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易筮研究》简介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黎星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共326页,33.5万字。本书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推出的《藤山述林》丛书之一,主体由引言、正文、附录三部分组成。引言“先秦《易》学与先秦《易》筮研究”认为,周室贵族阶层视《周易》为卜筮圣典,因而,还原当时的用《易》场景、解《易》特征,包括筮官设置、筮法程式、象数意蕴等,乃是先秦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一章“《左传》《国语》易筮概述”认为,《左传》《国语》保存了今天所能见到的传世文献中最古老的包含具体情境的《易》筮实例及《易》论,这对于探索先民占卜文化、考辨《周易》的成书过程、研究春秋时期的解《易》特点、分析“象数”“义理”之初始状况等皆有重大意义。《左传》《国语》筮例涉及国运兴衰、君位承继、战争胜负、个人前途、子孙命运、婚姻嫁娶等诸多事项,展示了春秋时期政治、军事、社会、伦理等领域的独特风貌。
其他文献
易境,即易学蕴含的境界精神。中国文人画从审美观念到技巧法度,无不以易境为追求。易境的核心是太极,太极落实在文人画中,即是画的整体气蕴;象是《周易》之本,意象为易境之本体,是文人画思想理论的精髓;绘画讲究"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与易学的三才之道不无相通之处。"神"是易境的目的,经历代文人拓展、引申,《易传》的"神"逐渐发展为蕴含自然之道与变化之理的至高美学境界。文人画以气韵风神为核心,"意"即神之方、易之体;"仰观俯察"不仅是圣人画卦的方法,也是文人画传达易境的基
作为王阳明最早的亲炙弟子,楚中王门的代表人物蒋信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信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为达至此一体之境,蒋氏构筑了一套"知几"工夫论,将工夫的落实逼至心体发动之端倪与萌芽处。对蒋道林而言,"知几"即是保任心体而不使之逐物,"慎独"就是对独知的惺惺常觉,两者都意谓着在心体至微至寂之"几"上做功夫。因而,"知几"与"慎独"构成一体两面工夫论。
2019年10月20-21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中国哲学的传统及其现代开展——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张立文、陈鼓应、陈来、郭齐勇等100余位学者参会,美国著名汉学家田浩先生、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兼讲席教授刘大钧先生分别向大会发去贺词。与会学者们围绕张岱年先生的人格风范、学术思想、重要贡献及中国哲学、儒学、经学等各方面问题展开了全面而广泛的讨论。
期刊
中国哲学的概念在前中国哲学时期,就已在巫-礼文化的背景下,以模糊和野性思维的状态,存在于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巫术-占卜、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之中。这三种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都可以追溯到其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借助文字符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集体无意识"最终在民族共同体中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共同意识并升华为概念,进而必然要在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来。与巫-礼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哲学的意识与思维活动更多地保留了前综合意识原型与原始思维的活性,因而更具有隐秘的中和性与强大的扩充性。
2019年10月15日至18日,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主办,台湾中华易经学会、湖北省周易学会、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海峡两岸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及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安排专家举办主题报告3场,青年学者发表论文35篇,略作综述如下:三场专家主题报告。台北教育大学孙剑秋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易经》的研究方法"。孙教授从"明源流体系""立扎实根基"
受玄学玄风影响,魏晋易学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风貌。《周易》在该时期的社会功用更加广泛,主要体现为清谈之学、逞才之便、品藻之用、处世之道和占筮之据。本文以六朝志人小说最高成就《世说新语》为考察对象,分别从名士研《易》、学士习《易》、术士占《易》等角度对《周易》在魏晋的传播情状与社会功用进行综合考察。
随着近代大学成立,哲学成为中国文科领域的专业学科,自然得有中、西哲学史之论著。考察现今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论著对中国哲学内容的认定,并未完全脱离传统学术,范围涵括传统的经学、子学,但不免受西洋哲学史的影响。对中国哲学的起源的认定,主要分为最早的哲学与哲学正式出现前的思想两种认识。学界大抵认定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开端,且认为应交待孔子之前的上古思想。中国哲学史论著对上古思想与孔子哲学的关联多采取在孔子思想前先谈上古思想的形式。至于上古思想的论述,尤关注殷、周对"天"的信仰,透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亦藉用卜辞、
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陈启云先生于2020年12月1日逝世,享年87岁。陈启云,1933年5月5日生于广东电白县,1956年毕业于中国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后赴香港新亚研究所深造,师从钱穆先生,1960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问学于杨联陞先生。1967年博士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历史系任教27年,1994年转为加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并返台湾地区任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2002年转为台湾清华大学终身荣誉教授、讲座教授,2004年受聘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2005年受聘为南开大学陈省身讲席教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