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探求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使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激趣的重点。另外,贯穿教学之中的还有合理的课堂评价。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工具,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 填鸭式” 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象, 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而这些活动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我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后,结合教材内容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已有水平,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因此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确定教学的起点,是一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教学之前给学生一个预试,如果学生不能解答某些题目,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起点水平。也可以是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如“有多少同学已经理解到了课文所讲述的内容?”这样,通过测验、谈话等方式,我们就可以了解学生对某课题的准备状态,据此可以确定教学的起点。
二、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设计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直观导人、简介导入、提问导入、 审题导入、故事导入、联系导入、情感交流导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中我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教学:让学生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哪位老师给他们的印象最深、帮助最大、最为感动、最为难忘。学生通过回忆和交流就打开了思维,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巧用歌曲《保卫黄河》导入。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画出行踪路线来激趣导入。
导入时我们应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年龄特征等灵活掌握各种导入方法,精心选择出好的导入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缺少充分的合作和交流等弊端。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激思导学、互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的最佳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对知识而言,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过程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把这种信任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2、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那么他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即使参与,质量也不会太高。因此,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老师的宽容、理解、尊重学生,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珍视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中,找到主体感觉,进入主体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合理分组,精心设计问题,有效讨论
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很想了解别人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或者证实自己探究性学习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样能够令学生有更高的成就和更深的记忆;更高层次的推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对学习就有更大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清楚,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明确的思路,有效的讨论从而得出答案。
四、合理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并且发挥教师评价的正面效应,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小组内“自评”“互评”,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同时,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做出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上进,奋发学习的作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切忌一成不变、平铺直叙的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教学习惯,积极地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置于新、活、趣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产生活跃、舒适、欢快的心理,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强烈的求知欲,在跃跃欲试中爆发出来,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工具,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 填鸭式” 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象, 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而这些活动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我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后,结合教材内容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已有水平,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因此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确定教学的起点,是一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教学之前给学生一个预试,如果学生不能解答某些题目,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起点水平。也可以是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如“有多少同学已经理解到了课文所讲述的内容?”这样,通过测验、谈话等方式,我们就可以了解学生对某课题的准备状态,据此可以确定教学的起点。
二、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设计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直观导人、简介导入、提问导入、 审题导入、故事导入、联系导入、情感交流导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中我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教学:让学生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哪位老师给他们的印象最深、帮助最大、最为感动、最为难忘。学生通过回忆和交流就打开了思维,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巧用歌曲《保卫黄河》导入。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根据对诗的理解画出行踪路线来激趣导入。
导入时我们应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年龄特征等灵活掌握各种导入方法,精心选择出好的导入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缺少充分的合作和交流等弊端。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激思导学、互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的最佳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对知识而言,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过程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把这种信任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2、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那么他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即使参与,质量也不会太高。因此,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老师的宽容、理解、尊重学生,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珍视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中,找到主体感觉,进入主体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合理分组,精心设计问题,有效讨论
一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很想了解别人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或者证实自己探究性学习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样能够令学生有更高的成就和更深的记忆;更高层次的推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对学习就有更大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清楚,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明确的思路,有效的讨论从而得出答案。
四、合理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并且发挥教师评价的正面效应,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小组内“自评”“互评”,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同时,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做出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上进,奋发学习的作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切忌一成不变、平铺直叙的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教学习惯,积极地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置于新、活、趣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产生活跃、舒适、欢快的心理,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强烈的求知欲,在跃跃欲试中爆发出来,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