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目标的基本维度与核心
教育,顾名思义,既教又育,教育结合。教育在其手段、目标和宗旨上都应是一致的。所谓教,侧重于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上的谋生发展的手段、技能和素质,“智”育占了较大的部分。所谓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和德行,主要指道德文化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立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进行价值定位。教育并行,不可分割,二者的共同目标应当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育人向善、教人发展,并行不悖,简而言之,是要培养人及培养人才。
教育目标是多维度的、多向度的、综合的,而且是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教育目标的基本维度有真、善、美三维。
“真”,指真理和追求真理的欲望、能力和真诚度。求真,应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对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程度,往往成为衡量现代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志。学生培养起对真理的追求、信服真理又能敢予怀疑的行为能力与行为习惯,是人类社会科学力量古今传承,突破创新,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善”,指人们的道德修养及其所达到的道德水平,所形成的道德人格,所达到的道德境界,还指获取“善”的能力与素质,即“求德”,主要表现为修养、学习与践行。道德,在宏观目标上,是要构建相对和谐的社会秩序,在本质上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整体利益。因此,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微观目标上,是个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团体组织、国家、世界的关系,如何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按照社会秩序去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利益,如何为这个更大的环境去付出、舍弃甚至牺牲个人的一部分利益。学生有德,教育学生成德,使其懂得如何去获取利益(合法合理合情),如何去付出、奉献,甚至是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从不情愿到自发到自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它直接关涉到学生能否利用自身的技能与素质去有效地获取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资源,这是今天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也是我们倡导和奉行的构建和谐世界的微观基础。“善”目标是否实现,小则关系到一个人如何在单位组织、社会国家、整个世界中准确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则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秩序与稳定。
“美”,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超越与欣赏,指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引起的精神愉悦。世界在不断变化和重新构建中发展,也在认同中发展,认同既定的秩序,认同秩序终将被打破。在认同中超越认同,美感就油然而生。美的本质在于对客观世界的超越,超越苦难则有甘甜,超越脆弱才有坚强,超越卑贱才有崇高,超越自我才能自我欣赏,才能欣赏世界。“美”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又一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通过美育,让学生学会超越,学会欣赏,学会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学会构筑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该是多么美的事情。
真、善、美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三维目标。向真、向善、向美,求真、求善、求美,臻真、臻善、臻美,应成为衡量现代教育是否成功的终极标准。在真、善、美三维中,真是技能,美是超越,善是行使技能、实现超越的桥梁。善是真与美的灵魂,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唯有“善”,“真”才成其为“真”,“美”才成其为“美”。学生向善,他所追求的真理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他所追求的美才始终以人类突破生存发展的艰境为源泉并在内心为之欢呼、赞叹。当我们真正把善作为教育核心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很多被掩藏许久的纯朴的教育规律都会清晰可见。只有向善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只有以“善”为核心的教育才称得上是面向大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教育,它才对人类自身有裨益。凡偏离这一核心的教育,都应全部视为危害人类集群利益的产生负作用的教育。
二、实现三维目标的教育实施
教育的实施是指教育的过裎、手段和策略的总和。它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双向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信息资源、教育意图更多地从教师这一头传导到学生这一头。“强势”和“弱势”也是相对的,“弱势”作为一个整体,其主体地位的确定就会变为“强势”,“强势”因知识信息德行的制高点的丧失则可能转化为“弱势”。因此,必须明确两点,一是为人师者,在知识和道德修养上不可懈怠,要不断提高“师者”素质。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师是主导,即导演、编辑、协调者;生是主体,是演员,是活生生的角色,是演绎者。只有明确教育实施过程的基本规则和基本原理,才能真正地对学生实现三维目标实施针对有效的教育。
