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开始,中国开始真切感受到这场金融海啸中没有旁观者,中国经济也开始受到大面积>中击。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外贸主导的企业,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发展方向,卷入其中的企业领导者,不可逃脱地必须在“发展”和“维持”间做出选择。遗憾的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更多的企业家依然倾向于选择“维持性”生存,以求熬过冬天,伺机而发。当危机来临,企业家回顾自己企业走过的道路,才幡然醒悟,原来企业所走的轨迹上没有太多的游离空间,企业也没有在发展历程中积累变通选择的潜力和资源,更没有俯瞰经济变动全局和勾画企业未来发展路径的力量。
一、企业选择维持即选择死亡
多年前,我曾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中国企业家离比尔·盖茨有多远》专版文章,文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发展是最好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时值今天,越来越多的例证让我们更加相信,维持是走向消亡的一个过程,在“发展”与“消亡”之间,绝没有“维持”的中间状态。选择了维持,也就选择了死亡。无论是个人、企业、群体、民族还是国家,保持持续生存的方式只有一种:发展。
发展的直接操作定义是“存在即增强”,即存在的过程必须是不断强大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就是持续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提升自己行业地位。企业家必须意识到,在市场已经不可阻挡地走向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的评价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局部的和地方意义上的。对我国企业状况稍作了解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企业经营中,“维持”仍然是许多企业的一个基本思维和行动方式,也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实际上,如果一个企业家总想到把自己的企业维持下去,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所带领的企业或早或晚,定会走向死亡。北京王麻子剪刀度过352年历史,却终于没有沉淀成为京城的一道透视历史和文化的风景线,也再不会有游客慕王麻子的盛名而来。因为王麻子虽背负352年盛名,最终留下的却是一个资产负债率216.6%的令人遗憾的数字,它不得不无奈地在2003年宣布破产,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王麻子倒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从生产、营销、技术到管理,都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在市场国际化竞争中,最终生存空间和客户丧失殆尽。
必须承认,在中国当今的现实中,从人才培养的哲学与实践到各级官员的遴选,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到人生哲学的选择,在现实利益攫取与社会发展潜力养蓄的两难之间,“维持”,依然是我们倾向性的选择,也是中国社会的隐患所在。对于企业而言,仅仅用赚钱的概念做企业,从简单的赚钱多少来寻找成就感,企业就很容易走投机取巧或重视表面文章的“抢钱”路线,而这种路线显然难干使企业真正沉淀厚实的行业竞争优势。为此,中国企业家在整体上面临一个挑战,即学会在所从事的事业和产品的本身进步和人类福祉的贡献中获得成就感。这是企业家心灵的实质拓展,也是企业家的必备心理品质。实质上,只盯住赚钱,只会赚钱的经营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称号,从来就有社会责任承担的内涵。
客观地说,由于我们自身的后发地位,在世界一体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即使同样以“发展”为社会运作的基本机制和生活过程的基本取向,在与对手的较量中也仍然处于某种先决性的后发不利地位。虽然有日本从后发而建立优势地位的特殊例证,但从中国经济基本架构看,中国在后发位置上取得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不仅迅速的资本化带来了诸多的资源、环境乃至社会道德的致命挑战,而且从粗放投资、出口和房地产占据中国经济核心地位的事实可以看到,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根本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最低端位置的境地。
二、企业赢利与发展路径的理性抉择
宏观分析中国企业的盈利之路,很容易发现,企业获取利润的路径主要有三条,并且前两条路线都或多或少地与权力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有一定联系。第一条途径是垄断,从各行各业披露的各种因为权力对资源的掌控带来的形形色色的腐败案件,再从全国纳税百强的榜单之中,都很容易看到这种趋势的广泛存在;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各种资源交换的“运作”,取得经营上的有利地位而获得利润,对中国经济如此举足轻重的房地产全行业的成本成为一种迷局,对百姓民生至关重要的药业的行业形态,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三条途径是在世界分工的最低端,用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通过广大的低成本劳动力价值置换而获得有限利润,并付出巨大的能源、环境和人力资源代价。被广泛引证的芭比娃娃案例,中国作为生产国卖给美国销售商的取费,只是美国销售价格的十分之一,并且十分之一之中还有65%是材料成本,加上生产成本,最终即便获利也极其低微。
很显然,如果一个国家太多的企业是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来获利的,实际上很难长远地支撑起其大国地位。垄断和“运作”,会使一个国家不公平分化加剧,损耗其作为整体发展必要背景的国家凝聚力,并且妨碍资源顺利地向积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是趋利避害和遵循“费力最小”原则的,有垄断和“运作”的捷径,企业就不可能生发出投入研发、依靠建立产品科技优势来获利的热情。
在中国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生存和发展,是企业家无法摆脱的挑战。是继续走搭垄断之车,踅摸“运作”之路来赢得暂时的机会?抑或在低水平而简单的廉价劳动力价值置换中产生有限利润?显然,这在整体上不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家思维与选择的主导方向。中国要想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逐步走到世界整体格局的有利位置,必须有一批企业选择一条坚实的自我成长道路,真正入行并发展起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以逐步赢得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地位。为此,中国的企业家,必须在思维方式和行动走向上,真正用“发展”的思维引导自身和所领导的企业,使企业在长远的意义上建立自己的持续发展机制,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简单的生存和短期利益的获得。
在具体操作上,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不仅需要利用整个社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正向激励,更需要在内部建立起导引企业走向成长的发展机制。按照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PPI)有关“新经济”的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是已经到来的新经济的关键,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企业必须用持续的变革来应对不断到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一提醒警示,现代企业要想保持发展的活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迅速的社会重构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一个重要的条件,是
