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物理教学中的“美”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m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美的教育,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术课、音乐课,似乎只有美术课和音乐课才能提升学生审美的境界!其实美的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美的教育并不注重掌握技术的精湛程度,而在于获得一种美的感觉,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最终孕育一种美的精神!美育的价值和美育的活动比传统美育的概念深刻的多!那么,在物理课的教学当中如何渗透美的教育呢?
  1、创造美的情境引入课题。“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子(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是我国一位唐代诗人对物体运动的精彩描述,再配上清雅的中国水墨画,将美提升至最高的境界!由此来引入课题,学生在沉醉于诗与画的熏陶之中的同时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山一会儿会“动”,一会儿又“不动”?到底山会不会动呢?很自然学生进入了运动的世界。学完了运动的相对性,再回到这首诗中,人坐在航行的船上,选船做参照物就会“看山恰似走来迎。”而“子(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是选岸上的山做参照物,所以说“山不动,是船行。”这精辟的见解,比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至少早了七、八百年,实在难能可贵!
  声音的世界是神奇的、美妙的,学生对于声音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如何让学生对平凡的声音产生兴趣呢?唐朝大诗人自居易《琵琶行》里面有几行脍炙人口的诗句:“轻扰慢燃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你听,琵琶女用熟练的指法,灵活地改变四条弦的振动频率和振幅来改变音调和响度,弹出了各种高底粗细不同的声音;时而沉重舒长,时而优美轻幽;时如莺语花底,泉流冰下,时如银瓶破裂,铁骑铿锵,多么优美动听啊!只要我们去采掘,恰到好处用于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会产生强烈的震憾,会使他们终生难忘。
  2、领略物理的简洁美。“我认为对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来说,最伟大的美在于把繁复的现象简化,而尝试去找出当中的原理的特质则像诗。”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表达他对诗和美的看法。
  当教师的板书做到简明、工整、形象、脉络清楚、突出重点时,当一堂课知识线索、知识重点、规律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在黑板上得到升华时,学生对面前展示的真理会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他们会感到物理是美的,自然是美的,美感是情感的一部分。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曾经和爱因斯坦合作《物理学的进化》一书的波兰物理学家费尔德指出:“爱因斯坦具有这样的信念,有可能把自然规律归结为一些简单的原理,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是原理上的简单性,不是技术上的困难性。”事实上,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关系式E=mc2,普朗克的能量子频率和能量的关系式E=hy,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的电荷静电相互作用定律等,都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理解起来那么复杂的自然规律,难怪人们都赞叹这些定律的优美。
  3、欣赏物理现象的美。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不少美的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的方式再现。我国唐朝的张致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据《杜阳杂编》中记述,这个实验流传甚广,连长安的儿童都能实验。学生如果亲手制造人工虹成功了,那么在欣赏美丽彩虹的同时也会体验到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实验能不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吗?
  在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验中,可以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根棉线,当升华的碘遇到棉线时,就会凝华形成漂亮的碘晶体树。学生看着闪亮的、如同钻石一样的碘晶体树,一定会牢牢记住碘的升华和凝华的。还有光的色散现象中的七色彩光、与大气压有关的人造喷泉等这些美丽的现象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探知未知世界的和谐美。物理学的美在于发现自然界中的和谐美,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和谐”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开普勒在发现行星运动的定律以后,由于看到了自然界呈现出来的和谐之美而激动万分。海森堡在创立量子力学矩阵理论的过程中,面对“量子力学在数学上的一致性和条理性”所呈出来的和谐,产生了深切的美感。“早晨三点钟,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出现在我面前……。最初一瞬间,我感到非常惊慌,我感到通过原子现象的表面,我窥见了一个异常美丽的内部。现在必须探明,自然界这样慷慨地展示在我面前的数学构造这个宝藏,想到这里,我几乎晕眩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美是使学生学好物理,并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心理因素。不要错误地以为自己是理科教师就放弃对学生美的教育,将知识的传授与美的教育结合起来吧!让学生到你的课堂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美吧,让它们滋润学生的心田,结出智慧之果!
其他文献
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调查研究,探讨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为还农村幼儿真正的“幼儿教育”提供帮助、为政府办好农村幼教提供依据。    1 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    1.1 国家的公共政策对农村幼教重视不足  尽管这些年国家对农村教育有所重视,但作为一种思维的惯性,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尤其是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越来越向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怎样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是我们课改实验的新课题。尤其是我们山区学校,受地理位置、社会条件、思想素质等的影响,又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学好学坏无所谓;他们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差。家长忙于生计,往往忽略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亟待解决,因此,这给思想品德学科的课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几年来,我和师生不断努力,终于探
[摘要]本文在分析情感教学的内涵及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教学在初中史教学中运用的对策,以期更好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情感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对策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健康而高尚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的实施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了更加现实、更为
古人论文章,把构思比作熔金,把结篇比作铸器,把修改看成攻玉。《语文课程标准》也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对作文的批改,我们却有那么的困惑与无奈。叶圣陶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的确的,面对一尺来高的作文,我们放弃午休、挑灯夜战,做好每一篇学生作文的“大手术”,“大审判”。等我们精批细改完这座“大山”,学生对作文
[摘要] 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对网络世界是极其感兴趣的,而网络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如何将两者
[摘要]、图像与美,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离开可视图像或许我们便失去了与美的相识,却少美的观念或许我们也削弱了对图像的认识。所以,图像与美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也是人类创造性能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图像观念‘美的培养;功能;修养    图像与美术往往被我们等同于一回事,事实上,它们所具有的差异不仅是语义上的,还附带逻辑性的不同。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一个外形可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11-01  作文源于生活,育成于心,表达于口或笔。新课程对写作的要求,更是强调体验生活,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真实抒发感情,从而写出有创意、观点新颖的文章。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现就自身体验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提练训练的内容,体验丰富生活    1、注重思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阅读能力,教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知识与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基础先行    虽说新课程淡化文体知识的教学,但是笔者在教学中依然感受到掌握文体知识的重要性,缺少相关的必要的文体知识,学生只是凭感觉,凭主观臆断去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紧随课文的分散式词汇教学,讨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集中教学的含义、原则和可能性,提出了货架式集中的词汇教学理念。而且对集中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备用性 即用性 货架式集中    1、词汇集中教学的含义    词汇的集中是按照词汇自身的规律来组织安排的,独立于课文(不排斥有一定的关联),是跟课文平行的两条线,同时也是交织在一起的两条线,是“集中”和“分散”的统
数学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严谨性、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掌握好数学知识,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当代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从当代社会对培养人的数学素质的要求来看,更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即新课标中指出的“数学思考”。  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