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女子的歌吟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n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郁在文章《布衣孙犁》中谈及“孙犁文章的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乃凡人的歌吟,与我们很近。”阅读查兴娥的散文,亦有此感。查兴娥不仅没有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态度,不酸腐,不自恋,而且她就在生活的现场,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学的境界,或书写自己的经历,或叙写亲人朋友的生命故事,实乃一个平常女子对生活的歌吟,离生活很近,让人读来饶有兴味,也让人唏嘘感叹。
   散文在众多文体中是最贴近生活、最私人化的写作,它以在场的姿态,让我们提笔书写,留住当下的经历、思考、心绪以及生活的况味。台湾作家朱天文说:“生活当中,不知有多少这样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戏里紧鼓密锣碰锵一停、亮相,像抽刀断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发现,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为的就是这个。”我想,查兴娥散文写作就是这样,以介入生活的姿态留住生活,把自己的经历和他人生命故事形诸文章,加入自己力压纸背的情感,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她的这六篇散文可以分为两组,《火车上的一顿免费午餐》《我遇上了“黑车”》《旅游那点事》三篇是来自生活的奇遇,很新奇,叙述节奏紧促,情节戏剧化,有短篇小说的倾向;《妹妹别哭》《二叔和那条大白狗》《母亲的生离死别》三篇是感人的底层叙事,语言朴实无华,各个人物生命历程,娓娓写来,读后不禁感叹、无奈、悲伤。
   《火车上的一顿免费午餐》写的是坐火车的一次“扶危助困”的仗义经历。来自全国最穷县的打工者,一个“磨骨头养肠子”的苦命人,他放在火车架子上的行李包,不知怎么掉了下来,砸伤了一位女孩儿的额头,毁了容,被索要二十万元天文数字的赔偿。别说二十万,二百这位大哥也拿不出,拿不出就要随女孩儿下一站下车,面临的是不虞之祸。满车围观的乘客谁也无法打破这个僵局。尽管有餐车长小心多管闲事要挨打的好心警告,“我”还是挺身而出,挽着女孩儿的手臂,站在女孩儿的角度条分缕析现实情况和各种后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女孩儿做出让步,不再追究,事情圆满解决,赢得全车雷鸣般的掌声,还有餐车长赠送的免费午餐。情节有悬念有起伏有首有尾,很有《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的风格。
   《我遇上了“黑车”》和《旅游那些事》写的是两次遇“黑”经历,分别是黑车和黑旅行团。这些黑车和黑旅行团在各大城市的车站出没,小广告遍地,引人好奇,有关部门警示牌和警示喇叭也是循环播放,提醒游客不要上当受骗,一般人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即使有了也常常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作者查兴娥偏偏遇到这样的事情,又偏偏能够不畏强暴,据理力争,最终获得胜利,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升起。这两篇散文叙事非常有节奏感,从被误导到感觉上当受骗,从顽强抗争到取得胜利,细节丰沛,如临现场,好像当时读者就在车上,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眼睁睁看着她不畏蛮横,不惧危险,有理有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两篇文章也完全可当作短篇小说来阅读,比如《我遇上了“黑车”》里对黑车司机步步紧逼的暴躁性格描写,《旅游那点事》中黑导游从补交一千逐渐让步到补交二百直至不要的轮番对话,都非常精彩生动。
