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文学研究及文学史写作问题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HH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一部自己的文学史,是每一个文学研究者的梦想。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观,不同的研究者个体,对历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写,都是在“重写”,否则,写史就毫无意义。或者说,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话,那么,所谓“重写”更应该称之为“复写”,对他人的或当权者所确定的历史话语的鹦鹉学舌式的“复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重写文学史”基本上是一句废话。另一方面,如果文学观念和历史观念更新的条件没有成熟,没有新的文学史观的形成,“重写文学史”的呼吁也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历史书写不是一个口号或宣言,不是一种呼吁,而是写作实践。在我看来,历史书写的要义,在于对过去时态的事件作出尽可能客观、公正和整体性的描述,而以史的视野来理解和描述一个阶段的文学,是对一个学者的文学观、史学观的整体检验,它需要写作者具有良好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以及对文学现象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关联的充分理解,还需要有强大的历史阐释能力。站在21世纪初来审视上个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任何描述和评价一段历史,始终是一个问题。质朴的史学家总以尊重史实,还原历史真相,让事实材料说话等相标榜。然而,如何让历史在重新书写中活过来,开口说话,却是历史写作的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史学家说:让材料说话。但材料却沉默不语。历史材料是永远不会主动开口说话的,让它说话的只能是历史的叙事者。在我看来,历史材料是否有言说能力,关键在于写作者本人是否有话可说,以及他是否掌握一种叙事话语,能让沉默的材料开口表达。历史写作者自己无话可说,如何能叫材料说话?写作者的历史书写,首先源自一种关于历史的言说冲动,这样他才会有话要表达。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材料来说话。这种间接话语的表达,实际上需要高超历史叙事能力。还有一层,就是话语风格问题。一个有独特话语风格的言说者,其无论谈论什么内容,人们都能分辨出他的声音。死气沉沉的教师爷腔调,哪怕他说的句句是真的,那也是假的,因为历史的现场是活的,而他的叙事却是死的。教科书式的历史书写,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学院里的那些文学教师之所以需要文学史,是因为要上这么一门课程,而且,学生们要考试。考试需要条分缕析、重点突出、明白好记。至于这些跟文学和历史有什么关系,师生们并不关心。课程考完了,文学史的使命也就结束了。这种文学史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学期,等到下一届学生的新学期开始,它又像虫子一样从冬眠中复苏,在课堂上开始新一轮的嘶鸣。如此循环往复。
  一些文学史书写者声称,近几十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好时期”,因此,文学史家大有可为。这种势利的想法,在我看来,跟文学无关,也跟历史无关。对一位史学家来说,一个时期的好与坏的评价,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历史书写并不在乎其对象是“好的”还是“差的”时期。有时,一个很糟糕的时代,倒有可能是最好的书写对象。况且,一个时代的“好”或“坏”,也未必就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的20世纪或许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但不是伟大的文学时代。可能正相反,這是一个渺小的文学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卑琐的文学时代。作为同时代人,我感到羞愧。但作为一位文学研究者,应该直面这一现实。历史研究不应排斥任何一个时期,哪怕是最最垃圾化的时期。非但如此,历史有时还偏偏对垃圾堆感兴趣。实际上,历史学家也跟捡垃圾的没什么两样。他们沉湎于那些历史的混乱、琐碎和污秽当中,寻找他所感兴趣的话题,并尽可能从这些垃圾中甄别出好的、善的、有价值的东西来。我所写的文学史,就是一部关于历史垃圾的分类存放的书。相对于那些有着历史洁癖的研究者而言,我更喜欢这种“环卫工人”式的工作。
  几年前,我接受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委托的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的“文革分卷”,我在我的研究生的协助下,花了半年多时间,搜集大量的文革文学材料。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图书馆里的文革史料要么残缺不全,要么被抛弃在某个角落里任灰尘掩盖。年轻的学生们对这段历史甚为陌生,起初几乎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么近的历史,这么重要的历史时期,就这么快成为遥远的陈迹,几乎跟史前时代的历史那么模糊。真是令人感叹。好在我本人在少年时代被灌输过不少文革的文学和文艺,或多或少有点儿印象,一些材料的寻找尚且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这样,勉强把那部“编年史”完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四卷),张健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这些工作,成为我日后撰写“文革文学史”《乌托邦文学狂欢》一书的前期准备。
  一部文学史,究竟是要阐释历史,还是要阐释文学,这是文学史写作的另一个难题,也是文学史写作中又一个根本性的悖论。文学史家总是说,要努力发掘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以揭示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潮流。然而,问题是,什么是“时代性”?什么是“时代潮流”?什么是“代表性”?还有,什么是“文学性”?这些概念,并不是“自明的”。但我倾向于认为,任何一种阐释,都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新的遮蔽。一个好的历史阐释者,并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需要知道自己所阐释的问题的边界何在,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阐释可能会遮蔽到问题的哪些层面,并将这些可能性充分呈现出来,留给别的阐释者从另外的层面去阐释。这就是历史的多重性、丰富性,也是世界敞开的多样可能性。历史叙事的真正魅力也在于此。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新稻90247系新乡市农科所以新稻85—12为母本、郑粳81754为父本于1990年育成的杂交粳稻新品种。 Xinxiao 90247 is a new hybrid japonica rice variety bred in 1990 by X
朱海容是一位名人,一位草根名人。从1950年至今,他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关于吴文化研究、特别是吴歌的专著四十多部,达数百万字。他耗费心血整理出版了长篇吴歌、英雄史诗《华抱山》,创造了汉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填补了汉族无长卷英雄史诗的空白。2009年,《华抱山》全集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  前不久,一直关注故乡老友朱海容的我欣喜地收到他从故乡无锡寄来的《朱海容文集》,共计七卷。第一卷
会议
会议
一、没有围墙的花园洋房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我的高中同窗张祉瑠看到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红岩〉在日本》一文,给我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从此我们就鱼雁往还。1967年,祉瑠的外甥谢天吉到北京来串连,当时他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我们的两个孩子跟他相处得很快乐,当他要回去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非闹着让他带他们到青浦去找张阿姨不可。那段日子原本是孩子们有生以来最灰暗的日子:由于文革的干扰,差不多
牛津是个大学城,读书人多不奇怪,令我深感好奇的是牛津很多人一直执着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少牛津人坚持认为,只有这种掂着有份量、翻着有声音、闻着有墨香、看着不伤眼、读着有营养的文字纸张集合体才称得上是“书”。在牛津的日子里,无论乘汽车还是坐火车,总能看到有人在读书。甚至有一次在基督教会学院门口候车亭竟然看到整齐地排着一队老老少少的读书人,他们似乎不是在等车而是在等着进阅览室。  牛津街头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