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辨清是非、去伪存真,揭示知识的本质,构建知识形成概念,更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是适时、有效,才能促进学生思辨,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呢?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情境设问,让学生在思辨中把握本质
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本课中分母仍然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1也表示其中的一份,但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有两个难点:一是学会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二是排除物体个数的干扰,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几分之一的意义。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一个环节。这种倾向性的认识往往使教师更多关注练习的量而非练习的质,更多关注结论而非学生的发展。事实上,课堂练习应该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应该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引出更多、更新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多问一问,挖掘更多内涵,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提升认识。
教学本课时,笔者根据教材编排设计了以下5个练习:
4.一堆小棒有12根,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和。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游戏:(1)你能拿走12颗糖的吗?(2)如果拿走剩下糖的,该拿走几颗糖?(3)如果再拿走1颗糖,这时拿走的是剩下的几分之几?再拿走1颗糖,这时拿走的又是剩下的几分之几?
每一个练习都有相应的问题。如练习1后的:“回想一下,用分数表示时,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分母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这里的1一定表示一个物体吗?”练习2后的:“同样是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练习3后的:“你是怎么想的?”练习4后的:“你还能拿出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这些问题不止于结论,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分母含义的同时,更教给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整理提炼的解题方法和解题习惯。练习5学生根据分数拿糖后的“这两个一样吗”,根据要拿糖的数量说分数后的“两个分数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拿走了1颗糖呢”,这两个问题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体现一定的思维深度,通过对“整体变化、分数不变,但得到的颗数变少”“整体变化、分数也变化,但得到的颗数不变”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沟通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恰到好处的问题是教师落实数学教学计划和进行数学课堂活动的纽带,也是向学生传递数学信息,实现主动参与、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因问题而起,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加上巧妙的课堂点拨和练习中的深度思考,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
一、情境设问,让学生在思辨中把握本质
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本课中分母仍然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1也表示其中的一份,但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有两个难点:一是学会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理解一个整体的含义;二是排除物体个数的干扰,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几分之一的意义。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一个环节。这种倾向性的认识往往使教师更多关注练习的量而非练习的质,更多关注结论而非学生的发展。事实上,课堂练习应该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应该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引出更多、更新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多问一问,挖掘更多内涵,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提升认识。
教学本课时,笔者根据教材编排设计了以下5个练习:
4.一堆小棒有12根,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和。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游戏:(1)你能拿走12颗糖的吗?(2)如果拿走剩下糖的,该拿走几颗糖?(3)如果再拿走1颗糖,这时拿走的是剩下的几分之几?再拿走1颗糖,这时拿走的又是剩下的几分之几?
每一个练习都有相应的问题。如练习1后的:“回想一下,用分数表示时,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分母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这里的1一定表示一个物体吗?”练习2后的:“同样是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练习3后的:“你是怎么想的?”练习4后的:“你还能拿出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这些问题不止于结论,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分母含义的同时,更教给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整理提炼的解题方法和解题习惯。练习5学生根据分数拿糖后的“这两个一样吗”,根据要拿糖的数量说分数后的“两个分数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拿走了1颗糖呢”,这两个问题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体现一定的思维深度,通过对“整体变化、分数不变,但得到的颗数变少”“整体变化、分数也变化,但得到的颗数不变”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沟通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恰到好处的问题是教师落实数学教学计划和进行数学课堂活动的纽带,也是向学生传递数学信息,实现主动参与、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因问题而起,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加上巧妙的课堂点拨和练习中的深度思考,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