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孩子的领导才能
发现孩子领导才能的最佳方式是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们具有相关潜质后,您需要强化这些特质,直到孩子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以下列举了孩子可能具有领导潜质的18种情况:
1.性格:是否会主动插手自己份外的事情,表现其责任心和决断力。2.敢于大声而坚定地讲话:是否会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创造力:注意其在百无聊赖时所能想出的消遣手段。4.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选择分析解决还是发愁焦虑。5.交往能力:识别他们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商和人际交往中的敏感程度。6.坚韧的毅力:是否有韧劲,有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能力;能否从错误中恢复。7.激情:做事的激情就是进步的动力。8.沟通能力:领导者75%的工作是口头交际行为,注意观察孩子在交换意见时的调和能力。9.倾听和求知的兴趣:未来的领导者往往通过倾听和提问来表现他们的好奇心。10.永不服输:最能代表领导者特点的品质是毅力。孩子如果永不服输,其领导之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11.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能质疑别人的看法。12.在集体活动中争取主动:是否能在一个群体中迅速作出决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是否渴望并喜欢成为游戏中大家关注的中心。13.沉着应对压力:在沉重的压力下能否保持沉着冷静,给自己时间思考。14.刻苦工作:领导者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能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刻苦、努力地工作。15.意志坚定:如果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不惜在心理上、身体上和精神上为之努力奋斗,这一定是一个潜在的领导者。16.掌控力:是否愿意第一个抢到球,第一个完成任务。倘若发现孩子不惧怕掌控局面,愿意争第一,那么请重视培养孩子的这个特点。17.合作与配合的能力:是否喜欢和大家一起做事而不是离群独处,是否愿意参与集体讨论并表现出协作精神。18.积极的态度:能否看到问题积极的一面而不消极面对。
(《参考消息》2006.3.29)
批评可以是“甜”的
一篇小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批评可以是“甜”的。
有一个小女孩儿把她的小狗“贝贝”带进了一家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商场,她突然看到了墙上“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警示牌,便乖乖地站好,紧张地看着迎面走来的商场保安,等待着想象中的“狂风暴雨”。不料,保安却笑眯眯地问她:“啊!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女孩儿轻轻地回答:“贝贝。”保安又笑了笑,摸着小狗的头,说:“亲爱的贝贝,你怎么糊涂了?我们这儿是不准小狗带小女孩儿进来的,但既然来了就不为难你了,请离开时记住,千万别忘了带走你身边的这位小姑娘。”
读了这篇文章,我记住了这位高明的保安,更记住了他说的话。我想:如果这位保安去做教师的话,肯定是一个出色的教师。他懂得尊重他人,他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他的修养、他的内涵实在令人折服。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对待学生的某些错误上,我们为何不试试这种“甜甜的批评”呢?同样是批评,“甜甜”的批评是善意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善意的批评包含着批评者对被批评者的爱!当学生意识到“爱”这个字眼时,他会欣然接受批评并及时改正错误。
在教育教学中,试着使用“甜甜”的批评吧,它体现着批评者的高尚和大度,体现着批评者的修养与宽容,更体现着批评者的胸襟与情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1 张淑艳/文)
教育理论、决策和实践关系之澄明
在互动中制衡,是教育理论、决策和实践的本真关系。然而,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取向持续匮乏、困惑于真理与权力之间,教育决策者掌控于“官本位”无形之手,教育实践者对“研究型教师”曲解误读,阻碍和遮蔽了这种本真关系。因此,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教育发展中应回归教育生活实践,敢于对权力说真话,成为真正的“实践型研究者”和“决策型研究者”;作为教育决策者所在的官员群体,应知其社会责任,自觉提升决策研究意识,努力以研究态度和科学方法看待政策现象、处理政策问题,成为“研究型决策者”;作为教育实践者所在的一线教师群体,应果断终止往昔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研究者”角色,成为“研究型教师”。
(《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2 林 丹/文)
超常儿童该怎样教育
智商高的不都是天才
有人认为,智商高就是天才。教育心理学家却认为,智商高只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自然天赋,天才则是指那些智商高、又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的人。科学测试也说明,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其智力和心理测试结果往往互不协调。教育心理学家主张采用“高潜力”来形容智商高的儿童。
有问题的孩子其实是高潜力儿童
教育心理学家们发现,许多在学校被认为不合群、不合格,视学校为“地狱”的儿童,往往都是高潜力儿童。统计表明,2/3的高潜力儿童都在学校、社会和家庭里遇到麻烦,他们普遍跟不上学校的课程,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心理问题。因为敏感是高潜力儿童的特征,而一般教师和家长经常忽视这一点。因此,教育心理学家们建议,对于高潜力孩子一定要采取敏感性的教育方法。
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不可取
到底该怎样教育高潜力儿童呢?一个人应该是一个社会人,需要与社会相适应,融入周围环境。频繁的跳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利于高潜力儿童的成长,所以,单独教育往往并不可取,但高潜力儿童在正常儿童的班级中也常常得不到帮助。
