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不应该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该是珍视孩子们不断变化着的学习需要。然而,这种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及时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让它成为教学的契机,使我们的课堂逐渐充盈着智慧、灵性和由此而萌发的勃勃生机。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关注课中的灵动资源,促进“非预设生成”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珍视“意外”,会有不曾预约的精彩
在每一堂数学课前我们的教师在对教材研究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艰辛。也许我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摆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二、善待“节外生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常常自诩以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然而,我们带着设计好的内容和方案来到班上,往往是把学生看做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当作我们解释所谓教学理念的道具。我们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我们认为他们应当学习的中心内容,我们设计并导演着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旦“节外生枝”,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引回“正道”,折断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叶(即使上面已有花蕾),以保证把他们培养成统一标准的参天大树。但一次“节外生枝”的经历,让我领悟到“节外生枝”的独特价值。如果自己一时的武断,漠视这“节外生枝”,就让学生失去一次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这会是多么消极的影响啊!
三、把握“变化”,促成美丽的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记得,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后。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用2、0、7、8四个数编成四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刚过了两分钟,就有学生很响亮地叫起来:“老师,这道题出错了。无论怎么编都不能被3整除。”随即,一大片声音都附和着:出错了,出错了……听学生这么一说,我定下神来一看,果然出错了。我本想立即告诉学生正确的题目。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好机会吗?我就对学生说:你们看得非常仔细,刚才这个错误连老师都没有看出来,你们却看出来了,老师非常欣赏大家这种仔细审题的好习惯。那么,谁能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为一道我们能解答的题目?”学生听了我的话,一个个认真地思考起来。有的说:……有的说:“老师,将7改为5同样也可以。”这时又有一个同学兴奋地说:“老师,除了改数字外,我还想到了另一种改法,就是用2、0、7、8中的三个数编成三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这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地掌声。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又有同学说:将后面的一句话改为能同时被2、5整除……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种不同的办法。一场看似平常的数学课刹那间变成了展示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交流辩论能力的场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的数学课也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四、利用错误资源,演绎别样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其实,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很多时候都是出其不意的,我们备课时很难预料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从容地处理每个环节,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使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转变成精彩的“催化剂。”
对于问题,当学生出现多种错误的答案时,教师不应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的借用了这一生成性的资源,利用其“错误”实现新的教学进程,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实践中,让我体验到: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总之,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动态生成”就是其鲜明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前预设必然会遭到缘自“互动”的挑战,“生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信息。教师面对这些信息,不应回避,而应巧拨妙引,因势利导,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组织教学,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样我们的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绽放,我们凝固的课堂场景才能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一、珍视“意外”,会有不曾预约的精彩
在每一堂数学课前我们的教师在对教材研究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艰辛。也许我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摆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二、善待“节外生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常常自诩以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然而,我们带着设计好的内容和方案来到班上,往往是把学生看做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当作我们解释所谓教学理念的道具。我们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我们认为他们应当学习的中心内容,我们设计并导演着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旦“节外生枝”,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引回“正道”,折断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叶(即使上面已有花蕾),以保证把他们培养成统一标准的参天大树。但一次“节外生枝”的经历,让我领悟到“节外生枝”的独特价值。如果自己一时的武断,漠视这“节外生枝”,就让学生失去一次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这会是多么消极的影响啊!
三、把握“变化”,促成美丽的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记得,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后。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用2、0、7、8四个数编成四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刚过了两分钟,就有学生很响亮地叫起来:“老师,这道题出错了。无论怎么编都不能被3整除。”随即,一大片声音都附和着:出错了,出错了……听学生这么一说,我定下神来一看,果然出错了。我本想立即告诉学生正确的题目。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好机会吗?我就对学生说:你们看得非常仔细,刚才这个错误连老师都没有看出来,你们却看出来了,老师非常欣赏大家这种仔细审题的好习惯。那么,谁能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为一道我们能解答的题目?”学生听了我的话,一个个认真地思考起来。有的说:……有的说:“老师,将7改为5同样也可以。”这时又有一个同学兴奋地说:“老师,除了改数字外,我还想到了另一种改法,就是用2、0、7、8中的三个数编成三位数,能同时被2、3、5整除。”这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地掌声。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又有同学说:将后面的一句话改为能同时被2、5整除……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种不同的办法。一场看似平常的数学课刹那间变成了展示学生聪明才智,提高学生交流辩论能力的场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的数学课也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四、利用错误资源,演绎别样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其实,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很多时候都是出其不意的,我们备课时很难预料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从容地处理每个环节,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使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转变成精彩的“催化剂。”
对于问题,当学生出现多种错误的答案时,教师不应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的借用了这一生成性的资源,利用其“错误”实现新的教学进程,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实践中,让我体验到: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总之,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动态生成”就是其鲜明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前预设必然会遭到缘自“互动”的挑战,“生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信息。教师面对这些信息,不应回避,而应巧拨妙引,因势利导,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组织教学,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样我们的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绽放,我们凝固的课堂场景才能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