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心理学视野下的《鱼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维克托·彼得洛维奇·阿斯塔菲耶夫是苏联和俄罗斯联邦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是其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将小说、散文、伦理反思融为一体的独特写作风格。《鱼王》就是其作品中最具个性的代表作,也被视为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文学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创作过程及他的别具一格的个性心理。
  关键词:文学创作心理学;阿斯塔菲耶夫;《鱼王》;创作过程
  作者简介:李芳华(1993.4-),女,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一、文学创作心理
  文学创作是把思想转变为物质实体并公之于众的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因素对于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是属于人类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是有意识,自觉的社会活动。而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是源于个体和集体的无意识心理,把艺术作品视为精神研究的客体,来说明文学艺术问题的心理学依据。这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的。当然文学创作也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它是一种心理的表达,一种想把自己内心世界展示给众人的心理意图。随着对作家们创作的不断深入了解,一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作家们的创作心理过程的演变。从而进一步探索作家对现实社会进行创造性加工润色的心理特点,作者在构思与创作时的个性心理。文学创作能够成为研究心理科学的对象之一,由此说明文学创作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研究的材料之一。创作心理学主要研究作家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心理状态。同时,它不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而且也运用文艺学、美学和其他邻近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所以创作心理学是研究
  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在进行创作并对现实进行加工所运用的各种科学的交叉中不断发展的。
  (一)文学创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文学艺术创作心理学不仅分析作家受体的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也要研究读者也就是被受体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源于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心理因素在人的情绪中起到了很大的控制作用。所以研究文学创作的过程必须全面分析作家的个性,感觉器官的特点,才能及感情意志等。
  (二)文学创作是反映现实的特殊过程
  俄罗斯伟大文学家屠格涅夫曾说过,要进行创作活动首先要认识生活,第二有天赋和才干,第三要真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对生活的感受是有选择性的,他们通过他们的双眼发现别具一格的东西,选择新颖的题材,这是天赋的威力。
  二、影响阿斯塔菲耶夫《鱼王》创作心理形成的因素
  《鱼王》是阿斯塔菲耶夫于19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最能体现作家创作个性和心理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由十二个短故事组成的,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都充分显示了作者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格。小说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深入详细地描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西伯利亚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还包含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反思。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的不是静态的文学作品,而是处于动态的艺术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的心理活动。作家创作过程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活动,如情感、想象、直觉等等,都是在处于动态的过程中得到展示的。
  (一)个人经历
  阿斯塔菲耶夫出生长在粗犷的西伯利亚地区,母亲的早逝使这个可怜的孩子更增加了对大自然的依恋。西伯利亚的大自然、冻土带、原始森林、叶尼塞河,这故乡故土的一切始终是作家魂牵梦绕的牵挂,同时也成了他作品中反复再现的基本色调。“情节不是蘑菇,寻找也是枉然”。这是阿斯塔菲耶夫小说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看似平凡的外省生活和这种情节淡化的特点相结合,对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意模糊化和对人物心理乃至意识细致的刻画,都展现了二十世纪现代小说的新观念。可以说他的个人经历对其独特的创作个性的形成,对作家作品独特的深层意蕴的形成,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其作品中也有着很深的烙印。
  (二)社会因素
  着重探索时代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引起的变化是七十年代苏联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主流趋势,更加看重发掘生活现象本身的意义。反映时代更替的矛盾正说明了艺术本身的内外结合。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作家,阿斯塔菲耶夫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受到大自然的懲罚。阿斯塔菲耶夫在西伯利亚乡村风格基调下着意剖开人的心灵,用自我反省的经验反映出时代的剪影。他说:“我写的是和我个人血肉相连的东西,结果却有很多人同样地感受着我的忧虑、我的痛楚。”《鱼王》描写了因为楚什镇的当地收购处以三卢布一只的价格收购雷鸟,当地人便对之进行大规模捕杀。后来又停止收购,堆在货栈里的雷鸟开始腐烂,然后作为垃圾扔进了当地的池塘。以至于“已经是仲夏了,可楚什镇的池塘四周仍然堆着去年留下的黑色羽毛,像是送葬的花圈。”《鱼王》通过自然的变化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对自然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三、结语
