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重庆市奉节县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小学城乡交流存在规模太小、教师对城乡交流认识不足、有抵触情绪等诸多问题,并提出应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制度、进行激励、建立保障机制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乡交流;教育均衡;中小学教师
教师城乡交流是指在城市或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几年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一定要求分别到农村或城市学校工作一定时间的政策。在我国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拟以重庆市国家级贫困县奉节县为例,剖析该县在教师城乡交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一、奉节县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端大巴山和七曜山交汇处,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贫困大县,基础条件差,城乡差异大,教育资源失衡问题突出。以下是笔者对奉节县四所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学校进行调查后的统计结果。
1.教师城乡交流制度本身尚不完善
从奉节县教师交流的情况来看,教师城乡交流的比例非常小,以奉节县两所最好的中学奉节中学与永安中学为例,其城镇教师交流到农村工作的人数都仅为2名,交流比例均小于1%;小学的交流比率略大于中学;交流的时间较短,大多只有一年。而从日本文部省1996年度末统计资料来看,小学、初中教师流动很大,当年有96033名教师实行了流动换岗,流动率为17.1 %。实际上,教师城乡交流必须保证一定规模,才能显现一定的实效,而如此规模的教师交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教师城乡交流规模小,时间短,是因为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的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尽管从国家有关法规、决议中可以找出进行教师交流的合法性合理依据,但是执行部门没有据此进一步明确教师交流的目的、预期功效等,我们原则性的东西多,却仍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定,因而使教师交流工作存在许多随意性,缺少约束性。
从教师交流的目标来说,大的方面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交流,一方面达到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不同岗位的交流任教,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在很多关于教师城乡交流的规定中,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真正用之于指导教师交流的进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教师对城乡交流的认识不到位
从表2可知,了解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内容的教师仅占14.3%,不了解与说不清楚的占到85.7%,这反映出奉节县的中小学教师对教师交流制度了解不多。按照常理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对于这些关系到每个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教师都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教师对城乡交流制度了解不多,表明相关部门对教师城乡交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不够到位,至少宣传力度不够。
3.教师城乡交流缺乏理论指导
从对教师交流制度的认识调查的分析得出,城乡交流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未引起理论工作者应有的重视。从表3和表4来看,教师对于这项政策深入认识程度不足,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缺少对宏观政策形势的把握与研究的意识,上级领导机构说什么是什么,对于制度的制定没有话语权,缺少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独立思想、前卫意识。说明在教师中还存在制度宣传的死角,教师对城乡交流政策的理解还存在盲点。
二、解决奉节县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舆论宣传,培育有利舆论环境
教师城乡交流能够持续有效地推进是以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和作为教师交流制度推行主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交流的接受和认同为前提的,只有当社会大众,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对城乡交流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了正确的认识,真正理解了教师交流的目的,形成正确的态度,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可以从加大宣传力度入手。因为形成社会共识,获取舆论支持,不仅是教师城乡交流能够顺利进行的环境基础,更是教师城乡交流政策顺利推进的强大力量。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可以使广大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领导从更大范围充分认识到教师城乡交流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自觉自愿地积极地配合教师交流的推行。
2.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师认识
成功的教师交流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理论指导,在开展交流工作以前,首先要弄清教师交流的一些基本问题、理论依据、交流的基本模式等。缺乏理论指导的行为,必然带有盲目性。有效的教师城乡交流要求交流相关学校要对交流工作进行仔细地“研究”,不但要进行具体的工作研究,还要研究相关理论,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师城乡交流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可以在教师中开座谈会或者动员大会,让教师们了解教师交流的目标与内容,认识教师城乡交流的功能与价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可以避免信息不明确,认识混淆。
3.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为什么城市教师不愿到农村去?从表5可知,高达24.1%的教师认为交流之后工作落差大。不适应,更有22.4%的教师表明习惯了现有的工作不想再折腾。教师的城乡交流尽管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直接牵涉到城镇、农村教师其他方面的利益,被交流的教师在待遇、生活条件、工作落差、家庭子女、工作成就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方面会直接或间接成为交流的障碍。因此我们在制定一项公共政策的时候,首先应考虑到接受政策者可能会采取哪些不合作态度。要打消其顾虑,就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严格落实城镇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定年限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高级职称的政策规定,这是政策本身方面的措施。其次,要尽量保证交流教师的收入,同时更要让他们感到通过交流在社会地位、社会荣誉、事业成就、专业化水平等方面获得提高的机会显著增加,从而使被交流的教师感到自己相对效用得到了提高。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设施,如住宿条件、文体娱乐条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教师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得到调节和娱乐。另外,要考虑到交流教师的医疗、职称评聘等实际问题。只有这样,交流教师才能更安心的在学校工作。
重庆市奉节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教师城乡交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我国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教师城乡交流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交流学校管理、对教师交流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另外,对教师城乡交流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研究也比较少,这都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把我国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还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谭清美.相对效用与人才流动[J].科技管理研究,2000(1).
[3] 张大友.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问题及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
[4] 汪丞.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小学教育.2005(8).
[5] 王斌.中小学教师交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5).
