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主要论述了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重点从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非教学途径、教学过程、考试(核)制度和方式六个方面构建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 高职 土木工程 创业 培养模式
[Abstract] Mainly discussed the study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n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training pattern for enterprising talents,Designed the mode by teaching plan, specialized setting, course system, non-teaching measures, Teaching processes, examination (check )system.It is focalizing, practicability and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Enterprising Training Pattern
一、引言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2010年达到630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一方面解决社会就业矛盾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创造出新的、更多的产业、工种和岗位。另一方面,迫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努力培养大量的创业型人才,这不仅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瞄准市场需求、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在教学实践中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特别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积累了一定宝贵的经验,但是应该清醒的看到,培养创业型人才教育在商贸类及其相关专业比较成功,土木类专业没有跟上步伐。因此,进行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二、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一般着眼于整个高等教育,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研究体系,特别是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在进行创业教育實践过程中探索和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下面四种:
(1)以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培养模式:构建这一培养模式的主要代表学校是中国人民大学;
(2)以掌握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其代表学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综合式的培养模式:其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
(4)以“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武汉大学创造的。
以上四种培养模式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大学各自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类型学校在探索和构建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时,因地制宜,从各校校情出发,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的实际状况。总体上看,都注重了学生基本素质、整体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各类代表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这无疑增强了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值得各类学校借鉴和重视。但是,深入考察,不难发现上述诸种培养模式有如下不足:
(1)都未能把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的培养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未能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存在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倾向;
(2)上述培养模式偏重于具体操作和技能培养,由于资金、条件、专业的局限,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之外;
(3)上述四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是构建在对创业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的,缺乏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下面两种:
(1)苏州市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吴海云等人将高等创新教育体系与高职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这一重大课题,在范围与体系、任务与目标、途径与方式等三个重要方面较为完整地概括了构建培养创业人才的立体模式。该模式的内在结构,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比较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当然,该模式只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创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有待于从动态的角度、发展的眼光去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2)成都教育学院《培养创业型人才高职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组研究取得了创业型人才高职教育模式的相关概念,提出其模式建构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对微观“育人模式”的构成要素、模式构建和有效运行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实施“ 3321”工程,构建起“育人模式”基本框架的研究实践成果。但是该课题实验研究的范围和部分研究内容深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尽如人意,成果还不巩固。
基于上述原因,使得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在各类大学中普及,因此,进行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
三、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1、将人才学、教育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相结合,探索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
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在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之上才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对创业者创业关键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创业人才的成长经历、特点,总结创业人才素质结构特点及其成长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成才特点和土木工程专业特点,探索高职土木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为构建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改革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将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真正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以后,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就要体现出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真正体现出培养创业意识、精神、品质、知识和能力,培养创业人才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要压缩课内学时,加大课外自学、练习、实验的分量,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要注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训练的比例和衔接,并适当增加创业实践课程;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当减少专业课学时,设法增加文理基础课程和创业教育类课程时数,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
3、与土木工程市场人才需求和创业知识需求相结合,调整专业设置
(1)适应社会需要,科学设置专业
从调整专业方向入手,依托现有专业设置新专业,与各院校及周边市场的需要接轨,可以设置市政工程、房地产方向专业,建设合理的专业群。
(2)拓宽专业口径,使创业型人才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
(3)注重跨学科、跨专业,使创业型人才具备适宜的知识相关度
高职工科院校要根据加强基础,面向社会,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原则,以学科和专业为纽带,文理科、理工科互相渗透交叉,开设一些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复合性新兴专业。
(4)放宽学生专业选择权
原有的教育体系,尽管专业众多、层次分明,但相互之间的结构是刚性的,不管学生有怎样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志向,一进专业就好像进了一段狭窄的管道。为了打破这种刚性的结构,让不同潜质和不同志向的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培养渠道,应注意放开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4、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培养创业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创业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构建灵活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教育,夯实学生的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综合课程,重新组合相关学科知识,创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加深文化底蕴,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开设创业类课程和聘请成功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创业典型人物作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借鉴义乌、温州等地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只有这样,课程内容才能不再囿于学科的界限,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整合,覆盖现代创业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结构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形成完整、合理而有序的创业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结构。
