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a1583258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我是这样尝试改变的: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讲解时,我一改原先的原理讲解—装置—步骤,注意点--演示一系列教师讲解的知识形成方式,变成师生先一同进行原理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找出注意点,然后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由于在教学中,这一改变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牢牢地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学生认知特点,提高教学效益。
  心理学上认为:“初中生已经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归纳或演绎,有的学生甚至还能不受事务的具体情节所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做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所以说,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我尽量激活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梳理、归纳,再创设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比传统的把旧知识简单重现,把新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做法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具有还原性的另外两种物质:碳和氢气,包括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以及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继而提出了几个问题:
  (1)从一氧化碳的状态考虑,实验时应选择与什么相似的装置?在操作中应注意什么?
  (2)如何检验生成物?
  (3)一氧化碳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在装置上应做那些改动?
  这节课,更多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能用已学知识来不断生成将来所需的知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迁移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自己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也将记忆得更深刻。
  三、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材安排了讨论: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③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我将学生分组讨论,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各抒己见:①氮气不易溶于水,②氮气无色,③氮气不支持燃烧,④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⑤因为化学性质活泼,空气表现出更多氧气的性质,等等。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教互学,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合作学习也能成为优差互补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中,我边讲书写化学式的要点与步骤,边举例说明其写法和表示的意义,但仅凭教师一遍两遍地讲,很难使所有同学掌握所有的要点。所以,我在举了两个例子后,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练习前面教材学过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目的是让小组每个同学都会正确书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先独立写,然后再交流,中等生和差生会从好生的书写中得到启发,好生和中等生也能从差生中学到点滴。化学式书写完之后,小组成员再分别扮成物质的角色,分别从化学式的意义的四个方面来说出“我”所表示的意义,这样每个人都有表现机会,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优差互补,共同提高。
  2、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
  例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节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我先做了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的实验,然后,又做了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的实验,让学生去分析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与讨论等探究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要重视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质量,力求在每一节的教学活动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才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有本质的改变。
其他文献
如今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黑龙江自然地理区幅员广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本区内水生植物的分布
【摘要】教师应当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兴趣 实践操作 协作学习  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走进一个新时代——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技
伞树(Acacia saligna(Labill.)H.L.Wendl.)是含羞草科(Mimosaceae)金合欢属(Acacia)的乔木树种,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引入我国。本研究以伞树种子、实生苗的嫩叶和茎段为试材,研
摘要: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作为教师应该看到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本文就是对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展开的初步探索,重点是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注意的地方。通过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兴趣分层 目标分层 活动分层 评价分层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采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产生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即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问题的设计  一般来说课堂的问题老师提出的居多。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考虑到以下几点: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展开;要大小适中、明确而具体,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要通过关注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期刊
珍珠黄杨(Buxus sinica var.parvifolia)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因其分布范围狭小,近年来又被大量挖掘作盆景栽培,资源已濒于绝灭,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亲缘关系,有效地保护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以“蔬果削皮器的结构分析与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和“雨伞的结构分析与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等为任务,浓化理实一体课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蔬果削皮器和雨伞的结构分析与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明确机器的组成;理解零件、构件及机构的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等知识,实践证明,效果优良。  关键词:理实一体;机构运动简图;自由度  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
摘要 :如今的社会已是信息时代社会,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在此也对我们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提出了一个要求,为此根据教育部要求,各中学已经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高中已将其列入会考要求。所以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按照计算机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