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问题情景,不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关键词情景数学营造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一、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气氛,以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这对中职学生来说尤显重要。
二、实施策略
数学问题,丰富多彩的。帮助学生了解、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得上的数学,是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一)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真实的历史故事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给我们单调的数学教学增添了一些活力。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于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的中职学生尤其重要。
案例1.“函数”概念教学,可以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
在世界著名水都威尼斯马尔克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的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由于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条腿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
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有如下的关系:y=0.14/x(0 (二)实际生活情境,学以致用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运用自己创设的空间,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整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2.在进行“一元一次函数的实践与探索”这节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现在很多同学都在使用手机,请问大家是使用哪种业务的?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是动感地带还是神州行?是全球通还是神州大众卡?同学又知否在这么多的业务中,哪一项是最实惠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击中学生的切身实际,自然引起学生的热烈争议。当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函数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到他们能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述问题。这一情境设置,引起学生探究愿望和追求知识的乐趣,自主地调整学习地动力和注意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三)设疑情境,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案例3.立体几何中的质疑
在上立体几何第一课时,可这样问:
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立体几何中也是这样吗?
平面几何中,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立体几何中也是这样吗?
……
在教学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之前,先给几个实际问题:(1)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2)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3)随时间的变化,影子的位置会移动,而旗杆与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否发生改变呢?
(4)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B的直线位置关系又是什么?所成的角为多少?
如此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三、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
1.实施情境教学,必须要面对学生的现实,要能够从情境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和技能,不能让学生雾里看花讨论研究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要说和做些什么。
2.数学情境应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以促进学生养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结束语
教师要在考虑数学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精心设计数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标,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数学概念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也决不仅这几种,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于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孟祥英.适当运用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一、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气氛,以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这对中职学生来说尤显重要。
二、实施策略
数学问题,丰富多彩的。帮助学生了解、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得上的数学,是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一)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真实的历史故事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给我们单调的数学教学增添了一些活力。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于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的中职学生尤其重要。
案例1.“函数”概念教学,可以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
在世界著名水都威尼斯马尔克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的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由于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条腿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
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有如下的关系:y=0.14/x(0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运用自己创设的空间,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整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2.在进行“一元一次函数的实践与探索”这节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现在很多同学都在使用手机,请问大家是使用哪种业务的?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是动感地带还是神州行?是全球通还是神州大众卡?同学又知否在这么多的业务中,哪一项是最实惠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击中学生的切身实际,自然引起学生的热烈争议。当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函数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到他们能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述问题。这一情境设置,引起学生探究愿望和追求知识的乐趣,自主地调整学习地动力和注意力,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三)设疑情境,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案例3.立体几何中的质疑
在上立体几何第一课时,可这样问:
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立体几何中也是这样吗?
平面几何中,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立体几何中也是这样吗?
……
在教学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之前,先给几个实际问题:(1)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2)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3)随时间的变化,影子的位置会移动,而旗杆与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否发生改变呢?
(4)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B的直线位置关系又是什么?所成的角为多少?
如此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三、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
1.实施情境教学,必须要面对学生的现实,要能够从情境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和技能,不能让学生雾里看花讨论研究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要说和做些什么。
2.数学情境应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以促进学生养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结束语
教师要在考虑数学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精心设计数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标,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数学概念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也决不仅这几种,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于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孟祥英.适当运用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