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幼儿教师不干孩子间的纠纷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的幼儿园里经常会出现幼儿因争抢玩具而打架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太大的危险,教师不会有太多干预。对于大部分的日本幼儿教师来说,不干预孩子打架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既不像在美国,教师必须干预幼儿打架,责无旁贷;也不像在中国,幼儿教师会提前预防幼儿打架,在幼儿可能出现打架行为之前就已经进行干预。那么,日本幼儿教师为什么不干预孩子间的纠纷呢?
  在个体心理需要方面,幼儿教师认为,孩子们需要体验诸如争吵和打架这一类的社会复杂情景,比如:一个孩子今天打了另一个孩子,明天他可能会被其他孩子打。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孩子们开始懂得情感,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他们是不会懂得情感的。所以孩子在生活中需要有机会去经历不易分辨的是非,他们需要明白凡事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教师干预得过快,他们可能会像还没开、蓓蕾却被掐掉的花儿一样,无法顺利成长。另外,幼儿在自由玩耍中发生纠纷,可以懂得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同,如果想和小朋友继续友好地相处下去,要学会忍耐和谦让。同时经历了纠纷,就会知道痛苦、伤心、委屈的滋味,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会自然而然地知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替他人着想。[1]
  在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上,日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教师不介入孩子的纠纷并非是出于无奈或迫于生师比率过高不得已为之。相反,他们认为生师比例大的班级结构较合理,并能防止教师过度干涉孩子。日本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当班级人数降到20个孩子以下时,班级管理将会变得让人难以把握,如果教师给孩子一对一的关注,孩子太多;若要孩子们有意识地自行解决问题,孩子又太少。所以,一个教师带大约25个孩子这样的师生比对孩子们学会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是最理想的,也是最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2]在教师的教育策略上,日本的幼儿教师并不是对孩子间的任何冲突都不干预,干预与否,教师会视争端的轻重和可能会升级的危险性,以及孩子们所需要的社会交往经验的价值而定。教师认为如果操之过急地干预,孩子可能会无缘获得“纠纷”这种社交经验,那么教师就要使用大教学法中的观察等待策略“用等待来关心孩子”。[3]这种“用等待来观察孩子”的策略不是被动的、缺乏经验的做法,而是需要精心策划的无为而治,就像日本式的自我控制修养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掌握
  一样。
  在人口因素方面,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极低。1984年,日本的出生率已经是1.6%。到了1989年,这个数字下滑到1.57%,被称为“1.57震动”[4],而今只有1.2%。低出生率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每个家庭的孩子变少了,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们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体验家庭所不能给予的较高层次的、更复杂的社会生活,而教师的干涉有碍儿童对这种复杂社会生活的体验。日本出生率的下降还意味着日本幼儿服务机构必须为独生子女的情感和社会需要做出调整,幼儿没有兄弟姐妹,又处于生活在缺少与其他幼儿交往的环境中,那么幼儿园和保育园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真实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因此,教师不干预孩子们的纠纷,希望孩子们自己通过交往、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可以说是对出生率下降的一种积极应对。
  在政策方面,1998年,日本的文部教科省颁布了《国家幼儿园课程标准》。该文件重点强调通过游戏和社会交往促进幼儿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指出“提倡幼儿通过和朋友进行积极的交往关系来体验快乐和悲伤”。该标准还要求教师备课时使用角色扮演和模拟真实生活场景的方式,为幼儿提供社会性发展的机会。与其让老师绞尽脑汁创编新课,还不如充分利用孩子们争抢玩具这样的纠纷,这种教育更丰富、更复杂、也更
  真实。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特别是在高师生比的情况下,孩子之间是很容易出现纠纷的,而老师对孩子间冲突矛盾的不干预,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有机会自己寻找与同伴相处的方式、自己解决与同伴间的纠纷,同时发展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技能。事实上,这种不干预的处理方式代表了日本许多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文化逻辑。
  参考文献:
  [1]刘海红:日本幼儿社会性培养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3):14-16.
  [2][3]约瑟夫·托宾,薛烨,唐泽真弓著,朱家雄,薛烨译.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103-115.
  [4]Raberts, G. (2002). Planning hopes on angels: Reflections from an ageing Japan’s urban landscape.In R. Goodman(Ed.), Family and Social Policy In Japan (pp.54-91).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我们的学校需要深度的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把学校变成一所民主的学校。而要变成一所民主的学校,教育治理是非常重要的路径。  作为校长,要推动学校的发展。那么,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钱,也不是物,而是老师的爱心、老师的热情、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勇气,这是我们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民主才能激发出这些精神资源。  好学校肯定是非常民主和自由的学校。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培育人的主体性。让
本刊讯 2017年7月1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农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教育与农村发展论坛—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继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玉友、贵州省福泉市
“有人说,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而是知和行的距离。”类似哲思睿语在《于漪知行录》中多有闪现。《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62年教育智慧的精彩呈现,该书以知而行、行生新知、知行合一为纲,从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学习之道等十个角度阐释了教师如何立师德、铸师魂、提师能。作品带给我的直接感受是:笔底艳阳,满目芬芳。  为人师者,励志当先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师者楷模于漪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前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处是什么?要着眼于这一关键之处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是什么?  约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你需要有关心学生的师范生和关心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者,这些人员需要有奉献精神,愿意分享,愿意提供支持,并且热爱学习;他们也必须有很好的知识基础、教学方法;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慎思、反思,他们的同事关系好,善于合作。上述素质在师范
世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钟启泉认为“一部教学发展史,就是‘系统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当前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生以系统学习为主,缺少实践,问题解决的能力锻炼不足。因为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情感、轻实践、轻创造,当然系统讲授并非不重要而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过大。因此,我们尝试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开发设计实践活动,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理想的
英语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过程直接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发展;丰富的语境创设,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1]。鉴于英语学科的特性,依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国家教材中缺少经典、完整的英文原篇这一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具体学情于2014年9月开始,初步尝试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不仅讲授国家教材,还
“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所倡导的教育价值取向,使我校的老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去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如今,在研究项目的推进中,通过课堂中细微琐碎的内心触动的片段,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理解—教育既是孩子在阳光雨露中的成长,也是抹去孩子们心底的阴影;教育是培育你欣赏的伟岸,也是孕育你珍视的平凡,甚至“丑陋”;教育是你经常奋力的引领,也是你偶尔不经意的鼓励;教育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就是
判定一堂课是否优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或隐或显的标尺——课堂气氛。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显得生动有吸引力,听课的领导、教研员也常常被课堂活动吸引,更倾向于将这样的课确定为优质课。确实,这样的语文课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我们讨论语文课的优质与否,如果被“气氛是否活跃”牵着鼻子走,就容易失之偏颇。  1  请看一位教师在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二下)一课的一个
广州“好教育进行时”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什么是好的教育呢?衡量好教育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广州教育独具哪些特质……这些都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0多年来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取得
本刊讯 2017年7月7日,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主办,《教育研究》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协办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京师厅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