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语文课堂。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散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体裁内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一处难点,可以说,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往往决定着阅读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基于此,笔者根据教学体会和心得,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四方面的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散文是初中閱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体裁内容,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阅读理解的一处难点。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朗读,创设个性化阅读情境,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散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应当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可以有初读、趣读、深读、美读等活动。朗读能给课堂带来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在新授课中,学生第一次通过听觉感知课文,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引起学生对文本产生直观感受。周庆元先生说:“所谓直觉性,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直接感觉和感受的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凭借对作品的直接感知和直观感受来获得审美愉悦,而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直觉性就是审美特点的一种体现。散文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多形式朗读是直观的审美手段。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教师范读、多媒体范读、学生自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初读感知,通过小组齐读、趣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深化审美感知体验,通过深读、美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情感与内涵,充分发挥朗读的直观审美作用,有助于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审美情境,唤醒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感受,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够引领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深层内涵,获得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逐步形成对散文的独到见解。
例如,阅读《灯笼》,通过自读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与灯笼的不解之缘。学生结合作者写作习惯和创作背景进行美读,体会作者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脉脉深情和豪情壮志,感受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又如,阅读《昆明的雨》,适时播放雨声音频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多样化朗读,更真切地品味文中每一处雨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笔者在教学时,恰逢窗外下起了雨,于是抓住这天然创设的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静心听听雨点打在树叶上、车棚上的声音,带着听雨感受来朗读,抓住文本细节畅谈阅读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深度品读,唤醒并深化个性化阅读体验。
二、学思结合,运用多种方法让散文阅读更有收获,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教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
1.问题启发与批注阅读法
个性化阅读过程是学生自主接受、主动理解、重构知识和深化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接受是基础,接受就是愿意去阅读,能主动阅读了才能实现主动理解和重构知识,最终才能达成深化感悟的目的。《论语·述而》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阅读思绪阻塞的时候,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运用批注的方式在文中圈点勾画,将见解、疑惑、感悟批写在文中或段旁,做到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渐而形成独特感悟与理解。比如,在阅读《散步》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角色朗读练习,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为相应人物的口头语言,合作补充创作人物台词。分角色朗读之后,学生圈点勾画文中细节,探讨人物性格与语言。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围绕“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边阅读思考一边批注,在分享与交流中明确了作者的深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代代相传。
2.思维导图阅读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运用图像、色彩、线条、关键词等方式将发散性思维形象化表达的思维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和感受,确立关键词,利用色彩、线条、图像等元素将散文阅读所得转化成图像系统,构建完整的知识信息架构,更好地刺激大脑皮层,促使学生调动自身联想和想象能力,将阅读思维过程可视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时发现文中相关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增强记忆和自发回忆。同时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篇章结构,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对文章的观点、情感、人物内心世界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言之有理和有据的看法,更深入地感悟文章主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理解。例如,阅读《背影》,笔者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从父亲的角度出发,找出父亲为儿子的一系列言行举止,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爱。学生观看《背影》视频片段后,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线索,找出父亲买橘的一系列描写,通过思维导图,结合文中对父亲买橘时背影的具体语句和细节探究“背影”所蕴涵的情感。“理解亲情”环节中,快速浏览课文,运用圈点勾画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找出能够表现儿子面对父亲言行时的感受的词句,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深刻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阅读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和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大胆质疑,探究解惑,感悟了作品的人文内涵,体味了文中深沉的父爱,感悟了父子深情,最后迁移并内化亲情,形成对亲情的个性化感受。
