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在不断地深入进行。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科目之一。在新课改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弊端逐渐地体现出来。随着微课教学技术的出现,为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所以,我们初中历史老师要对微课有深入的了解,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质量。而微课作为初中历史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需加强微课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应用
一、 引言
如今的时代早已发展成为注重信息化的时代,在如今这种时代下,人类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以往的传统理念和老旧的教学方式都不再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微课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二、 利用微课巧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首先设计微课教学方案与模式,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进行了解,高效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例如,某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的“历史政权”内容时,由于相关的知识点涉及大量的人物、地点、事件以及时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刻记忆,因此,该历史教师灵活利用微课进行教学,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利用图片、微视频、声音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针对性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相关的地点名称、时间、任务等特殊的知识点进行特殊的标记,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升学习效率。例如,某教师针对西夏、北宋与辽政权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微课视频制作,促使相关的事件明显突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有效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将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相关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根本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三、 应用“微课”带领学生提升课程参与度
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虽然已经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理念,但仍存在课堂互动性差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将微课的制作“工作”交到学生手中。这样一来,既使得微课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学习需求,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促使历史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将工作眼光放在人性化教学、生活化教学等其他教学创新环节上。举个例子:初中历史教师L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将全班36名学生分成了6个小组,并要求各小组学生依次制作微课课件。由于该班级每周有3节历史课,所以学生有将近两周的时间去准备课件内容,不会给学生造成硬性的压力。一个学期过后,全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知识点梳理能力、教材内容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在全年级历史考试中获得了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四、 微课形象演绎,加深学生中断的记忆
历史这门课程所囊括的知识面较广,且时间跨越度大,这就给学生的复习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是微课的介入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画、文字及注解等整理归纳出相应章节或单元的知识内容,如此便将生硬的知识生动形象化了。学生也就可以一边欣赏一边学习了,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像在初三的日本史的复习中,結合中考的大纲要求,整理出了三个不同日本史的展览内容。第一个是摆脱民族危机篇,给出了“明治维新”时期相应的知识及照片,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个是中日关系篇,从戚继光抗日到甲午中日战争;从日本参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由抗战中的战斗英雄讲到最终抗战的胜利,最终中日建交。第三个讲述美日关系,两国间既有合作亦有冲突,一战时,两国先后签约进入协约国行列中。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逼迫日本快速投降。把美日两国间的合作及冲突的关系进行整理总结,让学生充分理解两国间的种种行为。这样才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整个章节,进而促进学生整体历史观的构建。
五、 利用微课实现文史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与语文具有紧密的联系。学习语文,就得了解历史知识,否则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立场,无法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而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比如,《隆中对》这篇文章,就是历史知识的文学化表现,是学习历史知识很好的范本。文中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的智慧光芒,刘备“凡三往乃见”的礼贤下士,孙权“已历三世”的励精图治等,无不激励着学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好材料。在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笔者利用微课将文中的黑体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显示在屏幕上,首先,让学生熟读几遍并背诵。然后,围绕这句话,继续利用微课展示教学内容:这句话是谁说的?它的含义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背景?前两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完整,第三个问题,学生就不好回答了。最后,利用微课展示探讨结果,并提问:李世民汲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后,他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这样做,在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应用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然后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改善、解决问题,达到提升课堂效益的结果。但是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是直接就可以做到完美,微课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也是如此,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技巧,然后不断地完善微课教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以及教育会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时代潮流下,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对微课做出改进与完善并加以利用,使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倩.初中历史微课案例分析[D].聊城大学,2017.
[2]张静波.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田红彩.初中历史微课“知识碎片化”现象的应对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01):26-30.
[4]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95.
作者简介:
何晶,江苏省泰兴市,泰兴市宁界初级中学。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应用
一、 引言
如今的时代早已发展成为注重信息化的时代,在如今这种时代下,人类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以往的传统理念和老旧的教学方式都不再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微课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二、 利用微课巧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首先设计微课教学方案与模式,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进行了解,高效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例如,某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的“历史政权”内容时,由于相关的知识点涉及大量的人物、地点、事件以及时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刻记忆,因此,该历史教师灵活利用微课进行教学,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利用图片、微视频、声音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针对性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相关的地点名称、时间、任务等特殊的知识点进行特殊的标记,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升学习效率。例如,某教师针对西夏、北宋与辽政权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微课视频制作,促使相关的事件明显突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有效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将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相关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根本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三、 应用“微课”带领学生提升课程参与度
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虽然已经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理念,但仍存在课堂互动性差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将微课的制作“工作”交到学生手中。这样一来,既使得微课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学习需求,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促使历史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将工作眼光放在人性化教学、生活化教学等其他教学创新环节上。举个例子:初中历史教师L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将全班36名学生分成了6个小组,并要求各小组学生依次制作微课课件。由于该班级每周有3节历史课,所以学生有将近两周的时间去准备课件内容,不会给学生造成硬性的压力。一个学期过后,全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知识点梳理能力、教材内容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在全年级历史考试中获得了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四、 微课形象演绎,加深学生中断的记忆
历史这门课程所囊括的知识面较广,且时间跨越度大,这就给学生的复习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是微课的介入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画、文字及注解等整理归纳出相应章节或单元的知识内容,如此便将生硬的知识生动形象化了。学生也就可以一边欣赏一边学习了,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像在初三的日本史的复习中,結合中考的大纲要求,整理出了三个不同日本史的展览内容。第一个是摆脱民族危机篇,给出了“明治维新”时期相应的知识及照片,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个是中日关系篇,从戚继光抗日到甲午中日战争;从日本参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由抗战中的战斗英雄讲到最终抗战的胜利,最终中日建交。第三个讲述美日关系,两国间既有合作亦有冲突,一战时,两国先后签约进入协约国行列中。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逼迫日本快速投降。把美日两国间的合作及冲突的关系进行整理总结,让学生充分理解两国间的种种行为。这样才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整个章节,进而促进学生整体历史观的构建。
五、 利用微课实现文史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与语文具有紧密的联系。学习语文,就得了解历史知识,否则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立场,无法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而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比如,《隆中对》这篇文章,就是历史知识的文学化表现,是学习历史知识很好的范本。文中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的智慧光芒,刘备“凡三往乃见”的礼贤下士,孙权“已历三世”的励精图治等,无不激励着学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好材料。在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笔者利用微课将文中的黑体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显示在屏幕上,首先,让学生熟读几遍并背诵。然后,围绕这句话,继续利用微课展示教学内容:这句话是谁说的?它的含义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背景?前两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完整,第三个问题,学生就不好回答了。最后,利用微课展示探讨结果,并提问:李世民汲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后,他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这样做,在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应用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然后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改善、解决问题,达到提升课堂效益的结果。但是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是直接就可以做到完美,微课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也是如此,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技巧,然后不断地完善微课教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以及教育会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时代潮流下,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对微课做出改进与完善并加以利用,使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倩.初中历史微课案例分析[D].聊城大学,2017.
[2]张静波.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田红彩.初中历史微课“知识碎片化”现象的应对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01):26-30.
[4]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95.
作者简介:
何晶,江苏省泰兴市,泰兴市宁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