[6] 范诚梅,龙洋.对建立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7).
[7] 曹能秀.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因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24.
关键词:城乡交流;教育均衡;中小学教师
教师城乡交流是指在城市或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几年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一定要求分别到农村或城市学校工作一定时间的政策。在我国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拟以重庆市国家级贫困县奉节县为例,剖析该县在教师城乡交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一、奉节县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端大巴山和七曜山交汇处,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贫困大县,基础条件差,城乡差异大,教育资源失衡问题突出。以下是笔者对奉节县四所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学校进行调查后的统计结果。
1.教师城乡交流制度本身尚不完善
从奉节县教师交流的情况来看,教师城乡交流的比例非常小,以奉节县两所最好的中学奉节中学与永安中学为例,其城镇教师交流到农村工作的人数都仅为2名,交流比例均小于1%;小学的交流比率略大于中学;交流的时间较短,大多只有一年。而从日本文部省1996年度末统计资料来看,小学、初中教师流动很大,当年有96033名教师实行了流动换岗,流动率为17.1 %。实际上,教师城乡交流必须保证一定规模,才能显现一定的实效,而如此规模的教师交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教师城乡交流规模小,时间短,是因为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的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尽管从国家有关法规、决议中可以找出进行教师交流的合法性合理依据,但是执行部门没有据此进一步明确教师交流的目的、预期功效等,我们原则性的东西多,却仍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定,因而使教师交流工作存在许多随意性,缺少约束性。
从教师交流的目标来说,大的方面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交流,一方面达到城乡师资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不同岗位的交流任教,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在很多关于教师城乡交流的规定中,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真正用之于指导教师交流的进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教师对城乡交流的认识不到位
从表2可知,了解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内容的教师仅占14.3%,不了解与说不清楚的占到85.7%,这反映出奉节县的中小学教师对教师交流制度了解不多。按照常理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对于这些关系到每个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教师都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教师对城乡交流制度了解不多,表明相关部门对教师城乡交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不够到位,至少宣传力度不够。
3.教师城乡交流缺乏理论指导
从对教师交流制度的认识调查的分析得出,城乡交流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未引起理论工作者应有的重视。从表3和表4来看,教师对于这项政策深入认识程度不足,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缺少对宏观政策形势的把握与研究的意识,上级领导机构说什么是什么,对于制度的制定没有话语权,缺少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独立思想、前卫意识。说明在教师中还存在制度宣传的死角,教师对城乡交流政策的理解还存在盲点。
二、解决奉节县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舆论宣传,培育有利舆论环境
教师城乡交流能够持续有效地推进是以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和作为教师交流制度推行主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交流的接受和认同为前提的,只有当社会大众,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对城乡交流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了正确的认识,真正理解了教师交流的目的,形成正确的态度,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可以从加大宣传力度入手。因为形成社会共识,获取舆论支持,不仅是教师城乡交流能够顺利进行的环境基础,更是教师城乡交流政策顺利推进的强大力量。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可以使广大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领导从更大范围充分认识到教师城乡交流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自觉自愿地积极地配合教师交流的推行。
2.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师认识
成功的教师交流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理论指导,在开展交流工作以前,首先要弄清教师交流的一些基本问题、理论依据、交流的基本模式等。缺乏理论指导的行为,必然带有盲目性。有效的教师城乡交流要求交流相关学校要对交流工作进行仔细地“研究”,不但要进行具体的工作研究,还要研究相关理论,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师城乡交流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可以在教师中开座谈会或者动员大会,让教师们了解教师交流的目标与内容,认识教师城乡交流的功能与价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可以避免信息不明确,认识混淆。
3.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为什么城市教师不愿到农村去?从表5可知,高达24.1%的教师认为交流之后工作落差大。不适应,更有22.4%的教师表明习惯了现有的工作不想再折腾。教师的城乡交流尽管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直接牵涉到城镇、农村教师其他方面的利益,被交流的教师在待遇、生活条件、工作落差、家庭子女、工作成就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方面会直接或间接成为交流的障碍。因此我们在制定一项公共政策的时候,首先应考虑到接受政策者可能会采取哪些不合作态度。要打消其顾虑,就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严格落实城镇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定年限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高级职称的政策规定,这是政策本身方面的措施。其次,要尽量保证交流教师的收入,同时更要让他们感到通过交流在社会地位、社会荣誉、事业成就、专业化水平等方面获得提高的机会显著增加,从而使被交流的教师感到自己相对效用得到了提高。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设施,如住宿条件、文体娱乐条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教师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得到调节和娱乐。另外,要考虑到交流教师的医疗、职称评聘等实际问题。只有这样,交流教师才能更安心的在学校工作。
重庆市奉节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教师城乡交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我国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教师城乡交流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交流学校管理、对教师交流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另外,对教师城乡交流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研究也比较少,这都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把我国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还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谭清美.相对效用与人才流动[J].科技管理研究,2000(1).
[3] 张大友.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问题及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
[4] 汪丞.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小学教育.2005(8).
[5] 王斌.中小学教师交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5).
[6] 范诚梅,龙洋.对建立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7).
[7] 曹能秀.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因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