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利弊及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人类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全球网民数量将在今年达到6.55亿,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每年还在以近200%的速度递增。网络对人类的生活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应用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相当重要的教育领域。它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涉及到教育内容、教育结构甚至整个教育体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很多教师都开始利用多媒体网络来教学,带来了一种教学新气象。但我认为如果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能进一步的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科角度利用网络学习的话,学生们将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达到一种更高的教学目标。 "板书+讲解+习题"这样三位一体的模式似乎已经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准模版。在学生厌倦了这种一成不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后,多媒体教学的新概念本身已经使他们眼前一亮。再加上网络中生动形象的图片、逼真的声音、丰富的软件功能和遍布全球的信息都是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激发点。
  【关键词】多媒体;结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09-02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为此,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甚至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标准之一。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一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任意"拔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在语文学科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简述如下:
  1 为功利而用
  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一曲《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的无奈和伤感,仔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教学实际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因盲目而僵化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 因重辅而忽主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
  曾经听过一堂初三复习课,内容是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将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改对或改错一个病句,电脑即出示掌声或叹息声。且不论如此周密的设计是否必要,单就面对的初三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是否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即使电脑有极强的智能性,即使是面对交互性极强的网络教学,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还是以上面那堂初三复习课为例,有的病句可以有多种修改法,(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备课时出现一些疏漏也是难免的),所以一旦学生回答正确但与教师的答案不相吻合时,给他掌声本在情理之中,然而机械的电脑无法"随机应变",偏要在出示教师的答案之后才能提供掌声。这种情况,多少会给师生带来些许尴尬。
  4 因影视而忽视文本
  当前一些语文课件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上《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总之,当一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需要有热情拥抱的举动,但也应有冷静审视的头脑,这样方能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10-01     教书二十余载,作为一名不算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有一定差距,这势必对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学生个体差异,恰当的实施因材施教,使各种层次
【摘要】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体验、合作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08-0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单凭传统的教学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能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   【关键词】提问;灵魂;学习;设疑;回答;问题;课堂 ;质量;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13-01    
【摘要】课堂是学校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丰富学生智慧的课堂,必须通过教师的智慧去丰富学生的智慧,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重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和教学过程的智慧。  【关键词】智慧;语言艺术;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本人经一段时间的探索,对培养学生活动与探究能力有了肤浅的体会。  【关键词】中学化学;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17-02      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19-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所学知识要有价值、有实用性;伟人云: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每个教者,既关注学生的当前,更对其终身发展有所帮助。在我看来,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更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就小学数学而言,课堂教学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