5、改革原有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
(1)合理选择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更新,对现有若干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增添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注重开发学生内在潜力,完善和健全学生人格和心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发挥学生创造性及训练其竞争能力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及时地吸纳、更新和扩充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创新的新知识、新理论和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最前沿知识和技术。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业能力
在制定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实践教学这一主线,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设计、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树立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施工、管理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进行课堂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学生到企业考察生产、经营、管理,实地了解创业环境和企业的运行过程,以增强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创业意识。案例教学课程可以选择一些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帮助学生理解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创业机遇的挖掘和捕获,创业意志的磨练。
与区域土木工程行业部门相结合,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6、改革傳统考试(核)制度和方式
改革传统考试(核)制度和方式,使考试(核)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多侧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发展、提高情况,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有“事业心”、“开创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业者
7、探索适合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对创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对创业中存在的风险有较多的忧患意识。通过营造一种敢于冒险、富于创业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精神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进行创业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1、构建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研究土木人才成长规律
将人才学、教育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研究人才成长一般规律,典型成功创业者经历、特点和素质结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高职大学生成长阶段和特点,最终归纳综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并从中分析研究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 知识内涵,为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2、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经过实践才能逐步完善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系统地变革和创新,进行实践的检验,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明显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明显增强。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应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它们共性的同时,更要把握其独特个性。
参考文献
[1]贾少华. 高职必须面向市场 面向学生 面向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06).
[2]周文峰,阳霞.土木工程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山西建筑, 2007,(26).
[3]贾让成,俞建伟. 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重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06,(09).
[4]徐铁辉.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5]邬开荷. 对构建地方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思考[J]. 职业时空,2007(09).
作者简介
舒怀珠(1968-),男,湖北黄冈人,硕士,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建筑与艺术分院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高职土木创业教育研究。
注:
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委员会课题“高职‘大土木’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8-15)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高职 土木工程 创业 培养模式
[Abstract] Mainly discussed the study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n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training pattern for enterprising talents,Designed the mode by teaching plan, specialized setting, course system, non-teaching measures, Teaching processes, examination (check )system.It is focalizing, practicability and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Engineering Enterprising Training Pattern
一、引言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2010年达到630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一方面解决社会就业矛盾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创造出新的、更多的产业、工种和岗位。另一方面,迫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努力培养大量的创业型人才,这不仅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瞄准市场需求、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在教学实践中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特别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积累了一定宝贵的经验,但是应该清醒的看到,培养创业型人才教育在商贸类及其相关专业比较成功,土木类专业没有跟上步伐。因此,进行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二、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一般着眼于整个高等教育,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研究体系,特别是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在进行创业教育實践过程中探索和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下面四种:
(1)以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培养模式:构建这一培养模式的主要代表学校是中国人民大学;
(2)以掌握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其代表学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综合式的培养模式:其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
(4)以“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武汉大学创造的。
以上四种培养模式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大学各自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类型学校在探索和构建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时,因地制宜,从各校校情出发,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的实际状况。总体上看,都注重了学生基本素质、整体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各类代表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这无疑增强了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值得各类学校借鉴和重视。但是,深入考察,不难发现上述诸种培养模式有如下不足:
(1)都未能把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的培养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未能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存在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倾向;
(2)上述培养模式偏重于具体操作和技能培养,由于资金、条件、专业的局限,往往把大多数学生排斥在创业之外;
(3)上述四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是构建在对创业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的,缺乏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下面两种:
(1)苏州市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吴海云等人将高等创新教育体系与高职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这一重大课题,在范围与体系、任务与目标、途径与方式等三个重要方面较为完整地概括了构建培养创业人才的立体模式。该模式的内在结构,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比较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当然,该模式只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创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有待于从动态的角度、发展的眼光去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2)成都教育学院《培养创业型人才高职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组研究取得了创业型人才高职教育模式的相关概念,提出其模式建构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对微观“育人模式”的构成要素、模式构建和有效运行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实施“ 3321”工程,构建起“育人模式”基本框架的研究实践成果。但是该课题实验研究的范围和部分研究内容深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尽如人意,成果还不巩固。
