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服务在北京大学兴起的动因分析

来源 :江苏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in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平民学校、短期讲习班及劳动补习学校等多种社会服务形式。但揆诸史实不难发现,北大社会服务活动的兴起并不像西方大学那样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大学自身。社会服务的倡导者也基本没有将社会服务提升到大学基本职能的高度,而是主要依循新文化运动以来从思想文化救中国的内在理路行进;在推动社会服务活动兴起的思想资源上也存在多重取向。然而北大师生在以行动改造社会的看法上却是相通的,这也就成为近代社会服务在北大兴起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交际是英语的本质属性,也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重要基石。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交往教学论(Communicative Didactic),强调从语言的互动交流中摘录筛选相应的信息,由此而形成语言表达运用技能。鼓励学生多学会交际,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互动和积极交流中深入发现问题,切实提升语言探知综合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1. 同桌对话,比较异同  同桌交
回避失败现象普遍存在于学习活动中。个体回避失败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失败对自我价值的威胁,但回避失败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使失败变得更加确定。错误的能力观、不恰当的目标设置
要想实现初中学生的全面性发展,除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外,还应教好各门学科。英语作为教学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科,如何优化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成为当下英语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新课程标准下,新兴的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优化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1. 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1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要求中,教师开展教学的目标
教育部在发行的意见书中表露了对于中学生发展的期望,提出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围绕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方案与指南。因此,本文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就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探讨,以推进核心素养理念更加深入英语学科教学当中。1. 核心素养的提出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最早出现是在1996年,由教科文组织提出,且自1996年到2017年,以之为主题的课题研究,经过了多次反复的修改,其内涵也不断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英语课外活动逐渐成了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其与英语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效地开展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还能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真正地热爱英语这门课程。毫无疑问,英语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对英语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