教育心理学家说,如果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出现在一个班级中,各项表现都比其他孩子好,周围的孩子就会嫉妒他,“神童”的天赋可能就会被抹杀。如果“聪明”儿童得到很差的分数,也会招来大家带有嫉妒心理的奚落。所以说,高潜力儿童往往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压力。因此,教育心理学家们建议,家长要将孩子的实情告诉教师,说明孩子最近做了些什么,避免教师和同学一起对孩子施加错误的压力。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特长是什么,如何弥补自己的短处。专家们还认为,当孩子遇到此类问题时,成人不能简单地以一句“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下一次自然会好的”来帮他找到自尊,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并帮助他排除障碍。
在高潜力儿童的研究与培养中,美国、加拿大、以色列、俄罗斯等国走在了前面,它们有专门的机构以及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与规章。以色列儿童7岁以后会经常定期接受智商测定,学校根据孩子的不同智商和特点来进行定向培养。韩国1999年通过了关于超常教育的法案,有法律保障后,很多学校开始挑选超常儿童,这对国家人才战略发展很有好处。有专家认为,高潜力儿童教育是国家正规教育的补充,理想状态是让所有超常儿童都能享受相应的教育。
(《环球时报》2005.7.20 廖先旺/文)
克服对教育理论的庸俗化理解
在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认识上,有人庸俗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理解,把在哲学层面上的理解简单地运用于实践层面,从而导致庸俗化倾向,即认为教育理论应具有可操作性,让实践工作者“拿来即可用”“一用即显灵”。
教育理论的首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问题,而不是处方式地去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距离,是由理论自身的特点造成的。理论如果不超越现实,就不可能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认识,不能忘记教育理论的层级和类型差异。不同层级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很不相同,操作层面的理论是为了求得理性的行动,观念层面的理论则是为了达到对理性的理解。
教育理论的深层价值在于启迪与唤醒教育实践者,为他们提供一种精神的引导,加深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更新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增进他们对教育的深刻领悟与正确把握。
当前流行的一些“教育理论”无视教育实践者已有的理论积淀,忽视了对教育实践的批判性考察,过分依赖学术理性。为此,理论研究者应着力解决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克服研究方向上的偏差;应更广泛地接触教育实践,更多地从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
(《中国教育报》2006.4.14 李 贾雪梅/文)
发现孩子领导才能的最佳方式是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们具有相关潜质后,您需要强化这些特质,直到孩子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以下列举了孩子可能具有领导潜质的18种情况:
1.性格:是否会主动插手自己份外的事情,表现其责任心和决断力。2.敢于大声而坚定地讲话:是否会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创造力:注意其在百无聊赖时所能想出的消遣手段。4.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选择分析解决还是发愁焦虑。5.交往能力:识别他们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商和人际交往中的敏感程度。6.坚韧的毅力:是否有韧劲,有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能力;能否从错误中恢复。7.激情:做事的激情就是进步的动力。8.沟通能力:领导者75%的工作是口头交际行为,注意观察孩子在交换意见时的调和能力。9.倾听和求知的兴趣:未来的领导者往往通过倾听和提问来表现他们的好奇心。10.永不服输:最能代表领导者特点的品质是毅力。孩子如果永不服输,其领导之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11.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能质疑别人的看法。12.在集体活动中争取主动:是否能在一个群体中迅速作出决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是否渴望并喜欢成为游戏中大家关注的中心。13.沉着应对压力:在沉重的压力下能否保持沉着冷静,给自己时间思考。14.刻苦工作:领导者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能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刻苦、努力地工作。15.意志坚定:如果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不惜在心理上、身体上和精神上为之努力奋斗,这一定是一个潜在的领导者。16.掌控力:是否愿意第一个抢到球,第一个完成任务。倘若发现孩子不惧怕掌控局面,愿意争第一,那么请重视培养孩子的这个特点。17.合作与配合的能力:是否喜欢和大家一起做事而不是离群独处,是否愿意参与集体讨论并表现出协作精神。18.积极的态度:能否看到问题积极的一面而不消极面对。
(《参考消息》2006.3.29)
批评可以是“甜”的
一篇小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批评可以是“甜”的。
有一个小女孩儿把她的小狗“贝贝”带进了一家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商场,她突然看到了墙上“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警示牌,便乖乖地站好,紧张地看着迎面走来的商场保安,等待着想象中的“狂风暴雨”。不料,保安却笑眯眯地问她:“啊!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女孩儿轻轻地回答:“贝贝。”保安又笑了笑,摸着小狗的头,说:“亲爱的贝贝,你怎么糊涂了?我们这儿是不准小狗带小女孩儿进来的,但既然来了就不为难你了,请离开时记住,千万别忘了带走你身边的这位小姑娘。”