基于上述原因,使得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在各类大学中普及,因此,进行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
三、高职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1、将人才学、教育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相结合,探索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
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在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之上才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对创业者创业关键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创业人才的成长经历、特点,总结创业人才素质结构特点及其成长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成才特点和土木工程专业特点,探索高职土木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为构建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改革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将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真正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以后,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就要体现出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真正体现出培养创业意识、精神、品质、知识和能力,培养创业人才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要压缩课内学时,加大课外自学、练习、实验的分量,并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要注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训练的比例和衔接,并适当增加创业实践课程;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当减少专业课学时,设法增加文理基础课程和创业教育类课程时数,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
3、与土木工程市场人才需求和创业知识需求相结合,调整专业设置
(1)适应社会需要,科学设置专业
从调整专业方向入手,依托现有专业设置新专业,与各院校及周边市场的需要接轨,可以设置市政工程、房地产方向专业,建设合理的专业群。
(2)拓宽专业口径,使创业型人才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
(3)注重跨学科、跨专业,使创业型人才具备适宜的知识相关度
高职工科院校要根据加强基础,面向社会,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原则,以学科和专业为纽带,文理科、理工科互相渗透交叉,开设一些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复合性新兴专业。
(4)放宽学生专业选择权
原有的教育体系,尽管专业众多、层次分明,但相互之间的结构是刚性的,不管学生有怎样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志向,一进专业就好像进了一段狭窄的管道。为了打破这种刚性的结构,让不同潜质和不同志向的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培养渠道,应注意放开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4、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培养创业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创业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构建灵活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教育,夯实学生的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综合课程,重新组合相关学科知识,创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加深文化底蕴,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开设创业类课程和聘请成功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创业典型人物作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借鉴义乌、温州等地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只有这样,课程内容才能不再囿于学科的界限,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整合,覆盖现代创业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结构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形成完整、合理而有序的创业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结构。
5、改革原有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
(1)合理选择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更新,对现有若干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增添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注重开发学生内在潜力,完善和健全学生人格和心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发挥学生创造性及训练其竞争能力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及时地吸纳、更新和扩充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创新的新知识、新理论和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最前沿知识和技术。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业能力
在制定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实践教学这一主线,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设计、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树立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施工、管理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进行课堂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学生到企业考察生产、经营、管理,实地了解创业环境和企业的运行过程,以增强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创业意识。案例教学课程可以选择一些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帮助学生理解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创业机遇的挖掘和捕获,创业意志的磨练。
与区域土木工程行业部门相结合,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6、改革傳统考试(核)制度和方式
改革传统考试(核)制度和方式,使考试(核)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多侧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发展、提高情况,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有“事业心”、“开创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业者
7、探索适合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对创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对创业中存在的风险有较多的忧患意识。通过营造一种敢于冒险、富于创业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精神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进行创业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1、构建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研究土木人才成长规律
将人才学、教育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研究人才成长一般规律,典型成功创业者经历、特点和素质结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高职大学生成长阶段和特点,最终归纳综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并从中分析研究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 知识内涵,为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2、土木工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经过实践才能逐步完善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系统地变革和创新,进行实践的检验,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明显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明显增强。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应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它们共性的同时,更要把握其独特个性。
参考文献
[1]贾少华. 高职必须面向市场 面向学生 面向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06).
[2]周文峰,阳霞.土木工程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山西建筑, 2007,(26).
[3]贾让成,俞建伟. 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重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06,(09).
[4]徐铁辉.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5]邬开荷. 对构建地方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思考[J]. 职业时空,2007(09).
作者简介
舒怀珠(1968-),男,湖北黄冈人,硕士,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建筑与艺术分院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高职土木创业教育研究。
注:
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委员会课题“高职‘大土木’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8-1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