3.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法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经常容易出现“绿荫现象”。自然界中,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草虽有大树的庇护,但也会因大树遮蔽了阳光而缺少了雨露阳光的滋养。课堂中,教师像“大树”,学生像茁壮成长的“小草”,如果阅读教学只由教师掌控,满堂唯师,占据话语霸权,那学生很难在阅读中汲取到“养分”。因此,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警惕“绿荫现象”,应预留一部分阅读“空地”,让学生进行“光合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吐故纳新,拓展阅读视野,延续阅读兴趣和活力。 随着互动平台的上线,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我们可以运用线上互动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一步丰富自身认识,了解作者生平,对写作背景多一些认识,对文本情感多一些体会,有助于拓展个性化思维,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甄别、筛选与处理能力,形成个性化见解。如,阅读《一滴水经过丽江》时,通过UMU互动平台创建阅读课程,发布阅读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上传丽江风景图、作家作品、微课视频等资源,初步理解文章,完成线上提问和阅读任务,将自己的理解或疑惑发布到UMU上,参与线上讨论和头脑风暴。根据阅读理解,小组线上合作绘制“水”的游踪路线图,线上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一滴水所见所感,假如自己就是一滴水,面对丽江美景,大胆想象,畅谈感受。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阅读中,感悟了丽江的历史人文,感悟了作者的情思,从而理解了写法上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感悟。
三、运用格式塔完形压强理论,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格式塔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兴趣会集中体现在一种不完满、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当一个人在认识一个不完整、不规则、不完满的外界环境或事物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无法抵制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会促使大脑皮层进行紧张地运作,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与认知理解,激发自己的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去填补眼前的这种“不完形”,也就是“缺陷”或“空白”,使之变得“完形”,以求达到内心的一种完满与平衡的状态。在这样的由“不完形”到“完形”的心理过程,能够有效激发一个人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完满、不完形的“空白”和“缺陷”就是人们进行心理完形的必要条件。
阅读过程就是一种思维认知不断交互碰撞、知识经验不断重组、知识体系不断重构、价值心理经历多次推倒重建不断完形的心理过程。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通过阅读活动挖掘出来的。由于散文情感的多元化,主題内涵的深刻性,语言表意的丰富性以及作者阅历的独特性,散文作品中留下的艺术“空白”,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审美“空白”,这些“空白”会让学生内心形成一种不完形、不平衡的状态。教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这些“空白”,引导和刺激学生在散文个性化阅读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发阅读感知与思考,构建与作者对话交流的平台,去深入解读作品的意蕴,强化自身阅读体验,从而获得对散文作品深刻内涵的独到见解。例如,阅读《安塞腰鼓》时,结尾那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就是一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体会,联系文中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进行品味,联想那种鼓声震耳欲聋,突然一切归于平静,余音绕梁,似“恍如隔世”,以静衬动,令人无限遐想。学生在填补“空白”时体会到安塞腰鼓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又如,《秋天的怀念》中那一句“好好儿活……”也代表着艺术“空白”。怎样活是“好好儿活”?活成怎样是“好好儿”?引导学生利用菊花的品质,联系母亲总要去看花的目的,从而填补“空白”,品味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余光中先生在《井然有序》中写道:“我不认为文如其人的‘人’,仅指作者的体态谈吐予人的印象。所谓‘人’,更应该是作者内心深处的自我。其实以作家而言,其人的‘真己’倒是他内心渴望扮演的角色:这种渴望在现实生活当中每受压抑,但是在想象中,亦即作品中却得以体现,成为一位作家的‘艺术人格’。”不同作者由于经历、思想、认知的独特性,会赋予作品不同内涵和意蕴,作者个性的不同也是作品中潜藏的“空白”。比如,阅读《白杨礼赞》,学生通过品味文中关键词,感受白杨树不屈不挠、倔强正直的形象。但只是感悟白杨树形象是不够的,需要结合茅盾先生的经历:他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感受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目睹了抗日军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当学生结合了作者这段隐藏文中的“空白”,就不难由树联想到人,感悟到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由此,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层次得到了升华,得到更完满的“完形”。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延伸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散文个性化阅读,如果只在课堂上分析讲授,是不得法的。“感悟”是学生在学习中靠自己的钻研、领会或在别人 的启发、点拨下,经揣摩而获得理解、启迪悟性的一种过程,而“悟性”则是指一种透彻了解事物、通晓洞察事理的能力。想要学生真正进行个性化阅读,就必须重视启迪悟性,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但悟性的培养、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教师要把评价关注点聚焦立德树人之根本,聚焦培养学生精神之丰富、生命之完整、生长之蓬勃、人格之健全,聚焦当代文化生活,聚焦“文学即人学”的认识以及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消化,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打通课内外结合的渠道,在阅读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效果,为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提高阅读审美情趣与欣赏品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热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助力。
散文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与文本相关的阅读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素养,注重发挥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联系当代文化生活进行思考领悟,读写说结合,学以致用,延伸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阅读《灯笼》,学生选取喜欢的段落改写成一首小诗,结合阅读体会,录制短视频发布到班群展示,激发学生语言和思维的潜能,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又如,阅读《安塞腰鼓》,让学生将安塞腰鼓与潮汕大锣鼓、英歌舞进行联想比较,通过文段仿写将潮汕大锣鼓、英歌舞的场面和精气神描写出来,加深对潮汕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对文本的独特见解。
意大利的罗里斯·马拉古齐在诗篇《不,一百种是在那里》中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挖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在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中,让每个学生的阅读方式都能被尊重,让每个学生的阅读过程都能自我定制,让每次阅读都能令学生进入现场,与作者对话,感怀人文温度,不断攀登知识高峰,获得精神生活的充盈、核心素养的优化、个性价值的创造、人格修养的提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秉高尚品德,养浩然正气,成独特人才,获取通往美好未来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于晓丹.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玫瑰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0.
[3](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6.
[4](春秋)孔子.论语[M].中华书局,2006:89.
[5]余光中.井然有序[M].上海三联书店,2019.