“真”的实现,在于智育。术业有专功,闻道有先后。教师作为先闻道者、术业专攻者,必须切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有以下三个工作要做:一是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教育水平。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是一条流动的清澈小河,才能给学生丰富鲜活的知识;自己是一片汪洋大海,才能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和汹涌激荡的青春生命。二是有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导到学生身上的能力和技巧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努力钻研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和具体的方式方法,把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做到“衣钵传承”和“吾道东矣”。三是关注学生的不同特质,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学生学习有效作为调整教育教学策略的主要出发点。
“善”的实现,在于德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学生的社会化,即实现学会自觉接受社会规则、社会秩序和基本范式。养人善,己必先善。在德育方面,教师也有三个工作必须做好。一是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学生,为学生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作出榜样和表率。二是德育的实施,必须把道德理论修养课程的传授和教师自身的道德力量与学生的修养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德育方式,更新德育手段,以养学生“成德”。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德育知识,在实践中去提高道德修养,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宽容、珍惜与感恩,懂得分享、团结与协作。
“美”的实现,在于美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大力加强音乐、美术、舞蹈和体育等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对美的体验有直接的作用。学校要重视,班主任要协调。二是寻找机会让学生参加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比如参观书画展,设计班标、会标,开展征文、诗朗诵、服装设计与表演、茶艺等比赛。三是学会赏识、欣赏,坚持赏识性教育,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不美的地方因有了赏识美的眼光,就会不断变化,成为美的东西,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赏识人之美,人愈美。学生具有美的眼光、美的心灵,教育何尝不成功。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向善、教人发展。当前的教育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惟分数论英雄仍然有很大的市场,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弊端的延续,也是因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教育观念过于沉旧造成的。对此,我们不能停留在抱怨上,而应于百弊之中进取,于万难之中再造。我们往往把教育当成它自身的目标、目的、归宿,因此而会忽略了一条最简单的真理——教育,教育,是要把人教好、育好。说白了,学生健康了,快乐了,自己就会去生存和发展了,对人,对社会好了,那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否则,再高分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所以,为人师者,让我们始终记住这一句话——育人向善、教人发展。
教育,顾名思义,既教又育,教育结合。教育在其手段、目标和宗旨上都应是一致的。所谓教,侧重于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上的谋生发展的手段、技能和素质,“智”育占了较大的部分。所谓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和德行,主要指道德文化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立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进行价值定位。教育并行,不可分割,二者的共同目标应当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育人向善、教人发展,并行不悖,简而言之,是要培养人及培养人才。
教育目标是多维度的、多向度的、综合的,而且是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教育目标的基本维度有真、善、美三维。
“真”,指真理和追求真理的欲望、能力和真诚度。求真,应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对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程度,往往成为衡量现代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志。学生培养起对真理的追求、信服真理又能敢予怀疑的行为能力与行为习惯,是人类社会科学力量古今传承,突破创新,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善”,指人们的道德修养及其所达到的道德水平,所形成的道德人格,所达到的道德境界,还指获取“善”的能力与素质,即“求德”,主要表现为修养、学习与践行。道德,在宏观目标上,是要构建相对和谐的社会秩序,在本质上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整体利益。因此,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在微观目标上,是个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团体组织、国家、世界的关系,如何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按照社会秩序去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利益,如何为这个更大的环境去付出、舍弃甚至牺牲个人的一部分利益。学生有德,教育学生成德,使其懂得如何去获取利益(合法合理合情),如何去付出、奉献,甚至是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从不情愿到自发到自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它直接关涉到学生能否利用自身的技能与素质去有效地获取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资源,这是今天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也是我们倡导和奉行的构建和谐世界的微观基础。“善”目标是否实现,小则关系到一个人如何在单位组织、社会国家、整个世界中准确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则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秩序与稳定。
