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将近五年全国卷中有关“渔业”的考题进行了整理,并结合高考地理考纲、高中地理知识框架、高考命题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以便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给予学生更好地指导。
【关键词】高考地理“渔业”;命题思路;解题思路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近五年的高考题,发现每年高考题中都会有关于“渔业”的考题。而我们学生生活中对渔业了解甚微,考生每每遇到这类试题都会有陌生感,影响高考答题心理状态。答题过程中,学生要么想起什么就答什么,不能得高分;要么无从下手,导致丢分严重。在此,笔者将近五年全国卷中有关“渔业”的考题进行了整理,并结合高考地理考纲、高中地理知识框架、高考命题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以便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给予学生更好地指导。
一、“渔业”成为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的原因
从高中地理知识框架来看,“鱼类资源”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生物”要素,“渔业”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Ⅱ人文地理的“农业”部分,而“渔业的发展”又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内容。选取“渔业”作为高考题的切入口,知识点覆盖面广,综合思维强,可以做到设问层层递进,一次性涉及气候、水文(河流、湖、海)、生物(浮游生物)、农业(渔业)、工业(水产品加工)、环境保护等内容。
二、近年来“渔业”考题梳理
1.近五年全国卷“渔业”知识点考题统计
年份 卷型 题号 问题
2013 全国卷Ⅰ 37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2014 全国卷Ⅱ 36 (3)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2015 全国卷Ⅰ 36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
(2)說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2016 全国卷Ⅲ 44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2017 全国卷Ⅲ 37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纵观近五年此类题型,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试题以区域图为背景,图像与文字材料结合,素材常规但不落俗套。
②设问体现地理思维的层次性,层次递进。
③落点最终都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④素材避开热点区域,保证试题的新颖性。
⑤命题思路:特定的空间范围→有特定的鱼种→分析这种渔业资源丰富(或匮乏)以及变化的原因→分析这种渔业对当地的影响。
以2013年全国卷Ⅰ第37题和2017年全国卷Ⅲ第37题为例:
(2013全国卷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本题设问思路:
考点定位:该题以文字材料和非洲局部水系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河流中的鱼类迁徙洄游、人类对自然地理事物鱼类分布的改造及其影响,鱼类的加工工业区位因素。
解题思路:
(1)该问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2)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并调用地理原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3)该问主要考查调用地理原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能力。
(4)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能力。
参考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017年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下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命题思路:
解题思路:
(2)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能力。
(3)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并调用地理原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知识拓展: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源出中国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间两支源头。喀依尔特河和库依尔特河汇合后成为额尔齐斯河,自东南向西北奔流出中国,一路上将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等北岸支流匯入后,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三、以后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国家命题中心研究员张亚南说:“当试题呈现的情境不再是书本内容,也不再是各种练习题的‘翻版’;当答案不再是按一定“套路”编排的絮语,并预留了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时,考试就成了考验,就成为对被测试者的学习能力或潜在能量的召唤。试题会通过有梯度的设问,引领考生不断探寻,步步深入,最终达到思想的新高度。在整个过程中,考试能够激发考生重组、整合知识的能力,诱发解决新问题需要的判断、综合、论证等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复习:
1.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落实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做到在考试过程中可以根据图文信息随意调取有关知识点的框架结构。记住套路不一定得高分,但是没有套路就展不开思路。
如分析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加强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区域图,锻炼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分析能力。
3.平时的考试题多选取或设计更接近生产、生活,以区域问题分析为命题指导原则。试题设计以问题设问式、探究式、开放性为主导。
4.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培养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张爱霞.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J].现代农村科技,2016(20) .
[2] 李剑云. 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J].中华少年,2016(17) .
[3] 赵国庆,陆志坚.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4(8) .
[4] 韩振国. 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关键词】高考地理“渔业”;命题思路;解题思路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近五年的高考题,发现每年高考题中都会有关于“渔业”的考题。而我们学生生活中对渔业了解甚微,考生每每遇到这类试题都会有陌生感,影响高考答题心理状态。答题过程中,学生要么想起什么就答什么,不能得高分;要么无从下手,导致丢分严重。在此,笔者将近五年全国卷中有关“渔业”的考题进行了整理,并结合高考地理考纲、高中地理知识框架、高考命题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以便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给予学生更好地指导。
一、“渔业”成为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的原因
从高中地理知识框架来看,“鱼类资源”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生物”要素,“渔业”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Ⅱ人文地理的“农业”部分,而“渔业的发展”又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内容。选取“渔业”作为高考题的切入口,知识点覆盖面广,综合思维强,可以做到设问层层递进,一次性涉及气候、水文(河流、湖、海)、生物(浮游生物)、农业(渔业)、工业(水产品加工)、环境保护等内容。
二、近年来“渔业”考题梳理
1.近五年全国卷“渔业”知识点考题统计
年份 卷型 题号 问题
2013 全国卷Ⅰ 37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2014 全国卷Ⅱ 36 (3)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2015 全国卷Ⅰ 36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
(2)說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2016 全国卷Ⅲ 44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2017 全国卷Ⅲ 37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纵观近五年此类题型,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试题以区域图为背景,图像与文字材料结合,素材常规但不落俗套。
②设问体现地理思维的层次性,层次递进。
③落点最终都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④素材避开热点区域,保证试题的新颖性。
⑤命题思路:特定的空间范围→有特定的鱼种→分析这种渔业资源丰富(或匮乏)以及变化的原因→分析这种渔业对当地的影响。
以2013年全国卷Ⅰ第37题和2017年全国卷Ⅲ第37题为例:
(2013全国卷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本题设问思路:
考点定位:该题以文字材料和非洲局部水系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河流中的鱼类迁徙洄游、人类对自然地理事物鱼类分布的改造及其影响,鱼类的加工工业区位因素。
解题思路:
(1)该问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2)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并调用地理原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3)该问主要考查调用地理原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能力。
(4)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能力。
参考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017年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下图)。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命题思路:
解题思路:
(2)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能力。
(3)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并调用地理原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知识拓展: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源出中国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间两支源头。喀依尔特河和库依尔特河汇合后成为额尔齐斯河,自东南向西北奔流出中国,一路上将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等北岸支流匯入后,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斋桑湖,再向北经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三、以后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国家命题中心研究员张亚南说:“当试题呈现的情境不再是书本内容,也不再是各种练习题的‘翻版’;当答案不再是按一定“套路”编排的絮语,并预留了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时,考试就成了考验,就成为对被测试者的学习能力或潜在能量的召唤。试题会通过有梯度的设问,引领考生不断探寻,步步深入,最终达到思想的新高度。在整个过程中,考试能够激发考生重组、整合知识的能力,诱发解决新问题需要的判断、综合、论证等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复习:
1.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落实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做到在考试过程中可以根据图文信息随意调取有关知识点的框架结构。记住套路不一定得高分,但是没有套路就展不开思路。
如分析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加强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区域图,锻炼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分析能力。
3.平时的考试题多选取或设计更接近生产、生活,以区域问题分析为命题指导原则。试题设计以问题设问式、探究式、开放性为主导。
4.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培养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张爱霞.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J].现代农村科技,2016(20) .
[2] 李剑云. 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J].中华少年,2016(17) .
[3] 赵国庆,陆志坚.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4(8) .
[4] 韩振国. 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2004(8).