一、企业选择维持即选择死亡
多年前,我曾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中国企业家离比尔·盖茨有多远》专版文章,文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发展是最好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时值今天,越来越多的例证让我们更加相信,维持是走向消亡的一个过程,在“发展”与“消亡”之间,绝没有“维持”的中间状态。选择了维持,也就选择了死亡。无论是个人、企业、群体、民族还是国家,保持持续生存的方式只有一种:发展。
发展的直接操作定义是“存在即增强”,即存在的过程必须是不断强大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就是持续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提升自己行业地位。企业家必须意识到,在市场已经不可阻挡地走向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的评价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局部的和地方意义上的。对我国企业状况稍作了解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企业经营中,“维持”仍然是许多企业的一个基本思维和行动方式,也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实际上,如果一个企业家总想到把自己的企业维持下去,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所带领的企业或早或晚,定会走向死亡。北京王麻子剪刀度过352年历史,却终于没有沉淀成为京城的一道透视历史和文化的风景线,也再不会有游客慕王麻子的盛名而来。因为王麻子虽背负352年盛名,最终留下的却是一个资产负债率216.6%的令人遗憾的数字,它不得不无奈地在2003年宣布破产,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王麻子倒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从生产、营销、技术到管理,都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在市场国际化竞争中,最终生存空间和客户丧失殆尽。
必须承认,在中国当今的现实中,从人才培养的哲学与实践到各级官员的遴选,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到人生哲学的选择,在现实利益攫取与社会发展潜力养蓄的两难之间,“维持”,依然是我们倾向性的选择,也是中国社会的隐患所在。对于企业而言,仅仅用赚钱的概念做企业,从简单的赚钱多少来寻找成就感,企业就很容易走投机取巧或重视表面文章的“抢钱”路线,而这种路线显然难干使企业真正沉淀厚实的行业竞争优势。为此,中国企业家在整体上面临一个挑战,即学会在所从事的事业和产品的本身进步和人类福祉的贡献中获得成就感。这是企业家心灵的实质拓展,也是企业家的必备心理品质。实质上,只盯住赚钱,只会赚钱的经营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称号,从来就有社会责任承担的内涵。
客观地说,由于我们自身的后发地位,在世界一体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即使同样以“发展”为社会运作的基本机制和生活过程的基本取向,在与对手的较量中也仍然处于某种先决性的后发不利地位。虽然有日本从后发而建立优势地位的特殊例证,但从中国经济基本架构看,中国在后发位置上取得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不仅迅速的资本化带来了诸多的资源、环境乃至社会道德的致命挑战,而且从粗放投资、出口和房地产占据中国经济核心地位的事实可以看到,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根本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最低端位置的境地。
二、企业赢利与发展路径的理性抉择
宏观分析中国企业的盈利之路,很容易发现,企业获取利润的路径主要有三条,并且前两条路线都或多或少地与权力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有一定联系。第一条途径是垄断,从各行各业披露的各种因为权力对资源的掌控带来的形形色色的腐败案件,再从全国纳税百强的榜单之中,都很容易看到这种趋势的广泛存在;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各种资源交换的“运作”,取得经营上的有利地位而获得利润,对中国经济如此举足轻重的房地产全行业的成本成为一种迷局,对百姓民生至关重要的药业的行业形态,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三条途径是在世界分工的最低端,用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通过广大的低成本劳动力价值置换而获得有限利润,并付出巨大的能源、环境和人力资源代价。被广泛引证的芭比娃娃案例,中国作为生产国卖给美国销售商的取费,只是美国销售价格的十分之一,并且十分之一之中还有65%是材料成本,加上生产成本,最终即便获利也极其低微。
很显然,如果一个国家太多的企业是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来获利的,实际上很难长远地支撑起其大国地位。垄断和“运作”,会使一个国家不公平分化加剧,损耗其作为整体发展必要背景的国家凝聚力,并且妨碍资源顺利地向积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是趋利避害和遵循“费力最小”原则的,有垄断和“运作”的捷径,企业就不可能生发出投入研发、依靠建立产品科技优势来获利的热情。
在中国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生存和发展,是企业家无法摆脱的挑战。是继续走搭垄断之车,踅摸“运作”之路来赢得暂时的机会?抑或在低水平而简单的廉价劳动力价值置换中产生有限利润?显然,这在整体上不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家思维与选择的主导方向。中国要想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逐步走到世界整体格局的有利位置,必须有一批企业选择一条坚实的自我成长道路,真正入行并发展起自身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以逐步赢得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地位。为此,中国的企业家,必须在思维方式和行动走向上,真正用“发展”的思维引导自身和所领导的企业,使企业在长远的意义上建立自己的持续发展机制,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简单的生存和短期利益的获得。
在具体操作上,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不仅需要利用整个社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正向激励,更需要在内部建立起导引企业走向成长的发展机制。按照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PPI)有关“新经济”的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是已经到来的新经济的关键,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企业必须用持续的变革来应对不断到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一提醒警示,现代企业要想保持发展的活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迅速的社会重构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一个重要的条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