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内容维度构建小说教学模式的尝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小说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在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小说选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就教学内容选择而言,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更侧重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小说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小说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达到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然而,我们的小说教学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面对教科书的文本,反复研读,查阅有关资料,却总是不知道如何入手。或者,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开发出的教学内容常常是千姿百态的。也就是说,目前对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过大的问题比较突出。就拿孙犁的《荷花淀》来说,可以拿来教学的问题太多了:主题、情节、对话、人物、结构、语言、环境、作品风格,等等。每个大问题又可以列出许多林林总总的小问题,任意选取那么一点,好像都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有教师敢于大胆取舍的,但教学内容或者是初中阶段的重复,或者是未能突出重点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究的东西并不多。
  由此,我产生了一些疑问,面对课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参?教参往往只是课文的分析梳理,甚至有的表述的权威性也有时候令人怀疑。根据课后练习?据我的观察和体会,有的“课后练习”也流于笼统,零碎,随意,能力和目标指向并不明朗。譬如粤教版教材《荷花淀》的课后练习要师生作如下“问题探讨”:
  1.战争是残酷的,可《荷花淀》这篇写战争的小说却让我们感受到人的情感美。请你在课文里找出有关描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这篇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含义深厚。课文里三次出现“一捞一丢”的细节,请你把有关描写找出来,并体会这三处细节描写的作用与含义。
  3.注意下面的对话中加点的词语,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活动。
  ……
  这三道题,分别是鉴赏人物描写,分析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含义和作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课文的“思考与练习”应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努力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上的要求。同时,“思考与练习”应成为助教、助学系统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有计划的进行语文训练。这三道题只是突出了人物描写的三个角度,内容指向是单一的,练习设计没有层次性、多样化,也没有在学习内容上作适度的延伸,让学生开展探究和拓展。
  如何才能使高中小说教学走向更加有效的境地呢?教师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以“教”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实现小说的有效教学的尝试。下面从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老师、浙江省嘉兴一中蒋雅云老师和笔者本人的课堂教学片断入手,说说从教学内容维度构建小说教学模式的三个尝试。
  一、“目标定向——品读——讨论——总结——拓展”的创新模式
  这是程少堂老师于2003年在深圳中学的现场执教课。程老师一上课,就向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提出一个新的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读小说:从孙犁的《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本课从学生齐读第1-3段开始,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仔细品味描写的环境和景物怎么样像诗,有怎么样美。
  2.师生讨论写景的用意何在,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当中,这些景物的象征意义。在讨论中明确,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之歌。
  3.学生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欣赏对话,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首先分析夫妻之间的对话,结合夫妻对话,理解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理解这些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意义。
  4.品味对话: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忸怩,有的坦率,有的找借口。但这些女人说的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明确了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5.归结: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
  6.小结: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7.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写一篇小论文。作业题目:《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
  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本课以学生的朗读和默读作为推进阅读教学的手段,教师以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中国文化的思考。本课突破了传统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的框框,把《荷花淀》放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去考察,创新了小说阅读的教学内容。在师生的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学生对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中外文化的异同。
  同时,本课启示我们,小说教学可以选择一个更高层次的视角,或者寻找新的切入角度,那么教科书中的其它负载着更多文化内涵、或体现鲜明的文体特征、或涵盖丰富的课程内容的作品呢?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能否“因文而异”,应该给予它们多大的空间呢?值得我们深思。
  二、“目标定向—自主阅读—品味鉴赏—个性化研读”的互动探究模式
  这里选析的是浙江省嘉兴一中蒋雅云老师获得江苏省优秀课例一等奖的课堂教学片断。她的教学设计的理念是: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课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如何在一课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基于这一思想和教学目标,蒋老师认为,相对于《荷花淀》的主题美、情节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才是更大的亮点。蒋老师选取了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作为切入口,通过分析语言来鉴赏人物形象。学习和分析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
  首先,蒋老师作了简单的课堂导入后,迅速作了“目标定向”,如:
  师: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应该动用哪一把呢?
  生(齐答):语言。
  师:哦,很一致嘛。为什么呢?
  生: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师:说得很对。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生:我想……是朗读吧。
  生:应该就是朗读。
  生:因为人物语言是说出来的。我想不会有比朗读更好的方法了。
  师:很好,那就照你说的办。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来到水生家的小院,去读一读水生嫂和丈夫之间的那一段对话。
  然后,学生进入朗读和分析鉴赏、互动探究的学习环节,教师一共安排了三次朗读,学生分别朗读品味夫妻话别、商议探夫、归途说笑的三个对话片段,合作讨论和探究把握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其中,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品味鉴赏与探究活动。例如:
  (1)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2)“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商量什么呢?