[6]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美)爱德华兹,(美)甘第尼,(美)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散文是初中閱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体裁内容,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阅读理解的一处难点。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朗读,创设个性化阅读情境,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散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应当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可以有初读、趣读、深读、美读等活动。朗读能给课堂带来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在新授课中,学生第一次通过听觉感知课文,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引起学生对文本产生直观感受。周庆元先生说:“所谓直觉性,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直接感觉和感受的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凭借对作品的直接感知和直观感受来获得审美愉悦,而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直觉性就是审美特点的一种体现。散文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多形式朗读是直观的审美手段。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教师范读、多媒体范读、学生自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初读感知,通过小组齐读、趣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深化审美感知体验,通过深读、美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情感与内涵,充分发挥朗读的直观审美作用,有助于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审美情境,唤醒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感受,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够引领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深层内涵,获得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逐步形成对散文的独到见解。
例如,阅读《灯笼》,通过自读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与灯笼的不解之缘。学生结合作者写作习惯和创作背景进行美读,体会作者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脉脉深情和豪情壮志,感受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又如,阅读《昆明的雨》,适时播放雨声音频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多样化朗读,更真切地品味文中每一处雨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笔者在教学时,恰逢窗外下起了雨,于是抓住这天然创设的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静心听听雨点打在树叶上、车棚上的声音,带着听雨感受来朗读,抓住文本细节畅谈阅读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深度品读,唤醒并深化个性化阅读体验。
二、学思结合,运用多种方法让散文阅读更有收获,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教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
1.问题启发与批注阅读法
个性化阅读过程是学生自主接受、主动理解、重构知识和深化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接受是基础,接受就是愿意去阅读,能主动阅读了才能实现主动理解和重构知识,最终才能达成深化感悟的目的。《论语·述而》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阅读思绪阻塞的时候,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运用批注的方式在文中圈点勾画,将见解、疑惑、感悟批写在文中或段旁,做到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渐而形成独特感悟与理解。比如,在阅读《散步》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角色朗读练习,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为相应人物的口头语言,合作补充创作人物台词。分角色朗读之后,学生圈点勾画文中细节,探讨人物性格与语言。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围绕“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边阅读思考一边批注,在分享与交流中明确了作者的深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代代相传。
2.思维导图阅读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运用图像、色彩、线条、关键词等方式将发散性思维形象化表达的思维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和感受,确立关键词,利用色彩、线条、图像等元素将散文阅读所得转化成图像系统,构建完整的知识信息架构,更好地刺激大脑皮层,促使学生调动自身联想和想象能力,将阅读思维过程可视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时发现文中相关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增强记忆和自发回忆。同时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篇章结构,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对文章的观点、情感、人物内心世界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言之有理和有据的看法,更深入地感悟文章主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理解。例如,阅读《背影》,笔者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从父亲的角度出发,找出父亲为儿子的一系列言行举止,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爱。学生观看《背影》视频片段后,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线索,找出父亲买橘的一系列描写,通过思维导图,结合文中对父亲买橘时背影的具体语句和细节探究“背影”所蕴涵的情感。“理解亲情”环节中,快速浏览课文,运用圈点勾画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找出能够表现儿子面对父亲言行时的感受的词句,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深刻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阅读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和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大胆质疑,探究解惑,感悟了作品的人文内涵,体味了文中深沉的父爱,感悟了父子深情,最后迁移并内化亲情,形成对亲情的个性化感受。
3.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法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经常容易出现“绿荫现象”。自然界中,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草虽有大树的庇护,但也会因大树遮蔽了阳光而缺少了雨露阳光的滋养。课堂中,教师像“大树”,学生像茁壮成长的“小草”,如果阅读教学只由教师掌控,满堂唯师,占据话语霸权,那学生很难在阅读中汲取到“养分”。因此,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警惕“绿荫现象”,应预留一部分阅读“空地”,让学生进行“光合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吐故纳新,拓展阅读视野,延续阅读兴趣和活力。 随着互动平台的上线,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我们可以运用线上互动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一步丰富自身认识,了解作者生平,对写作背景多一些认识,对文本情感多一些体会,有助于拓展个性化思维,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甄别、筛选与处理能力,形成个性化见解。如,阅读《一滴水经过丽江》时,通过UMU互动平台创建阅读课程,发布阅读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上传丽江风景图、作家作品、微课视频等资源,初步理解文章,完成线上提问和阅读任务,将自己的理解或疑惑发布到UMU上,参与线上讨论和头脑风暴。根据阅读理解,小组线上合作绘制“水”的游踪路线图,线上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一滴水所见所感,假如自己就是一滴水,面对丽江美景,大胆想象,畅谈感受。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阅读中,感悟了丽江的历史人文,感悟了作者的情思,从而理解了写法上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感悟。