   《妹妹别哭》写的是堂妹悲惨一生的故事。堂妹的父亲、我的幺叔本身就身世悲惨,从小就是遗腹子,成家之后传统观念重,冒着罚款要几个男孩子,其中一个还是智障儿,辛苦劳作养家,“黑黑的幺叔总是弯着腰,弓着背,头顶太阳,整个身子几乎与土地紧贴在一起”,不仅没有改变家庭条件,最终病倒了卧床不起。我的堂妹尽管升学考试获得全校第二名,仍旧因为家庭开支多的原因,小小年纪被迫退学,感叹“做人好难”。不足十四岁的女孩子早起晚睡每天十二个小时在饭店洗碗刷盘子,回到家里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對她的尊重,心情烦躁的幺婶看她不顺眼,脾气孤僻的哥哥动不动就拳打脚踢。进入花季的堂妹追求者众多,即将迈入幸福的生活,却被人贩子盯上,被八千元卖到遥远的四川山区。到了新家远离亲人,丈夫突然变了,“妹妹像一个漂泊的浮萍,她找不到自己的根。离开故土的妹妹开始慢慢枯萎。”有了孩子后的堂妹生活燃起了第二次希望,好不容易回趟老家竟然是被丈夫谋划甩掉。最后,堂妹年仅二十岁孤零零地在没有一丝温暖的异乡去世。二十岁的生命,悲惨的遭遇,几次希望几次破灭,读之潸然。
   《二叔和那条大白狗》也是这样的边缘化乡村人物的故事,一生勤苦却未能得到幸福,最终疾病袭来,悲苦逝世。古人言:“保其首领,老死户牖之下,名不出里巷者何其胜道也哉!”在查兴娥的故事里,连“保其首领,老死户牖之下”都求而不能,这类身世悲惨、中途夭折的生命又何其能够胜道!不能不发出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庄子“人生实难,大道多歧”的感喟。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查兴娥二叔的故事,二叔家庭贫苦,出生才七个月父亲被土匪打死,母亲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气之下悬梁自尽,兄弟几个艰难度日。成人后的二叔在昆明私人工厂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后去了铁路局当工人,五口之家全靠二叔微薄的工资维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虞二叔得了“舞蹈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疯癫起来,在大雪天院子里把衣服脱了又穿,穿了又脱。最终二叔不得不在灶间打地铺,陪伴他的是一些稻草、一床草席和一床破棉絮。人间送小温的却是不知哪里跑来的一只灰白的流浪狗,和二叔形影不离,陪他走完一生。《母亲的生离死别》是作者闺蜜的故事,亦是如此的底层故事。
   查兴娥的散文,题材来源自身经历,文笔运用富有变化,在叙述中抒情,在抒情中议论,书写了一个平常女子对生活的歌吟。作者查兴娥,不同于科班出身的作家,她的内容多是大多文学作品中少见的比较边缘化的人与事,非常具有原生态的阅读意义。题材来源于她自身经历的文章故事,多有散文戏剧化、情节化的风格,显示了她书写的才华和能力,遗憾的是,作者书写贵州贫困边区人物命运的文章,或由于人物本身故事太过悲情,叙事不够节制。这些特殊的人与事,是她广阔的书写视域,我们期待她的书写让这些人与事更多地进入文学视野。
   在乱花迷眼的当代散文写作中,我看见,查兴娥是一丛野蛮生长的浅草,甚至是下一个散文名家李娟。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1941。波兰  需得有一场大雪  荷枪实弹的士兵。厢式火车  空气中弥漫着焦虑和未知的恐懼  五岁的安德烈  他带上了心爱的玩具和星光  他把行走的火车当成甲壳虫  他的手里  捧着一个红艳艳的苹果  冬日书  它们努力向一个方向靠  一小撮  一小撮  逼出一生中  全部的翠绿
年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扫灶屋的扬尘总是重点。母亲带领我们盖上水缸,搬出铁锅,移动碗柜,天翻地覆地清扫,但灶屋里仍是黑漆漆的,又潮又暗。然而,就这扁窄狭小、烟熏火燎的小房,却是我儿时最喜爱的地方,玩累了就往灶屋里钻,摘掉背上的书包就往灶屋里跑。因为,那里有菜羹,有姆妈,有火钳。  鄂东一带,火钳往灶膛添柴拨火是很有学问的。灶膛的火要烧四处:炒菜煮饭的铁锅为主要、烧水蒸菜的汽罐不能忽视、灶膛里烧开水
