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中学习成效最大方法是"教别人",在现实的高中历史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讲述能力,需要创设平台,进行指导。笔者就以在历史选修课中的"历史讲坛"为例,立足行动研究,经过"发现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观察反思--总结改进"等环节,对学生历史讲述能力的培养的提高进行合理的探索。
【关键词】学习金字塔理论 历史讲坛 历史讲述能力 行动研究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讲到:"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外在的历史学科能力,比如基于历史史实的、流畅地讲述历史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温州市大力提倡的生本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中,笔者发现"学习金字塔"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在去年开始的历史选修课中进行了学生历史讲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本文即对本行动研究进行总结。
一、概念解析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的,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保留5%。通过阅读、视听、示范、小组讨论、实际演练方式分别可以达到10%、20%、30%、50%、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达到90%。根据此理论,"教别人"的效率是最高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中,让学生来进行教学。但是历史的教学不是学生一蹴而就能实现的,基于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历史的讲述,因此可以首先培养学生历史讲述的能力。因此笔者在培养学生历史教学转化能力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讲述能力,并准备在此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历史教学转化能力的培养。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教学的行动研究,是为了解决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目的,力图结合行动和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及手段,最终达到改进历史教学目的的活动研究。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讲述能力,就要创设可行的平台,笔者就以在历史选修课中的"历史讲坛"为例,立足行动研究,经过"发现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观察反思--总结改进"等环节,对学生历史讲述能力的培养的提高进行合理的探索。
二、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历史知识的需求量在逐渐地增加,社会各个群体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了不同的表述和呈现,社会上对于历史读物的关注度也明显上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求尤其多。很多学生读完历史读物后会进行辩论、写作,但是总体上讲,学生的历史学科教学能力转换不强,还不能掌握较好的历史讲述能力。那么如何对于这些学生进行指导?笔者认为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恰逢生本课堂和有效教学理论大规模推行,"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我们指引了方向:让学生上讲台讲述历史,学生告诉学生历史知识,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最有效的。如何创设平台呢?在2001年央视科教频道创办《百家讲坛》,这是一个"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主张雅俗共赏,主讲者能将精英文化处理成平民文化,让老百姓都能听懂专业知识,其中历史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百家讲坛》栏目的模式和运作给笔者提供了培养学生讲述历史能力的新思路和方法。
2.制定计划: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参考《百家讲坛》的做法,把它的模式运用到历史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协作,根据教师指定的内容或者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上台讲述历史,讲述学生自己的历史讲坛。
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只有"学问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语),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内在持续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兴趣激发后,学生对于历史的热情就会大大提升。在方法上,我们平时是十分注重学生的笔试能力,学生的表述能力只是在课堂的回答环节中体现一些,而学生"历史讲坛"的创设讲则向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讲台,可以展示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勇气,这必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的转化能力。
3.采取行动
王阳明说过"知行合一",计划后就是要行动。笔者上学期是教高一,因为要学考,历史必修课堂的教学任务十分重。恰好笔者同时在高一和高二同时开设《二战风云人物》的选修课,相对来讲,学校和学生对于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会轻一些,笔者因此在选修课上进行了学生"历史讲坛"的试验。在此试验期间,笔者对选修课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发动,通过学生进行观看《百家讲坛》视频、笔者示范、学生参选、讲坛撰稿、讲坛开讲、反馈点评等环节进行实验。
4.观察反思
