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利用课堂上得到的各方面信息,及时调控课堂教学,提差补漏,使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反馈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注意到它的重要性。有的教师整节课“满堂灌”,生怕学生听不懂,不安排时间反馈;有的教师单纯地认为只有课后练习才是反馈,以至事倍功半,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反馈的方法。
一、新课前的反馈
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为搭桥铺路或分散重点难点,设计了口算、填空、问答、计算、画图、应用题等,通过这些练习得到反馈信息来了解学生哪些地方出现“空档”,并立即加以修补,为讲解新知识打好基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为了练习而拼凑一些与本节内容无关的练习题,要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二、新课中的反馈
在讲授新课时,为初步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而进行的反馈,包括判断、填空、提问、板演等方式,目的是抓学生概念的形成。例如,在讲完第十册“分数的意义”一节中单位“1”这一概念时,教师让班上某一小组的5名同学站起来,问:“站起来的学生是这个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通过解答,同学们发现一个组的人数和一个班的人数都可以表示单位“1”,单位“1”发生了变化,由5名同学表示的分数也随着起了变化。又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可设计下面一组反馈判断题:
这样就强化了训练,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取得了好的效果。
三、综合性的反馈
将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时,教师往往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时的反馈训练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例如:六年级应用题复习当中,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共同加工360个零件,甲每小时加工5个,乙每小时加工4个,完成任务时两人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1)要求学生用分率和比的形式代替甲、乙两人的具体工作效率的实际数量。
(2)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这是有一定难度的题,学生既要对工作问题、工程问题、分数和比的概念十分清楚,又必须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会用分率和比的形式代替具体的工作效率的实际数量,否则也就谈不到一题多解。
解答时一定要让学生讲出算理,对错题要抓住不放,追根究底,补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只要求掌握一般解法,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鼓励他们再上一个台阶。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练(操作、画图、改编、解答……)都是很好的办法。反馈练习要注意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思维能力。
四、整体性反馈
课堂教学把一个个知识点分散到每一节课中去教学,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集中起来,形成网络,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可通过整理填表、写出提纲、测试等方法反馈。
如:教师列出下表,要求学生根据项目填写。
配合表格安排一些填空题、计算题等进行强化训练,这些练习重点反馈教与学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并要看整体效应。此阶段教师要精心安排,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
教学反馈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板演、游戏、讨论、发言、画图、做题、打手势等,都能反映他们学习的程度和情况。教师要多动脑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应参与,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而且引导要恰到好处。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也应是双向的。如果信息畅通,教师就能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处理信息,按照计划进行或修改原方案,调整教学内容,能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教學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没有反馈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我们一定要特别注重教学中的反馈,增强反馈意识,使教学反馈在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反馈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注意到它的重要性。有的教师整节课“满堂灌”,生怕学生听不懂,不安排时间反馈;有的教师单纯地认为只有课后练习才是反馈,以至事倍功半,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反馈的方法。
一、新课前的反馈
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为搭桥铺路或分散重点难点,设计了口算、填空、问答、计算、画图、应用题等,通过这些练习得到反馈信息来了解学生哪些地方出现“空档”,并立即加以修补,为讲解新知识打好基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为了练习而拼凑一些与本节内容无关的练习题,要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二、新课中的反馈
在讲授新课时,为初步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而进行的反馈,包括判断、填空、提问、板演等方式,目的是抓学生概念的形成。例如,在讲完第十册“分数的意义”一节中单位“1”这一概念时,教师让班上某一小组的5名同学站起来,问:“站起来的学生是这个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通过解答,同学们发现一个组的人数和一个班的人数都可以表示单位“1”,单位“1”发生了变化,由5名同学表示的分数也随着起了变化。又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可设计下面一组反馈判断题:
这样就强化了训练,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取得了好的效果。
三、综合性的反馈
将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时,教师往往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时的反馈训练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例如:六年级应用题复习当中,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共同加工360个零件,甲每小时加工5个,乙每小时加工4个,完成任务时两人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1)要求学生用分率和比的形式代替甲、乙两人的具体工作效率的实际数量。
(2)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这是有一定难度的题,学生既要对工作问题、工程问题、分数和比的概念十分清楚,又必须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会用分率和比的形式代替具体的工作效率的实际数量,否则也就谈不到一题多解。
解答时一定要让学生讲出算理,对错题要抓住不放,追根究底,补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只要求掌握一般解法,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鼓励他们再上一个台阶。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练(操作、画图、改编、解答……)都是很好的办法。反馈练习要注意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思维能力。
四、整体性反馈
课堂教学把一个个知识点分散到每一节课中去教学,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集中起来,形成网络,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可通过整理填表、写出提纲、测试等方法反馈。
如:教师列出下表,要求学生根据项目填写。
配合表格安排一些填空题、计算题等进行强化训练,这些练习重点反馈教与学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并要看整体效应。此阶段教师要精心安排,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
教学反馈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板演、游戏、讨论、发言、画图、做题、打手势等,都能反映他们学习的程度和情况。教师要多动脑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应参与,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而且引导要恰到好处。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也应是双向的。如果信息畅通,教师就能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处理信息,按照计划进行或修改原方案,调整教学内容,能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教學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没有反馈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我们一定要特别注重教学中的反馈,增强反馈意识,使教学反馈在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