(接上期)  十一、董文炳臂断汴京 鬼神争夺大汗命  忽必烈一行人在蒙哥的接应下,很快歼灭了金兵,跟随蒙哥来到了兀良合台的营帐。兀良合台居中而坐,蒙哥、忽必烈、董文炳进来后分列左右,众人刚刚杀了一批金兵,掩不住脸上的畅快之情,和兀良合台说了,兀良合台也拍手称快,直言这是长生天在帮助蒙古。兀良合台又听忽必烈说三峰山已破,完颜哈达正回军向汴梁而来,甚感快慰,痛快地说道:“灭金的时刻就要到了,托雷大王令
有不少朋友问:“创作历史题材小说,最难之处是什么?”我以为,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立体化。  其实,不但“历史题材”,其他题材作品也都是给当代人看的。你即便是历史学家,熟通历史掌故,写出的小说如无形象,今人也不肯买你的账。人们掏出自己的血汗钱买书,要的就是人物形象有立體感,贴近人心,贴近阅读的情趣。  也有小说家,尤其是长篇小说家,认为写小说最困难的是谋篇布局,我以为这应是小说作者认为自
“除了一张书桌、一个小橱子及一张单人床,房间里再放不下任何东西,下榻于此,我不免幻想这仄狭空间岂不像一则警示预言……”这是国际知名摄影师范毅舜对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50年代所设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里那些隐秘而紧如蜂巢排列的修士住所的描述。他初见那些逼仄的隐修室,只觉得简直就是压抑人性,但最后却为之改观,或许只有这样的房间,才能逼迫人更能诚实地面对内在。  我虽不曾有如此苛刻的体验,
刚登上去嵛山岛的轮渡,阵阵潮湿的带着淡淡海腥味儿的海风满面扑来,啊,大海,我来了!  我们久居北方的人对大海的向往,是常住海边的人无法理解的,我不顾轮渡管理人员的劝阻,出了船舱,独自来到了船尾,想亲近一下大海, 一个大大的浪花扑面而来,我没有躲避,反而很兴奋,咸咸的,淡腥的海水,让我深深陶醉。也许是阴天,海水没有平时的蓝,深沉的颜色更显现出了海的苍茫,海天一色,好辽阔,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
没有人说得清湖究竟有多大,装下多少水。就知道天上落下来的雨,田里塘里装不下的水都到了河里,小河大河的水都到了湖里。一千年一万年的水,没有尧和舜之前的水,没有秦皇汉武之后的水,大禹不曾治过的水,屈大夫最后托身的水,汉字半边的水,浮过东吴后来又把它淹没的水,李白读作酒、杜甫读成泪的水。那时的人一定是说不清楚,大概也没想说得太清楚,就用了一个模糊的数字:八百里。后来的人常常捉住这个数字问:八百里是什么?
我老家西乜木歹村在内蒙古东部。自清代,山海关以西称关里,东三省加内蒙古东部地区称关外。历史上因生活所迫,大量的关里百姓向关外移民,形成闯关东移民潮。从那时起关里关外的称呼更加热闹了。不知哪一年,老家来了一个带着儿子投靠亲属的寡妇,村里人都叫她关里婆。   她在自家的土坯屋前支煎饼棚卖煎饼,我常去买她的煎饼。我们两人照过的时候,她总是嘿嘿憨笑,很少说话。她摊煎饼的技法娴熟,先朝平底锅舀一勺玉米糊,
飞是我的闺蜜,听说杂志社要跟我约稿,就说非常想让我写写她的母亲——   我的母亲总共生育了我们兄妹四人,大的两个是儿子,小的两个女儿,儿女双全,原本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子。可是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条溪流在缓缓流淌,那便是母亲的眼泪。   1994年夏天,晴天霹雳!有如春天般花季壮实的二哥因做生意被骗,债台高筑,丢下一双儿女(儿子刚过完5岁生日,女儿才3岁多),就离开这个生他养他二十多年的家,至今未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508-555)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本来并不具备接班当皇帝的条件,太子先后是他的哥哥萧统和萧纲,但梁末爆发了侯景之乱,梁武帝和他的接班人简文帝萧纲先后死于非命;萧纲失去自由时募人出去烧东宫,“所聚图籍数百厨,一皆灰烬。”(《南史·侯景传》)其时在长江中游重镇荆州的萧绎主导了镇压侯景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上台当了皇帝;而为时甚短,很快就被西魏所灭(承圣三年,555)。同西魏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