  阿斯塔菲耶夫是苏联当代著名抒情小说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他本人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关于文学创作,生态环境,道德伦理的思考,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其独特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阿斯塔菲耶夫的创作心理是复杂的,有童年的剪影,有家乡的留恋,有战争的磨难,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他的创作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参考文献:
  [1]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程正民.俄国作家创作心理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4]陈进波,惠尚学.文艺心理学通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5][俄]阿斯塔菲耶夫.鱼王[M].夏仲翼,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 要:席勒作为德国18世纪的诗人、哲学家、剧作家以及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具有反映时代特征,揭露社会现实,以及强烈的自由、平等的内心意识的抒发等特点;其诗歌语言朴素而不失深意,简洁而蕴味无穷,可以让人聆听得到一个诗人内心最真挚的声音以及整个时代的呼唤。  关键词:席勒;诗歌;语言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战禹良(1994-),男,汉,吉林省长春市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基金项目:外研社委托项目项目名称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实践,项目编号2018091005。  摘 要:翻译理论的飞速发展对文学翻译批判带来了巨大影响,而文学翻译批评又是将翻译理论及实践衔接在一起的关键环节。落后的、经验主体的批评始终存在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更加需要进行理论性的批评。在大量的翻译理论中,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有效打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限制,将文学批评放在了动态化的环
摘 要:安吉拉·卡特与艾丽斯·门罗都是世界著名的女性作家,并且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两者对于女性形象的书写与定位都带有女权主义的鲜明特点,但是又各自拥有独特的审美风格。通过对两人著名的短篇小说的阅读并对比发现两人对于女性话语表达上的差异表现在创作目的、两个主要女性之间的关系和小说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上。  关键词:《染血之室》;《不一样的》;女性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在阐释文本时,作者的作用不再重要.此观点的出现颠覆了以作者为批评中心的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使得二十世纪的文学研究开始关注文本,强调读者.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型T细胞(CD4+CD25+Foxp3+Tregs)和HO-1在EAE病程中的相关性,以及依达拉奉对EAE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确立依达拉奉对MS的治疗效应。方法:本研究采用脊
摘 要:犹太民族作为一种历经千年、底蕴丰厚的文化,其流而不散的根源在于犹太民族的宗教性,正是犹太民族的宗教性孕育了它的凝聚力,催生了犹太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唤醒了他们的集体共同记忆。本文试从海涅断篇《巴赫拉赫的拉比》中的宗教仪式层面归纳犹太民族生活的宗教性,阐述宗教性对犹太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犹太文化;宗教性;仪式  作者简介:谢曼丹,女,汉族,福建人,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德
作者简介:吴双(1994.2-),汉,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远山淡影》作为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女性为主要人物,描写了一位日本女人悦子借“自己的朋友”佐知子隐喻自己,回忆自己的移民到美国之前的经历。本文拟以女性主
期刊
学术界对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夏娃偷吃禁果的行为褒贬不一,本文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下的三界论来分析夏娃的形象,阐明了夏娃的自我身份构建在镜像、亚当和撒旦的多重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德里罗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206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通过对《白噪音》中由科技引发的错误消费观的讨论,指出现今社会这种消费观的弊端,通过对小说中科技引发的媒体化社会的剖析,指出人们对媒体的过度依赖。小说对现代社会的全景式描绘,是现代人道德自我完善的体现,尽显作者伦理关怀。  关键词:白噪音;德里罗;消费观
摘 要: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其代表作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玫瑰丰富的内涵。本文旨在探讨叶芝诗歌中玫瑰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以帮助读者品读诗人借玫瑰抒情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叶芝诗歌;玫瑰意象  作者简介:韦小岿(1974-),女,云南昆明人,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