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结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315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作为中国千百年来的主导思想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在其《论语》中不仅对治国做出了明确要求,更对教育做出了系统的论述。我们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才能使高中语文教育走上更加合理化的道路。
  【关键词】儒家思想 孔子 高中语文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8-02
  一、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论
  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儒家思想不仅以其卓越的贡献和强大的教化功用成为文化发展的助推器,更因其先进的理论观点和实用的主张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思想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在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中不仅有丰富的治国观点更有发人深省的教育主张,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教化功能所带来的震撼。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学生根据其讲稿整理成书的《论语》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理论根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其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教育主张上,首先孔子认为教育的主体即我们今天的教师应专司其职,以讲学为谋生手段。就这一点而言孔子的贡献在于他首次明确了“教师”这一职业并规定了教师的专职性,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其次,在教育对象上孔子认为应做到“有教无类”。关于教育目的,孔子的一生致力于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期望实现充满理想和仁爱的大同社会。要实现这一主张最先要培养大批的有道之士,这一点在其《论语》中有鲜明的体现。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孔子将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和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当中,故其弟子如曾子、子夏等均卓有成效地继承了这一追求。此外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鼓励学生做官治理国家,这也是他实现理想的大同社会的手段之一。为此,孔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德育。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遍布论语的各个角落,这些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被视为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四点:1.思学结合。2.因材施教。3.启发式教学。4.教学相长。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也提出了鲜明的观点:1.善于总结。2.学思结合。3.举一反三。4.谦虚诚实。
  二、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
  虽然孔子的教育思想诞生于几千年前,但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尤其是高中的教育仍有积极意义。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上要消除高低、贵贱、贫富等方面的差别对待,应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同的教育。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家境贫寒者,也有富可敌国者;有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甚至是强盗,也有极富社会地位的生意人。这正是孔子实践其教育主张的鲜明体现。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像孔子一样重视德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学生在学习时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将学习做人之道和塑造完美地人格品质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上,这一点正是当今社会教育所欠缺的,我们应从德育角度进行反思。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明确教学方法,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应付当前严峻的高考形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本义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陷入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十指有长短,学生自然也是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指的是要消除阶级上的歧视和差别,其“因材施教”则告诉我们应正视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理论的教育家,不仅让我们看到孔子在教学上的认真负责,更给了我们深刻的现实意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教育学生时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做到循循善诱,当学生感到困惑或百思不得其解时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一步步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同时,孔子认为应诱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的表层,唯有如此才能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此外,教学相长是我们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这一点不仅是孔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论语》采用师生问答的辩论方式向我们传递孔子的主要思想,这实际上是孔子贯彻其“教学相长”观点的途径之一。“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满怀信心地将自己的学识灌输给学生,同时当学生提出质疑的时候应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更好地发挥其教化作用。
  第三,除了传播知识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以及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学生应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最终转化为自身内在强大的动力支持。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和“温故知新”就是告诉我们总结和复习的重要性,每次总结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每次复习都会获得比前一次更深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在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孔子把“学”和“思”作为一对辩证存在的事物向我们阐述,论证了只有将二者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创造学习的强大动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本义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要不断地向比自己好的人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身。做到“不耻下问”,用谦虚的态度和诚实的心态面对学习,这才是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来可泓.《论语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年第二版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其实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开设一些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创业择业教育类的课程。 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素质教育。课堂教育不应离开“纲”和“本”,既要依据新课改后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素质问题就是特长生问题,特长教育即为素质教育弊端。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要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素质教育必须渗透于全部的课堂教学,不仅
【摘要】作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作了相应地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8-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
东方汽轮机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新闻学组正式成立,由厂报编采人员和通讯骨干28人组成。学组现已收到《试论企业报的“难”与“易”》、《新闻工作在两 Dongfang Turbine F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降低车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降低污染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主要研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
三维椭圆振动切削(Elliptical Vibration Cutting,EV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加工方法,可获得微纳加工所需的切削运动,用于改善某些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等。合理的机
连杆和曲轴作为液压约束活塞发动机(HCPE)重要的零部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及其优化设计实现可靠、高效的现代设计目标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分析了液压约束活塞发动机的结构原理
【摘要】以增强单片机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针对“单片机技术”应用性强的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的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单片机技术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2-02 
【摘要】为了解决高校“扩招”大环境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情况,提出基于导师制的“前移-延展”型运行模式。将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大三下学期,拓展学生查找资料、论文写作、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导师制 “前移-延展”型 本科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7-01  毕业设计
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解决职业领域的技术问题的能力”的指向确立了“能力导向”的教育价值理念,并通过解答泰勒课程观的“四个基本问题”,对相应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