在一个学期的试验中,总共有46个学生开讲。现在回头看,总结一下各个环节:
1.时间安排。笔者在高一和高二同时进行试验,高一和高二每周各有一节选修课,每节选修课有40分钟,笔者都是安排10分钟,要求每节课有两个学生上台演讲。总体上看,学生的准备时间也是比较充分的。
2.教师示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是整个行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讲坛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新鲜的,学生也没有经验。因此笔者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示范。因为笔者正好是上《二战风云人物》,里面有一话题就是"少年希特勒",因为同龄人等原因学生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笔者经过精心准备,从希特勒的星座和血型展示入手借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谈到希特勒的年少的时候与父母的冲突,并引申到青春期的叛逆与选择的问题。同时把如何准备的过程告诉学生,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先行尝试。 3.话题选择。在所有的演讲前,教师要对话题的内容进行审阅。正好笔者的选修课是在周一,笔者是要求学生在周末回去准备,周日晚自修对要上讲坛的学生话题进行核实和审阅。主要是考虑到很多学生如果不审阅,学生的准备不充分,上台会磕磕碰碰,对于学生的信心还会造成打击;有些学生会把讲坛当成"秀"坛,为了博取眼球,戏说历史,使得历史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讲坛的话题需是学生熟悉的,最好能和选修课的内容相关。笔者是上《二战风云人物》,里面有讲述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朱可夫四个历史人物,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讲述,并且最好能有个主题,从小的切口来讲述大的历史。比如有学生要讲太平洋战争,笔者认为范围过广,建议讲其中的一个问题。后来学生根据太平洋战争中有使用苍南的"闽南话"作为密码来讲述太平洋战争的密码战,把乡土历史资源与战争史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笔者也对学生话题的准备进行史料的指导,少而精的推荐即可。
4.备讲开讲。学生确定话题后要写类似教师的"讲"案。基本上是在周末完成。笔者在此间有确立几个原则,如要史料的真实性,历史史料不能杜撰,允许基于历史史实的虚拟情境创设;历史结论要符合历史逻辑,要做到论从史出;讲话稿文采要好,生动,活泼,最好能根据需要结合时下的流行语言;讲案大约在2000字;可以制作课件。在开讲前,因为是来自不同班级学生上选修课,笔者会先介绍学生的班级等基本信息,对讲演过程的问题及时干预,帮助学生完成讲演。
5.点评总结。主要是要对学生的演讲进行概评,表扬其优点,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同时教师要对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及时补充和修正学生的知识。其后可以让其他学生来评论,通过这样的互评方式让学生在互助中提升能力。后来还让学生重新讲述这个话题,类似教师议课、磨课后重新上课,效果比较显著。
5.总结改进
行动到目前为止仅仅进行了一个学期,笔者认为有一定的效果。首先,很多学生增强了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这门选修课程还吸引了其他班的学生来旁听,个别学生的演讲还被传到网络上;第二,学生的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在备讲过程中需要阅读很多资料,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阅读历史史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第三,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很多学生在此前都是没有在讲台上讲过,笔者一直鼓励学生对自我的突破,很多学生在讲台有了勇气,勇敢地讲述。正如一个学生后来写到的感想"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上去讲,我一直很胆小,但是这一次我突破了自己,虽然个人还不满意,但是这是我的一个转折点"。很多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加强了心理素质,培养了大庭广众之下演讲的能力。
三、问题反馈
当然,毕竟学生历史讲坛的行动只进行了一个学期,基于笔者能力有限和单兵作战等客观因素,也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脆弱的试验性。
在"历史讲坛"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跃跃欲试,不可否认很多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与现实教育机制的冲突。因为准备这个讲坛学生需要时间,而在高中惜时如金的状态下,很多学生感觉有心无力,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力度和不够,有些学生也直接问这个高考又用吗?在功利主义盛行的高中教育阶段,本行动只能说是具有脆弱的试验性。
2.历史的冲突性。
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于某个话题资料收集就会发现有些史料表述和教材的表述是不一样的。继而会产生对教材的怀疑,产生与现今历史教材的冲突。如有学生根据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讲述鸦片战争的细节,与我们教材的描述相差很大;有学生讲述二战前期斯大林的红色恐怖政策,极大冲击了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这些问题如何引导和把握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知识不足性。
每个学生的话题教师要指导和点评,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十分丰富。在日益繁重的教学压力下,笔者看历史专业书也逐渐减少,因此有时候指导也是力不从心。同时这也是给笔者的一个警示,要多读书才能教好书。
总之,在目前生本课堂为核心的教育形势下,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下的学生历史讲述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近半年在选修课开始历史讲坛的实践来看是有效果的。笔者认为,要继续坚持下去,让行动研究再走进必修课堂,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让有效教学之花能够开出胜利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学习金字塔理论.百度百科