三、运用格式塔完形压强理论,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格式塔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兴趣会集中体现在一种不完满、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当一个人在认识一个不完整、不规则、不完满的外界环境或事物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无法抵制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会促使大脑皮层进行紧张地运作,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与认知理解,激发自己的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去填补眼前的这种“不完形”,也就是“缺陷”或“空白”,使之变得“完形”,以求达到内心的一种完满与平衡的状态。在这样的由“不完形”到“完形”的心理过程,能够有效激发一个人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完满、不完形的“空白”和“缺陷”就是人们进行心理完形的必要条件。
阅读过程就是一种思维认知不断交互碰撞、知识经验不断重组、知识体系不断重构、价值心理经历多次推倒重建不断完形的心理过程。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通过阅读活动挖掘出来的。由于散文情感的多元化,主題内涵的深刻性,语言表意的丰富性以及作者阅历的独特性,散文作品中留下的艺术“空白”,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审美“空白”,这些“空白”会让学生内心形成一种不完形、不平衡的状态。教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这些“空白”,引导和刺激学生在散文个性化阅读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发阅读感知与思考,构建与作者对话交流的平台,去深入解读作品的意蕴,强化自身阅读体验,从而获得对散文作品深刻内涵的独到见解。例如,阅读《安塞腰鼓》时,结尾那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就是一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体会,联系文中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进行品味,联想那种鼓声震耳欲聋,突然一切归于平静,余音绕梁,似“恍如隔世”,以静衬动,令人无限遐想。学生在填补“空白”时体会到安塞腰鼓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又如,《秋天的怀念》中那一句“好好儿活……”也代表着艺术“空白”。怎样活是“好好儿活”?活成怎样是“好好儿”?引导学生利用菊花的品质,联系母亲总要去看花的目的,从而填补“空白”,品味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余光中先生在《井然有序》中写道:“我不认为文如其人的‘人’,仅指作者的体态谈吐予人的印象。所谓‘人’,更应该是作者内心深处的自我。其实以作家而言,其人的‘真己’倒是他内心渴望扮演的角色:这种渴望在现实生活当中每受压抑,但是在想象中,亦即作品中却得以体现,成为一位作家的‘艺术人格’。”不同作者由于经历、思想、认知的独特性,会赋予作品不同内涵和意蕴,作者个性的不同也是作品中潜藏的“空白”。比如,阅读《白杨礼赞》,学生通过品味文中关键词,感受白杨树不屈不挠、倔强正直的形象。但只是感悟白杨树形象是不够的,需要结合茅盾先生的经历:他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感受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目睹了抗日军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当学生结合了作者这段隐藏文中的“空白”,就不难由树联想到人,感悟到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由此,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层次得到了升华,得到更完满的“完形”。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延伸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散文个性化阅读,如果只在课堂上分析讲授,是不得法的。“感悟”是学生在学习中靠自己的钻研、领会或在别人 的启发、点拨下,经揣摩而获得理解、启迪悟性的一种过程,而“悟性”则是指一种透彻了解事物、通晓洞察事理的能力。想要学生真正进行个性化阅读,就必须重视启迪悟性,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但悟性的培养、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教师要把评价关注点聚焦立德树人之根本,聚焦培养学生精神之丰富、生命之完整、生长之蓬勃、人格之健全,聚焦当代文化生活,聚焦“文学即人学”的认识以及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消化,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打通课内外结合的渠道,在阅读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效果,为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提高阅读审美情趣与欣赏品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热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助力。
散文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与文本相关的阅读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素养,注重发挥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联系当代文化生活进行思考领悟,读写说结合,学以致用,延伸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阅读《灯笼》,学生选取喜欢的段落改写成一首小诗,结合阅读体会,录制短视频发布到班群展示,激发学生语言和思维的潜能,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又如,阅读《安塞腰鼓》,让学生将安塞腰鼓与潮汕大锣鼓、英歌舞进行联想比较,通过文段仿写将潮汕大锣鼓、英歌舞的场面和精气神描写出来,加深对潮汕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对文本的独特见解。
意大利的罗里斯·马拉古齐在诗篇《不,一百种是在那里》中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挖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在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中,让每个学生的阅读方式都能被尊重,让每个学生的阅读过程都能自我定制,让每次阅读都能令学生进入现场,与作者对话,感怀人文温度,不断攀登知识高峰,获得精神生活的充盈、核心素养的优化、个性价值的创造、人格修养的提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秉高尚品德,养浩然正气,成独特人才,获取通往美好未来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于晓丹.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玫瑰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0.
[3](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6.
[4](春秋)孔子.论语[M].中华书局,2006:89.
[5]余光中.井然有序[M].上海三联书店,2019.
[6]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美)爱德华兹,(美)甘第尼,(美)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