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对校园暴力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之一,校园暴力不能仅视为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它实际上是社会运行中的病症,应该引起方方面面足够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和矫治。
【关键词】校园暴力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干预矫治
在校期间是青少年发育的关键阶段,既是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阶段”,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此期间形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极有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必须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品行教育和心理教育。在不少失足者中,许多人的不良行为都与该阶段的养成教育发生偏误有关。如果一旦受到某种处罚,人生的轨迹就极容易发生逆转,严重者甚至产生心理扭曲,埋下仇视社会的“种子”,极可能促使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在众多不良行为中,校园暴力行为可以说是比较严重的一种,所以绝不能轻视。本人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校园暴力的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一、学校教育对于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
虽然素质教育已开展了多年,但在上级的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仍有许多学校只盯着升学率,对学生忽视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法制教育,淡化了高尚的道德意识和审美习惯的培养。有些学生因功课不佳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体验不到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其他方面的才能又不受重视,因此容易产生消极空虚的情绪。要遏制此股暗流的涌动首先必须将教育目标由目前的升学、考试,回归到正常的教育轨道上来。同时,教师要关心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及时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指导。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个人防范能力。比如学生在遇到勒索的时候,尽量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想办法脱身;同时记住对方的衣着、模样,以便事后向老师和公安部门报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应该列入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让学生树立与人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道德观念。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导师。因此,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之一。
北大医学部学生安然从入学以来就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最终为情杀友的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习惯于“养尊处优”。凡事总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偏激,不能真诚、豁达地与同学交往,不懂得积极、乐观地看问题,漠视生命,最终害了别人,毁了自己。江苏十六岁单亲家庭少年吴某“少年弑母”事件无疑暴露了当今社会越来越高的“离婚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孩子自小生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身上承载着母亲的怨恨及母亲转嫁到自己身上的希望。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爱”中怎会有健康的心态?同龄人的奚落、嘲笑,又如何让他安心求上进?母亲看不到希望,整日以泪面对儿子,正是这绝望的泪水最后淹没了母子俩。因此,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要营造一个温暖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校园暴力绝不能仅仅视之为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它实际上是社会运行中的病症,应该引起方方面面足够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和矫治。
网络上点击即来的暴力、色情图片,恐怖暴力的网络游戏叫老师、家长防不胜防。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时期,半成熟,半幼稚的他们渴望独立、自尊、展示和认可。但生活阅历的不丰富及认识的局限性,常使他们处于错综、矛盾的状态中。常常耳闻目睹这些东西,怎能不“近墨者黑”?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更要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说说,不能仅是落在宣传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从上到下落实在方方面面的践行中,要让这二十四个字的理念深入我们每个国人的灵魂。对丑恶的,缺德的,违法的全社会都要谴责,而不是冷漠视之,袖手旁观;相关部门要依法打击惩处,而不是有责不履,有法不依。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你如果做了,就会受到惩罚,而不是一味地崇尚金钱权力和暴力。
社会需要的是贤良方正的人才,父母需要的是孝顺明理的儿女,而校园暴力影响着这个社会的和谐,破坏着校园的安宁,摧毁着我们心中的愿望。那么,就请社会多关注孩子们成长的环境,让弘扬“真、善、美”,贬责“假、恶、丑”成为时代的主流;请家长们放缓为财富、为名誉疲于拼命的步伐,“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多陪陪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将来他们才会“常回家看看”;教师们也不要只盯着学生考试的分数,请把我们的课堂教育融会贯通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打造一个真正洁净、轻松、愉快的环境。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懂得心怀爱心对待他人,感恩社会,并为构建美好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保印.必须坚决制止校园暴力行为[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3,(4):18-19.
作者简介:彭权,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邮编:330800
【关键词】校园暴力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干预矫治
在校期间是青少年发育的关键阶段,既是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阶段”,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此期间形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极有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必须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品行教育和心理教育。在不少失足者中,许多人的不良行为都与该阶段的养成教育发生偏误有关。如果一旦受到某种处罚,人生的轨迹就极容易发生逆转,严重者甚至产生心理扭曲,埋下仇视社会的“种子”,极可能促使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在众多不良行为中,校园暴力行为可以说是比较严重的一种,所以绝不能轻视。本人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校园暴力的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一、学校教育对于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
虽然素质教育已开展了多年,但在上级的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仍有许多学校只盯着升学率,对学生忽视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法制教育,淡化了高尚的道德意识和审美习惯的培养。有些学生因功课不佳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体验不到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其他方面的才能又不受重视,因此容易产生消极空虚的情绪。要遏制此股暗流的涌动首先必须将教育目标由目前的升学、考试,回归到正常的教育轨道上来。同时,教师要关心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及时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指导。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个人防范能力。比如学生在遇到勒索的时候,尽量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想办法脱身;同时记住对方的衣着、模样,以便事后向老师和公安部门报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而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应该列入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让学生树立与人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道德观念。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导师。因此,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之一。
北大医学部学生安然从入学以来就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最终为情杀友的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习惯于“养尊处优”。凡事总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偏激,不能真诚、豁达地与同学交往,不懂得积极、乐观地看问题,漠视生命,最终害了别人,毁了自己。江苏十六岁单亲家庭少年吴某“少年弑母”事件无疑暴露了当今社会越来越高的“离婚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孩子自小生活在支离破碎的家庭,身上承载着母亲的怨恨及母亲转嫁到自己身上的希望。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爱”中怎会有健康的心态?同龄人的奚落、嘲笑,又如何让他安心求上进?母亲看不到希望,整日以泪面对儿子,正是这绝望的泪水最后淹没了母子俩。因此,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要营造一个温暖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校园暴力绝不能仅仅视之为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它实际上是社会运行中的病症,应该引起方方面面足够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和矫治。
网络上点击即来的暴力、色情图片,恐怖暴力的网络游戏叫老师、家长防不胜防。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时期,半成熟,半幼稚的他们渴望独立、自尊、展示和认可。但生活阅历的不丰富及认识的局限性,常使他们处于错综、矛盾的状态中。常常耳闻目睹这些东西,怎能不“近墨者黑”?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更要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说说,不能仅是落在宣传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从上到下落实在方方面面的践行中,要让这二十四个字的理念深入我们每个国人的灵魂。对丑恶的,缺德的,违法的全社会都要谴责,而不是冷漠视之,袖手旁观;相关部门要依法打击惩处,而不是有责不履,有法不依。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你如果做了,就会受到惩罚,而不是一味地崇尚金钱权力和暴力。
社会需要的是贤良方正的人才,父母需要的是孝顺明理的儿女,而校园暴力影响着这个社会的和谐,破坏着校园的安宁,摧毁着我们心中的愿望。那么,就请社会多关注孩子们成长的环境,让弘扬“真、善、美”,贬责“假、恶、丑”成为时代的主流;请家长们放缓为财富、为名誉疲于拼命的步伐,“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多陪陪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将来他们才会“常回家看看”;教师们也不要只盯着学生考试的分数,请把我们的课堂教育融会贯通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打造一个真正洁净、轻松、愉快的环境。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懂得心怀爱心对待他人,感恩社会,并为构建美好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保印.必须坚决制止校园暴力行为[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3,(4):18-19.
作者简介:彭权,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邮编:33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