[2] 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学习金字塔理论 历史讲坛 历史讲述能力 行动研究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讲到:"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外在的历史学科能力,比如基于历史史实的、流畅地讲述历史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温州市大力提倡的生本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中,笔者发现"学习金字塔"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在去年开始的历史选修课中进行了学生历史讲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本文即对本行动研究进行总结。
一、概念解析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的,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保留5%。通过阅读、视听、示范、小组讨论、实际演练方式分别可以达到10%、20%、30%、50%、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达到90%。根据此理论,"教别人"的效率是最高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中,让学生来进行教学。但是历史的教学不是学生一蹴而就能实现的,基于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历史的讲述,因此可以首先培养学生历史讲述的能力。因此笔者在培养学生历史教学转化能力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讲述能力,并准备在此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历史教学转化能力的培养。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教学的行动研究,是为了解决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目的,力图结合行动和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及手段,最终达到改进历史教学目的的活动研究。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讲述能力,就要创设可行的平台,笔者就以在历史选修课中的"历史讲坛"为例,立足行动研究,经过"发现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观察反思--总结改进"等环节,对学生历史讲述能力的培养的提高进行合理的探索。
二、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历史知识的需求量在逐渐地增加,社会各个群体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了不同的表述和呈现,社会上对于历史读物的关注度也明显上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求尤其多。很多学生读完历史读物后会进行辩论、写作,但是总体上讲,学生的历史学科教学能力转换不强,还不能掌握较好的历史讲述能力。那么如何对于这些学生进行指导?笔者认为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恰逢生本课堂和有效教学理论大规模推行,"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我们指引了方向:让学生上讲台讲述历史,学生告诉学生历史知识,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最有效的。如何创设平台呢?在2001年央视科教频道创办《百家讲坛》,这是一个"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主张雅俗共赏,主讲者能将精英文化处理成平民文化,让老百姓都能听懂专业知识,其中历史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百家讲坛》栏目的模式和运作给笔者提供了培养学生讲述历史能力的新思路和方法。
2.制定计划: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参考《百家讲坛》的做法,把它的模式运用到历史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协作,根据教师指定的内容或者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上台讲述历史,讲述学生自己的历史讲坛。
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只有"学问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语),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内在持续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兴趣激发后,学生对于历史的热情就会大大提升。在方法上,我们平时是十分注重学生的笔试能力,学生的表述能力只是在课堂的回答环节中体现一些,而学生"历史讲坛"的创设讲则向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讲台,可以展示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勇气,这必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的转化能力。
3.采取行动
王阳明说过"知行合一",计划后就是要行动。笔者上学期是教高一,因为要学考,历史必修课堂的教学任务十分重。恰好笔者同时在高一和高二同时开设《二战风云人物》的选修课,相对来讲,学校和学生对于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会轻一些,笔者因此在选修课上进行了学生"历史讲坛"的试验。在此试验期间,笔者对选修课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发动,通过学生进行观看《百家讲坛》视频、笔者示范、学生参选、讲坛撰稿、讲坛开讲、反馈点评等环节进行实验。
4.观察反思
在一个学期的试验中,总共有46个学生开讲。现在回头看,总结一下各个环节:
1.时间安排。笔者在高一和高二同时进行试验,高一和高二每周各有一节选修课,每节选修课有40分钟,笔者都是安排10分钟,要求每节课有两个学生上台演讲。总体上看,学生的准备时间也是比较充分的。
