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中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1688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在朗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图像显示情境,用文字诠释情境,不仅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新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要求高,但课时紧张的难题。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作用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即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在教学时,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美丽的蝴蝶谷》中,“品种多样的蝴蝶的描写,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的场景”,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出现迷人的蝴蝶谷。“只看见群群蝴蝶”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人间仙境九寨沟》,教师可用优美的画面介绍加上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人间仙境”。多媒体画面把如此精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我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做人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讲文明的重要性,使学生受到教育。这样学生在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更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何使朗读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呢?结合教学实践,我作了一些探索。
  1.凭借多媒体技术优势,营造氛围,从读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火种,施教之功,先在激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它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在新知与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兴趣,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西湖名堤》这一课,上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杭州西湖的视频:平湖秋月、三滩印月、花港观鱼、苏堤春晓……随着镜头的推移,组成了一幅幅美景,学生看了如临其境,被这迷人的景色所熏陶,产生了迫切地想读这篇文章的欲望,不言而喻,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可见,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图像、声音的优势,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难点,从读中感悟。
  每节课的教学都有重点或难点,而且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不突破难点,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会降低学习热情。然而,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是比较专业、复杂的,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是较为困难的,即使反复读也难以一时领会、感悟其中的知识意境。如《海中救援》一课,学生从未经历过海难,就难以体会在大海中拯救生命的危险性和主人公救人的崇高品质。如果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就可以化难为易,化远为近,深入浅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之高效学习。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从而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实现了读中感悟。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从读中共鸣。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再现特定氛围,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就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蓝鲸》一文中,“鲸吞”的这种磅礴气势学生很难生动体验,我便运用了多媒体视听效果,让学生看一看蓝鲸吞食鱼虾和海水的巨量,听一听食物一拥而入蓝鲸口中所发出的巨大声响。然后让学生朗读,读出“鲸吞”的气势。从学生抑扬顿挫、惊异万分的朗读声中,我知道学生此时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课文用语言描写的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逼真、具体。境伴文出,情从境生,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的必然是与作者感情的共鸣。
  4.优化多媒体技术组合,体验情操,从读中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作者、教者、学者情感沟通的过程。伴随着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语言材料,理解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组合优势,展示课文蕴含的深远意境,有助于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得到感悟、升华,从而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正如契诃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朗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一堂课3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动静互映,虚实相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朗读教学审美时空。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小学阅读教学.武汉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环保投资力度的加大,在线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全国各重要的水质监控断面纷纷建设起来。该系统是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体系,被称为环境自动监测系统(EMIS)。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系统的方案设计、设计原则,以及主要部分设计的流程图。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并在此着重探讨项目教学法如何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以及所遵循的原则的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项目教
摘 要: 在Office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提出、分析、实现与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Office教学 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于一体的,具有很强实操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他们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层出不穷,这就要
目的:探讨白虎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退热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普通级雄性新西兰白兔63只随机分成三部分,分别用于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各实验中家兔为21只并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内毒素组(5只)、生理盐水组(5只)、布洛芬组(5只)、白虎汤组(6只)。2.造模及给药: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造模,白虎汤、布洛芬、生理盐水都灌胃给药。3.体温测定:测量体温时将标准温度计插入家兔直肠
实验目的:本研究拟从全国名老中医杨家林教授经验方清湿止痛汤加味间歇给药法治疗慢性盆腔炎(CIPD)为载体,研究清湿止痛汤的不同给药剂量、时间对大肠杆菌所致大鼠CIPD模型的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