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读为本,可激发学生读课文的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雕琢细节,使学生在文本的光芒中,品味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 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80
  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利于从读到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特级教师管建刚执教苏教版第十册课文《水》,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
  一、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教师对教材的挖掘要细致到位,真正浸入文本,准确把握教材,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自己的感悟,学以致用。
  对“如何教学《水》这篇课文,让学生既理解写什么,又掌握怎么写”这个问题,管老师直奔文本,扣住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十公里之外挑水的不易,感受水的珍贵,为感悟“下雨天洗澡”“用一勺水洗澡”做了铺垫。扣住文章的中心选材,事例将更生动,更感人,读后让人如身临其境。
  管老师采用以读品味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三次悟读句子,体会写作方法:第一次读,初读感知,读懂句子的意思;第二次读,借机指导写作,感受句子的精彩细致;第三次读,带着想象读,感受神来之笔,体味洗澡的舒服,读出情感。如此层层递进地读,教师无需多讲,学生已然把心理描写掌握其中。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文本细细地品读,在品读中重新组建文本,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蓝本,这样才能高效地驾驭课堂。
  二、注重方法指导,授之以渔
  在学习“下雨天洗澡”这部分内容时,管老师着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如“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张嘴吃雨”等词语,在读中体会文章的精髓,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特写的镜头,感受洗澡的舒服,使学生一点一点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领悟两次洗澡的乐趣后,管老师让学生想象:“哪件事会更容易写得丰富?作者仅用一小节写下雨天洗澡,却用三小节写用一勺水洗澡的经历,这是什么道理?”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抓住“用一勺水洗澡”这件事具体地写,更能突出水的珍贵。两件事中,哪件详写,哪件略写,是看这两件事哪件最典型。学生深有感悟:写作应选择典型的事例具体写,写详细;把普通的事情略写,写简单,做到详略有致,重难点突出,详略结合。教师要适时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细节雕琢:闪耀智慧光芒
  细节虽然微乎其微,却闪耀着个性,蕴含着智慧。教师要关注细节,聚焦细节,打造高效课堂。课文中写道:“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肚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品味这部分内容时,管老师抛出疑问:用一勺水洗澡,几秒钟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事,作者却用了18行来写这件事,有什么秘诀?学生不懂,教师直言相告,这就叫特写。特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细读中发现作者用了三个“滑过了”描写水珠滑落的过程:先滑过脸,再滑过胸和背,然后滑过了大腿和膝盖。学生在细嚼慢咽中明白:作者写了三个“滑过了”更能突出水的珍贵。学生徜徉在字里行间,用发现的眼光去找、品其他精妙之处,教师用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揣摩,感受文字的魅力。
  四、品味语言,享受美感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读促悟,以读带悟,注重朗读教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课文表达的灵性、精神的美。整堂课,教师通过朗读这个重要的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
  课文写道:“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肚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部分内容是作者所看到的,也是作者内心感受到的。
  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感之于心,受之于心,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文本,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途径。观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那些精彩的师生互动、读写的结合、语言的品味,印入脑海,催我奋进。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作文对中年段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许多教师在指导时常感到头疼。中年段的学生处在过渡时期,即由低年段的写几句话、一小段话转到现在的写一篇文章,要求明显提高了,难度明显加大了。刚开始,很多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甚至产生畏惧感。这时,教师就需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分层递进、说写结合的方法,效果很好。  一、确定话题,提供素材  这里的话题,实质上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内容,一个词、一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句子教学则前承字、词,后接段、篇,起着桥梁的作用。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大意义。一年级是句子教学的启蒙阶段,进行严格有效的句子训练尤为重要。  然而,一些教师在日常的句子教学中却存在着重认知、轻技能的现象:一是胸无成竹,随波逐流。教师对一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句型结构胸无成竹,教到哪里算哪里,往往不能
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讲评重于指导,恰当的作文讲评,能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浓厚兴趣,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忆”“赏” “琢”“寻”——这是笔者几年来习作讲评模式的四字法宝。下面结合拼句游戏,笔者就习作讲评课模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忆”——擦亮游戏的趣味之光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苏教版选编的古诗,大多抒发壮怀激烈的人文情怀,像《池上》、《小儿垂钓》这类童心盎然、童趣浓郁的古诗并不多见。诗中的小儿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使人恍然回到童年。对古诗的处理,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看小儿,即便隔着岁月的长河,循着诗歌的脉络,学生依然能够放飞童心,触摸和捕捉到诗歌中小儿的天真和烂漫。  一、了解小儿,疏言通文  对小学古诗教学来说,语言是一个难关。如何根
[摘 要]阅读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机智 意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2  阅读教学课堂应该 是“生态
教学案例《识字4》  案例一  一、出示禾苗图片  师: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生:禾苗。  师:对,这就是“禾苗”的“苗”。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记住这个字?  二、转动字盘,揭示构字特点  1.师:其实“苗”是个神奇的字,它能和许多偏旁做朋友,组成新的字。一起来看看,你能认识吗?(转动字盘)小朋友们看,这是“苗”加上什么?  这个字(描)念什么呢?这是“苗”加上什么?  
这学期,年级展示课听了一轮又一轮,感觉由低到高语文课堂由感性更具理性,而学生的课堂反应也由低时的热情高涨、小手如林到渐渐地以听为主、积极举手发言为辅了。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渐渐减弱,担心回答错了不好意思是一个原因。那有没有可能是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我们更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小学生本就是感性的,是因“趣”而能投入的呢?我如是想。  曾在网上看到,某地就“你最不喜欢的课程是什么”对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识字教学的重要地位:“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可很多识字教学却出现了这些问题:读错、写错、用错形近字,混淆多音字,多笔少画严重。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究底是教学中老师大多只关注了音、形的教学,而忽视了“义”的存在。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以“义”为突破口的教学在我
有人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具有“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特别明显。教学时,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诵读、品味、感受,他们就能从中聆听到悠扬悦耳的旋律,观察到缤纷的色彩,触摸到鲜活的意象,就能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如果在充分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比较阅读,那
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失真”,即失真的语言、失真的生活感受和失真的情感体验,其根源在于他们缺少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如何让学生写出真心话、真体验、真情感的作文呢?  一、体验“真”生活,丰富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