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现代早期的报刊批评与舆论监督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ch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便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开启了新一轮的报刊批评与舆论监督。批评性报道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传播业带来了新面貌,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现代早期;报刊批评;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60-0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为国家的执政党后,办报活动也变得合法。同时,新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网络也在短短几年间基本形成。私营、民营报刊退出历史舞台后,党报取得了在新闻传播业界的统治地位,因而,开展报刊批评与舆论监督也变得十分有必要。
  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从中共在成为执政党后,重视开展报刊批评与舆论监督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一套在报刊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舆论监督的机制。
  一、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报刊批评与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国共内战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建立和巩固政权,整治社会环境、恢复国民经济是政府的主要任务,而要让这一切较顺利的进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种评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舆论趋向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监督的权力。①而舆论监督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媒体的监督,即媒体对国家施政活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②正确处理好舆论监督在社会中与人们的关系是让各项事业有序发展的良好条件,而报刊批评则是在当时社会中开展舆论监督的有效方式。
  综观这一时期,各地党报刊登的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明显增多,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前期报纸批评与舆论监督的一次高潮,这对于中共巩固政权、实行“三大改造”等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时期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对于人民群众而言,也是一次思想的解放。通过研究这一时期舆论监督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通过报刊和广播电台的批评性报道来进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名篇佳作。例如,1956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在当天的第三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该报驻广东记者站记者林里用“小品文”形式写的批评报道《何副厅长养病记》。但是,任何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1952年初,就发生过一起著名的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抵制舆论监督的严重事件,即“黄逸峰事件”。1951年12月3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上海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存在混乱现象》的文章,批评校领导大肆铺张浪费。校方看到这篇文章以后,当即向兼任校长反映。一向不管学校具体事务的黄逸峰在听了汇报以后,指示追查投稿人,并组织职工学生联名给《人民日报》写信要求更正。校方查出福建籍学生薛承凤是该文的作者后,对其施加种种压力,逼令其退学。薛承凤面对校方的巨大压力,向《人民日报》写信申诉,说明学校领导压制批评。最后,经中央调查后,给予了黄逸峰开除党籍的处分。③
  从以上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当代的舆论监督相比,早期舆论监督的对象也不乏是国家机关以及工作人员等,只是在方式上比较单一,借助的是传统媒体。同时,媒体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也时常会受到各种阻力,并且还有“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这一规定。在当代学者看来,该规定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闻批评是人民对党和政府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不能因为一些荒唐的错误而导致其停止进行。
  二、邓拓的报刊批评观
  邓拓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他长期的新闻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而报刊批评观则是一个重要部分。
  邓拓在1938年进入晋察冀日报社工作,此后,便一直从事报刊工作。批评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质疑精神上的,而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也提供了条件。探讨邓拓的报刊批评观从他开始主持晋察冀日报社的工作为起点。1938年6月,他为《抗战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写了一篇题为《根除贪污现象》的社论,这是《抗战报》的第一篇批评性文章。④邓拓十分重视社论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他的新闻实践中,写过很多社论,并且很多都有批评性质。
  邓拓的新闻活动与历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1944年,由于整风运动的关系,他在检讨报社工作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探讨报刊批评的问题,认为党报的新闻通讯和评论文章要发扬好的,克服坏的。对于报刊批评方式的探讨,邓拓认为在报纸上进行批评时,对于不同的情况应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邓拓对于报刊批评作风的阐述,是随着他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而深入的。他认为报纸编辑部应有一个对于批评性稿件进行周密审查的制度。邓拓认为报道的真实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强大的社会舆论的力量,一旦登上出版的报刊,就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结语
  在中国现代早期,报刊批评等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的思想会受到一定的禁锢,但是,中共在成为执政党后,主动提倡开展的舆论监督为社会的进步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同时也在一定基础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过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仅仅依靠报刊、电台等传统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并不能让全民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这对于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但从全局来看,我们还是应该对当时的这一举措持肯定的态度,只是我们应吸取其中的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注解:
  ① 陈力丹.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J].新闻大学,2012.5.
  ②孙旭培.论舆论监督的探讨和回顾[J].炎黄春秋,2003.3.
  ③刘家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④ 游雨欣.邓拓报刊批评观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参考文献:
  [1]刘家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力丹.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J].新闻大学,2012.5.
  [3]孙旭培.论舆论监督的探讨和回顾[J].炎黄春秋,2003.3.
  [4]游雨欣.邓拓报刊批评观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其他文献
YSK1-S是新一代全面取代传统的采用交流接触器或断路器构成的双电源切换方式的产品。它将断路器、接触器、热继电器以及隔离器的功能融为一体,信号处理采用具有快速稳定及高电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距离中职教育设定的培养“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其主要原因既与专业特点和性质相关,也与中职生源和
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综合保护继电器7UT512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两绕组变压器、旋转电机设备和短距离引出线,通过调节7UT512的整定值能够实现7UT512与被保护对象的最佳匹配。
某钢厂新建一座110kV变电站,经一台50MVA三绕组主变将电压降至35kV和10kV。35kV系统主要有2台30t交流电弧炉,10kV系统主要供厂区的动力及其他负荷。
用不同类型蓄电池作为储能单元的直流系统,须满足正常或事故状态下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照明及各种直流电磁操动机构分合闸等用电要求。加强直流系统的日常维护及保养,对保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