,在他遇到戴西以后,他的价值观就此开始发生变化。戴西是他第一个认识的“大家闺秀”,像所有的穷光蛋走进豪门的那种感觉一样,一切都新奇得像个谜,“房子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神秘气氛,仿佛暗示楼上有许多比其他卧室都美丽而凉爽的卧室,走廊里到处都是赏心乐事,还有许多风流艳史”。他因此联想到“今年的雪亮的汽车”和“鲜花还没凋谢的舞会”。
  戴西在他眼里除了漂亮,便是高贵。他和她之间贵贱悬殊,不在一个层次。好在军服掩盖了他的卑微和寒酸,“他有意给黛西造成一种安全感,让她相信他的出身跟她不相上下——相信他完全能够照料她”。
  在他和戴西有了性关系后,他不仅觉得“他已经和她结了婚了”,并且“他发现他已经把自己献身于追求一种理想”。
  有人把他的这种理想翻译成“美国梦”,那就是,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好起来。对盖茨比来说,就是一定要富有,拥有与“大家闺秀”相匹配的物质条件,然后体面地跟戴西结婚。
  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他果然发迹了,尽管富得不太上台面,但不管怎么说,他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与戴西不相上下的身份,也有能力保证戴西过上体面的有钱人的生活。这以后他设局,将戴西从东卵引诱到西卵,然后迅速提出结婚,这还不算,他还亲自前往东卵,当着汤姆的面,要戴西挑明,她从来没有爱过汤姆……
  他对未来一厢情愿。尽管已经意识到戴西贪图享受,对金钱充满了欲望——但也许在他看来,这压根就算不了什么。他内心足够强大,强大到自信有他就有戴西的一切,强大到能让一个“连声音也充满了金钱”的女人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更强大的是,盖茨比已经被汤姆揭了贩卖私酒的老底,这时人人都知道戴西是断断不会跟他走了,但他居然还要等戴西的电话,还在责无旁贷地为戴西是否会被汤姆欺负而操心,他已经完全被自己脑海中所构造的幻想所控制了。
  这就是盖茨比的过人之处,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一往无前。
  其实,他和戴西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他们俩只可偷情而不可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电影中有細节暗示,书里写得更加明确,其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戴西“十分厌恶西卵,这个由百老汇强加在一个长岛渔村上的没有先例的‘胜地’……”这种厌恶来自她的骨子里,也就是通常的名门对暴发户的厌恶。
  只是盖茨比浑然不知,他还以为事在人为,只要自己努力、坚持,朝着既定目标,什么坎坷都能一跃而过。
  然而,有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这不,他终于还是栽了。
其他文献
朱海容是一位名人,一位草根名人。从1950年至今,他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关于吴文化研究、特别是吴歌的专著四十多部,达数百万字。他耗费心血整理出版了长篇吴歌、英雄史诗《华抱山》,创造了汉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填补了汉族无长卷英雄史诗的空白。2009年,《华抱山》全集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  前不久,一直关注故乡老友朱海容的我欣喜地收到他从故乡无锡寄来的《朱海容文集》,共计七卷。第一卷
一、没有围墙的花园洋房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我的高中同窗张祉瑠看到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红岩〉在日本》一文,给我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从此我们就鱼雁往还。1967年,祉瑠的外甥谢天吉到北京来串连,当时他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我们的两个孩子跟他相处得很快乐,当他要回去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非闹着让他带他们到青浦去找张阿姨不可。那段日子原本是孩子们有生以来最灰暗的日子:由于文革的干扰,差不多
牛津是个大学城,读书人多不奇怪,令我深感好奇的是牛津很多人一直执着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少牛津人坚持认为,只有这种掂着有份量、翻着有声音、闻着有墨香、看着不伤眼、读着有营养的文字纸张集合体才称得上是“书”。在牛津的日子里,无论乘汽车还是坐火车,总能看到有人在读书。甚至有一次在基督教会学院门口候车亭竟然看到整齐地排着一队老老少少的读书人,他们似乎不是在等车而是在等着进阅览室。  牛津街头的乞丐
写一部自己的文学史,是每一个文学研究者的梦想。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观,不同的研究者个体,对历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写,都是在“重写”,否则,写史就毫无意义。或者说,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话,那么,所谓“重写”更应该称之为“复写”,对他人的或当权者所确定的历史话语的鹦鹉学舌式的“复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重写文学史”基本上是一句废话。另一方面,如果文学观念和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