“美”,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超越与欣赏,指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世界中引起的精神愉悦。世界在不断变化和重新构建中发展,也在认同中发展,认同既定的秩序,认同秩序终将被打破。在认同中超越认同,美感就油然而生。美的本质在于对客观世界的超越,超越苦难则有甘甜,超越脆弱才有坚强,超越卑贱才有崇高,超越自我才能自我欣赏,才能欣赏世界。“美”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又一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通过美育,让学生学会超越,学会欣赏,学会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学会构筑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该是多么美的事情。
真、善、美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三维目标。向真、向善、向美,求真、求善、求美,臻真、臻善、臻美,应成为衡量现代教育是否成功的终极标准。在真、善、美三维中,真是技能,美是超越,善是行使技能、实现超越的桥梁。善是真与美的灵魂,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唯有“善”,“真”才成其为“真”,“美”才成其为“美”。学生向善,他所追求的真理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他所追求的美才始终以人类突破生存发展的艰境为源泉并在内心为之欢呼、赞叹。当我们真正把善作为教育核心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很多被掩藏许久的纯朴的教育规律都会清晰可见。只有向善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只有以“善”为核心的教育才称得上是面向大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教育,它才对人类自身有裨益。凡偏离这一核心的教育,都应全部视为危害人类集群利益的产生负作用的教育。
二、实现三维目标的教育实施
教育的实施是指教育的过裎、手段和策略的总和。它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双向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信息资源、教育意图更多地从教师这一头传导到学生这一头。“强势”和“弱势”也是相对的,“弱势”作为一个整体,其主体地位的确定就会变为“强势”,“强势”因知识信息德行的制高点的丧失则可能转化为“弱势”。因此,必须明确两点,一是为人师者,在知识和道德修养上不可懈怠,要不断提高“师者”素质。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师是主导,即导演、编辑、协调者;生是主体,是演员,是活生生的角色,是演绎者。只有明确教育实施过程的基本规则和基本原理,才能真正地对学生实现三维目标实施针对有效的教育。
“真”的实现,在于智育。术业有专功,闻道有先后。教师作为先闻道者、术业专攻者,必须切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有以下三个工作要做:一是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教育水平。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是一条流动的清澈小河,才能给学生丰富鲜活的知识;自己是一片汪洋大海,才能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和汹涌激荡的青春生命。二是有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导到学生身上的能力和技巧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努力钻研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和具体的方式方法,把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做到“衣钵传承”和“吾道东矣”。三是关注学生的不同特质,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学生学习有效作为调整教育教学策略的主要出发点。
“善”的实现,在于德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学生的社会化,即实现学会自觉接受社会规则、社会秩序和基本范式。养人善,己必先善。在德育方面,教师也有三个工作必须做好。一是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学生,为学生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作出榜样和表率。二是德育的实施,必须把道德理论修养课程的传授和教师自身的道德力量与学生的修养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德育方式,更新德育手段,以养学生“成德”。三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德育知识,在实践中去提高道德修养,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宽容、珍惜与感恩,懂得分享、团结与协作。
“美”的实现,在于美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大力加强音乐、美术、舞蹈和体育等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对美的体验有直接的作用。学校要重视,班主任要协调。二是寻找机会让学生参加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比如参观书画展,设计班标、会标,开展征文、诗朗诵、服装设计与表演、茶艺等比赛。三是学会赏识、欣赏,坚持赏识性教育,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不美的地方因有了赏识美的眼光,就会不断变化,成为美的东西,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赏识人之美,人愈美。学生具有美的眼光、美的心灵,教育何尝不成功。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向善、教人发展。当前的教育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惟分数论英雄仍然有很大的市场,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弊端的延续,也是因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教育观念过于沉旧造成的。对此,我们不能停留在抱怨上,而应于百弊之中进取,于万难之中再造。我们往往把教育当成它自身的目标、目的、归宿,因此而会忽略了一条最简单的真理——教育,教育,是要把人教好、育好。说白了,学生健康了,快乐了,自己就会去生存和发展了,对人,对社会好了,那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否则,再高分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所以,为人师者,让我们始终记住这一句话——育人向善、教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