2.教师示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是整个行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讲坛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新鲜的,学生也没有经验。因此笔者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示范。因为笔者正好是上《二战风云人物》,里面有一话题就是"少年希特勒",因为同龄人等原因学生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笔者经过精心准备,从希特勒的星座和血型展示入手借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谈到希特勒的年少的时候与父母的冲突,并引申到青春期的叛逆与选择的问题。同时把如何准备的过程告诉学生,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先行尝试。 3.话题选择。在所有的演讲前,教师要对话题的内容进行审阅。正好笔者的选修课是在周一,笔者是要求学生在周末回去准备,周日晚自修对要上讲坛的学生话题进行核实和审阅。主要是考虑到很多学生如果不审阅,学生的准备不充分,上台会磕磕碰碰,对于学生的信心还会造成打击;有些学生会把讲坛当成"秀"坛,为了博取眼球,戏说历史,使得历史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讲坛的话题需是学生熟悉的,最好能和选修课的内容相关。笔者是上《二战风云人物》,里面有讲述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朱可夫四个历史人物,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讲述,并且最好能有个主题,从小的切口来讲述大的历史。比如有学生要讲太平洋战争,笔者认为范围过广,建议讲其中的一个问题。后来学生根据太平洋战争中有使用苍南的"闽南话"作为密码来讲述太平洋战争的密码战,把乡土历史资源与战争史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笔者也对学生话题的准备进行史料的指导,少而精的推荐即可。
4.备讲开讲。学生确定话题后要写类似教师的"讲"案。基本上是在周末完成。笔者在此间有确立几个原则,如要史料的真实性,历史史料不能杜撰,允许基于历史史实的虚拟情境创设;历史结论要符合历史逻辑,要做到论从史出;讲话稿文采要好,生动,活泼,最好能根据需要结合时下的流行语言;讲案大约在2000字;可以制作课件。在开讲前,因为是来自不同班级学生上选修课,笔者会先介绍学生的班级等基本信息,对讲演过程的问题及时干预,帮助学生完成讲演。
5.点评总结。主要是要对学生的演讲进行概评,表扬其优点,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同时教师要对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及时补充和修正学生的知识。其后可以让其他学生来评论,通过这样的互评方式让学生在互助中提升能力。后来还让学生重新讲述这个话题,类似教师议课、磨课后重新上课,效果比较显著。
5.总结改进
行动到目前为止仅仅进行了一个学期,笔者认为有一定的效果。首先,很多学生增强了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这门选修课程还吸引了其他班的学生来旁听,个别学生的演讲还被传到网络上;第二,学生的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在备讲过程中需要阅读很多资料,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阅读历史史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第三,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很多学生在此前都是没有在讲台上讲过,笔者一直鼓励学生对自我的突破,很多学生在讲台有了勇气,勇敢地讲述。正如一个学生后来写到的感想"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上去讲,我一直很胆小,但是这一次我突破了自己,虽然个人还不满意,但是这是我的一个转折点"。很多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加强了心理素质,培养了大庭广众之下演讲的能力。
三、问题反馈
当然,毕竟学生历史讲坛的行动只进行了一个学期,基于笔者能力有限和单兵作战等客观因素,也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脆弱的试验性。
在"历史讲坛"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跃跃欲试,不可否认很多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与现实教育机制的冲突。因为准备这个讲坛学生需要时间,而在高中惜时如金的状态下,很多学生感觉有心无力,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力度和不够,有些学生也直接问这个高考又用吗?在功利主义盛行的高中教育阶段,本行动只能说是具有脆弱的试验性。
2.历史的冲突性。
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于某个话题资料收集就会发现有些史料表述和教材的表述是不一样的。继而会产生对教材的怀疑,产生与现今历史教材的冲突。如有学生根据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讲述鸦片战争的细节,与我们教材的描述相差很大;有学生讲述二战前期斯大林的红色恐怖政策,极大冲击了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这些问题如何引导和把握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知识不足性。
每个学生的话题教师要指导和点评,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十分丰富。在日益繁重的教学压力下,笔者看历史专业书也逐渐减少,因此有时候指导也是力不从心。同时这也是给笔者的一个警示,要多读书才能教好书。
总之,在目前生本课堂为核心的教育形势下,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下的学生历史讲述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近半年在选修课开始历史讲坛的实践来看是有效果的。笔者认为,要继续坚持下去,让行动研究再走进必修课堂,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让有效教学之花能够开出胜利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学习金字塔理论.百度百科
[2] 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