读了这篇文章,我记住了这位高明的保安,更记住了他说的话。我想:如果这位保安去做教师的话,肯定是一个出色的教师。他懂得尊重他人,他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他的修养、他的内涵实在令人折服。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对待学生的某些错误上,我们为何不试试这种“甜甜的批评”呢?同样是批评,“甜甜”的批评是善意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善意的批评包含着批评者对被批评者的爱!当学生意识到“爱”这个字眼时,他会欣然接受批评并及时改正错误。
在教育教学中,试着使用“甜甜”的批评吧,它体现着批评者的高尚和大度,体现着批评者的修养与宽容,更体现着批评者的胸襟与情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1 张淑艳/文)
教育理论、决策和实践关系之澄明
在互动中制衡,是教育理论、决策和实践的本真关系。然而,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取向持续匮乏、困惑于真理与权力之间,教育决策者掌控于“官本位”无形之手,教育实践者对“研究型教师”曲解误读,阻碍和遮蔽了这种本真关系。因此,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教育发展中应回归教育生活实践,敢于对权力说真话,成为真正的“实践型研究者”和“决策型研究者”;作为教育决策者所在的官员群体,应知其社会责任,自觉提升决策研究意识,努力以研究态度和科学方法看待政策现象、处理政策问题,成为“研究型决策者”;作为教育实践者所在的一线教师群体,应果断终止往昔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研究者”角色,成为“研究型教师”。
(《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2 林 丹/文)
超常儿童该怎样教育
智商高的不都是天才
有人认为,智商高就是天才。教育心理学家却认为,智商高只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自然天赋,天才则是指那些智商高、又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的人。科学测试也说明,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其智力和心理测试结果往往互不协调。教育心理学家主张采用“高潜力”来形容智商高的儿童。
有问题的孩子其实是高潜力儿童
教育心理学家们发现,许多在学校被认为不合群、不合格,视学校为“地狱”的儿童,往往都是高潜力儿童。统计表明,2/3的高潜力儿童都在学校、社会和家庭里遇到麻烦,他们普遍跟不上学校的课程,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心理问题。因为敏感是高潜力儿童的特征,而一般教师和家长经常忽视这一点。因此,教育心理学家们建议,对于高潜力孩子一定要采取敏感性的教育方法。
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不可取
到底该怎样教育高潜力儿童呢?一个人应该是一个社会人,需要与社会相适应,融入周围环境。频繁的跳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利于高潜力儿童的成长,所以,单独教育往往并不可取,但高潜力儿童在正常儿童的班级中也常常得不到帮助。
教育心理学家说,如果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出现在一个班级中,各项表现都比其他孩子好,周围的孩子就会嫉妒他,“神童”的天赋可能就会被抹杀。如果“聪明”儿童得到很差的分数,也会招来大家带有嫉妒心理的奚落。所以说,高潜力儿童往往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压力。因此,教育心理学家们建议,家长要将孩子的实情告诉教师,说明孩子最近做了些什么,避免教师和同学一起对孩子施加错误的压力。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特长是什么,如何弥补自己的短处。专家们还认为,当孩子遇到此类问题时,成人不能简单地以一句“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下一次自然会好的”来帮他找到自尊,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并帮助他排除障碍。
在高潜力儿童的研究与培养中,美国、加拿大、以色列、俄罗斯等国走在了前面,它们有专门的机构以及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与规章。以色列儿童7岁以后会经常定期接受智商测定,学校根据孩子的不同智商和特点来进行定向培养。韩国1999年通过了关于超常教育的法案,有法律保障后,很多学校开始挑选超常儿童,这对国家人才战略发展很有好处。有专家认为,高潜力儿童教育是国家正规教育的补充,理想状态是让所有超常儿童都能享受相应的教育。
(《环球时报》2005.7.20 廖先旺/文)
克服对教育理论的庸俗化理解
在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认识上,有人庸俗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理解,把在哲学层面上的理解简单地运用于实践层面,从而导致庸俗化倾向,即认为教育理论应具有可操作性,让实践工作者“拿来即可用”“一用即显灵”。
教育理论的首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问题,而不是处方式地去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距离,是由理论自身的特点造成的。理论如果不超越现实,就不可能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认识,不能忘记教育理论的层级和类型差异。不同层级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很不相同,操作层面的理论是为了求得理性的行动,观念层面的理论则是为了达到对理性的理解。
教育理论的深层价值在于启迪与唤醒教育实践者,为他们提供一种精神的引导,加深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更新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增进他们对教育的深刻领悟与正确把握。
当前流行的一些“教育理论”无视教育实践者已有的理论积淀,忽视了对教育实践的批判性考察,过分依赖学术理性。为此,理论研究者应着力解决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克服研究方向上的偏差;应更广泛地接触教育实践,更多地从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
(《中国教育报》2006.4.14 李 贾雪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