  (3)“归途说笑”的这些话中,大家能分辨出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吗?咱们来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同桌间交流讨论一下。
  最后,教师提出“个性化研读”的要求。让学生任选感兴趣的一题,作探究性阅读:
  1.作为有“诗体小说”之美誉的《荷花淀》,除了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也很突出,同学们课后可以细读课文,作深入的品赏。
  2.今天我们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了《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形象,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嘱咐》,理解其中的“水生嫂”形象。
  3.如果你有兴趣,课后可以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这是一种互动探究式的模式。蒋老师是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从学生观点出发,分析人物就要把握人物的语言。课堂教学也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鉴赏”的环节,学生在朗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品味,分析,鉴赏,课堂自始至终贯穿着学习与探究的精神。
  三、“导向式引入——目标定位——研读交流——探究拓展”的自主探究模式
  笔者的教学设计是先由三个问题引入:
  1.你已经学习过本单元的几篇小说(如《祝福》《项链》《等待散场》《差别》),说一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小说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2.“淀里荷花知多少?” 说一说我已经知道的《荷花淀》。
  有的学生说写作背景,有的学生说孙犁,有的学生说小说的基本情节,有的学生说小说的主题,等等。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作堂上的交流,重要的是了解学情,教师清楚学生需要什么,为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作充分的铺垫。
  3.你认为,学习小说《荷花淀》,应该学什么?可以结合小说阅读的要求,参看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作出你的思考。
  在师生的问答和讨论中,让学生回顾了已经学习过的小说,明确小说的文本体式和特点,让学生找准小说阅读的切入点和学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学习小说,这样既充分预设了本课小说的学习目标,也动态生成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的“思考练习”,比较一致的认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学习环境、对话、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品味语言的情感和意义,学习白洋淀人民在抗日斗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然后,进入自主阅读的“研读与交流”环节。学生齐读1—3段,个别再朗读1-3段,品味如诗如画的景物,思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特色是什么?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接着,让学生自由选取其中的一处对话描写,分析描写的精彩之处,学会鉴赏这些对话描写。学生品味文本中精彩的语言,让学生从中掌握分析和鉴赏人物的方法。
  最后,本课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话题,这篇小说为什么这样写战争?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写法和作品的风格作更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本课是一堂自主探究的小说鉴赏课。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作了精心的设计。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依据之一是学生的学情。还有,学生“学什么”,是从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要求出发,结合小说的文本体式和特点,学生自主选取适宜的学习内容。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既作了充分预设,也注意了在动态生成中形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环节中,教师能贯彻“让学生把懂的说出来,把疑难的提出来”这一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整节课成为学生主宰学习活动的课堂。
  由此可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再开发和创新。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构建,渗透着教师与学生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融、智慧展开、心灵放飞的过程。王荣生先生曾经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他的话语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作者通联:广东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在实验稿基础上修订的语文新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一种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摒弃,伴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不断深入,以问题探究为
时下,文言文教学的“快捷通”令人扼腕。  在最近观摩的一节《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公开课上,我见到了这样的一幕——  教者精心制作了课件,围绕课件展开了课堂教学。一开始呈现了文章写作的背景,然后直接呈现本课要重点把握的文言现象:文言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纲”,开展自主学习,寻找文中分别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这些文言现象。学生自主寻找之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级层面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高考作文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各个学校也争相行动起来,语文这位曾经退到悬崖边跳舞的主角似乎又回到了舞台中央。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去外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拿着从网上下载来的各类资料,却不知道怎样用在“孤陋寡闻”的农村孩子身上,最后很多人又回到了原点。我大胆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尝试着对教学模
《前赤壁赋》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被历代文人视为千古绝唱之作,认为它是宋代文赋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人唐庚(与苏轼有生活交集,是小同乡,贬所又同为惠州,兼之文采风流,当时有“小东坡”之称)说:“余作《南征赋》,或者称之,然仅与曹大家辈争衡耳。惟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①可见此文甫就,便名冠天下。  关于该文的主题思想,我们常见的说法是:文章开篇展现了一幅逍遥游乐
无论是“再现课堂”,还是“生成课堂”,它们都不能“独善其身”,都不是“空中楼阁”,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背景:课前的准备。然而,“再现课堂”和“生成课堂”,在对待“准备”的态度上是有霄壤之别的。  在“再现课堂”上,首先要准备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就不展开来谈了);其次要预备教学流程,比如课堂导入、检查字词、范读课文、文本切入、问题研讨(问题1……问题N)、课堂总结、当堂练习、课后作业,其中文本
当前,作文训练都提倡创新,要求学生写个性文,但从实际来看,效果却极其有限。毕竟思维敏捷、文学素养高的学生少之又少,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已是相当不错了。  而高考考场作文,是短时间的速成之作,必须倚马可待,立等可取。不仅要求速度快而且要求质量高,考生在短时间内,写出质量高能够引起阅卷人兴趣的好文章,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模仿了。  学生习作始于模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模仿就是学习
时间:2013年9月29日   地点:四川双流中学   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余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大家的声音好大;我马上想到《蝉》这篇课文里的一句话,“那么小,却那么响。”有没有啊?有吧?   生:有。   评:巧妙地引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赞许,幽默风趣,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融洽了师生感情,顺势将学生引入课文,为课堂增添了美妙情趣。   教师出示课件。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凄苦、多舛的坎坷人生:丧失两任丈夫沦为寡妇,被强卖改嫁,痛失儿子复遭驱逐家门,被视为“伤风败俗”;即便遭逢无尽的创伤,仍未泯灭生存的勇气。然而在鲁镇“繁响”的祝福声中,带着伤心、恐惧、忏悔,祥林嫂悄无声息地死去。长期以来,祥林嫂的死因备受各方研究者关注,也给出了多种阐释,概括起来大致为:一是封建礼教渊薮昭然,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
《登泰山记》是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姚鼐游泰山后所写,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奇文。真可谓有奇情,取奇道,览奇景,悟奇境,出奇语,留奇文,兴之所致,留恋忘返。经作者的生花妙笔,全文不足五百字,其语言之洗练,内容之丰厚,情感之蕴藉,境界之高妙,无不令人称奇。  境界一取景经典,用语奇清  全文450多字,写尽了泰山胜景之姿色。作者取景经典,“夕照”“日出”,寥寥几笔,绘形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以作者为主体,以地坛为支点,比较阅读《命若琴弦》,解读《我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